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怕雷公有什么说法 明天芒种老人说
明天二十四节气的芒种如期而至,说起节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农忙。事实上节气虽以农事为主,但相应的风俗习惯却是多种多样的。古人在芒种当天除了农事以外,还有送花神、安苗、打泥巴仗、煮梅、吃君踏菜的习俗,《红楼梦》中还花了很大篇幅来描绘芒种时大观园群芳送花神的热闹场面。可见节气在民间的地位习俗丝毫不亚于节日,同样是吃喝玩乐一样不落地都给安排了。而芒种时候的饮食习俗在民间也颇有说法,俗语“避色如避乱,少吃申后饭”便是芒种期间民间常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据说出自元代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原话是”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吃申后饭 ”,书中本为春三月的论述,但由于夏季梅雨天气常伴有大风,湿热致盛导致天气变换频繁,所以夏季的时候同样适用,历来被古人认为是芒种时节的生活准则。
避风自当不用多说,春夏气候无常,早晚需要注意衣裳的加减。芒种前后气温湿热,更要注意空调环境的过度,这些都是为了避免毛孔在高温下张开后风邪的入侵。
“避色如避乱”的说法其实在端午的时候就有所体现,古人将五月视为“恶月”,从端午开始往后九天都被视为毒日,芒种与端午相邻自然也在毒日之内,民间在这几日都有“躲五毒”的习俗,也因此产生了各种忌讳,其中就有端午“归宁”的习俗。夫妻此时短暂分开,女子回娘家度过。古人认为这段时间湿热致盛是阴阳二气交融浑浊再分之时,此时肆意妄为、纵欲无度会影响身体内阴阳的平衡。在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与五脏对应,为了避免损伤五脏之气通常都会在芒种前后“避色”。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说是为了保留精力来应对芒种前后繁忙的农事。
“少食申后饭”则是源于古人的作息规律,事实上并非芒种如此,可以说是四季都是这样。古人历来讲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古人几千年来都是一日两餐,而晚饭还都是剩饭,直到汉朝的时候一日三餐的生活方式才在少数贵族中出现,而寻常百姓据说到了近代才逐渐过渡到一日三餐的生活方式。《孟子·滕文公上》上说:“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后人注解“饔飧”就是两餐的叫法,即“朝曰饔,夕曰飧”,朝食据说是9点左右,而飧食则是申时也就是4到5点之间。这之中其实并没有什么故弄玄虚的说法,因为这正好对应古人农耕的开工和收工时间。灯火在古代民间又是极为贵重的物品,漆黑一片加上宵禁,夜生活自然无从谈起。所以“少食申后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睡觉前不要吃东西。
总而言之,这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说法,只要结合其产生的背景便能发现其道理往往非常简单。避色也并非只限于芒种,古人早就说过“色字头上一把刀”。睡前饮食现在也同样“忌讳”,也并不只限于某个时辰。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古人的劝世良言花样百出,但追根溯源都是最早那批先哲提出的观点,他们的智慧毋庸置疑,其中的道理想来是永不过时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