霹雳布袋戏现在更新到哪里了(要不要入坑3000多集还没完结的霹雳布袋戏)
布袋戏是一种源于明末清初,起于福建泉州、漳州,后主要在台湾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又被称为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
除了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的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的时候,操偶人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表演。正因为早期戏偶的身子非常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
其外形栩栩如生、造型精美,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方便操偶师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布袋木偶戏尤为擅长武打场面和善于刻画人物性格,霹雳布袋戏作为当下台湾布袋戏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影视布袋戏,将传统布袋戏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将布袋戏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霹雳布袋戏”,是台湾霹雳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在传统布袋戏的基础上创新的电视布袋戏,因每部剧名都有“霹雳”二字而得名,以1984年“霹雳城”为初创。
现今被广大戏迷所熟知的“霹雳布袋戏”则指1988年“霹雳金光”,以素还真为主线衍生发展的一系列江湖恩怨故事。例如:“霹雳侠影之轰动武林”、“霹雳开天记之创神篇”、“霹雳迷城之九轮异谱”等。
霹雳系列由人称“十车书”的霹雳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强华任总编剧、人称“八音才子”的黄文择统筹口白。该系列从最初的“霹雳金光”起,至今总计播出3000多集、每集平均一个半小时,至今,仍不断推陈出新。
布袋戏的一大特点是善于人物刻画,而“霹雳布袋戏”则将这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创至今,“霹雳布袋戏”出场的主要人物高达1000多个,规模宏大,堪比三国,从外形来说,风格各异、精美华丽、栩栩如生;从人物性格来说,一人千面,对主要人物的刻画细腻深邃,堪比红楼。
例如:
佛门弟子本该是六根清净四大皆空心无挂碍的,“霹雳布袋戏”中的佛门弟子却尘思心怀天下有佛家的悲悯,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为情所困被情所累,佛者圣华之下也曾被心魔所困;
在传统的认知中,佛家弟子不会杀生,遇到蝼蚁也不忍伤害,而佛家弟子佛剑分说心系众生也不断杀生,更提出了“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的佛家新理论;
黑海森狱皇子玄膑为得到皇位,隐藏锋芒与能力,谦卑谨慎、在当权者面前表现出一副无德无能惟命是从的样子,实则野心勃勃心狠手辣暗中部阵,危急时刻却愿意冒死拯救自己的兄弟,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兄弟的一线生机。
传统的布袋戏分为生、旦、丑三大行及净、童、杂、兽四大当,再细分则可以分成六十种以上的角色,也就是所谓的「七大行当六十角」,这在“霹雳布袋戏”中仍有体现。
不过,“霹雳布袋戏”不完全依照这种分类,它在原有布袋戏的基础上适当做了些许改动,模糊了角色的界限,这也为它人物性格多重性的成功塑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霹雳布袋戏”中,对人物性格多重性的塑造可谓十分用心,上到一线大人物,下至三线式的小人物,每一个角色都被赋予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人物性格具有唯一性,但每一个人物又并非单纯的大善大恶,而是都有多重性格,一人千面,能够让观众对他们又爱又恨,一线主角素还真就是其代表。
素还真,首次登场是在“霹雳金光”这一单元的第十三集,自号清香白莲,人称素贤人,名字有返璞归真之意,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如莲般清新素雅的人,外貌也是一个头带莲冠手拿拂尘身穿素衣面若冠玉的小生形象。
作为正派代表的素还真,是“霹雳布袋戏”中所有正派人物及百姓心中的精神支柱和智慧的化身,不止在正派人物中一呼百应,反派人物对他也是又爱又恨。甚至可以说,他是神一样的存在。从他现在的诗号就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半神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脑中真书藏万卷,掌握文武半边天。
在“霹雳布袋戏”中,儒释道三教人物的形象鲜明,对比突出,就连人物名字及其居住地以及武学名称都鲜明地反映出各自学派的特点。
儒家人士温文儒雅、注重忠孝礼义,例如:儒门的主要阵地“文诣经纬”、儒家人物隐春秋,只是名字就充满了儒学气息;道家人物仙风道骨,多了几分神秘色彩,例如:道家人物冲隐无为,名字就已显露出道家的无为思想。但也有很多难以分门别类的人,看起来似乎是儒释道三教之人,又不像儒释道三教的人,素还真就是这类人的代表。
本文作者:十九
(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兴在趣方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