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原版(南斯拉夫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影评)

一.经典台词
1.“你说错了,上校冯·迪特里希已经到达萨拉热窝!”
简评:
这是影片开头,萨拉热窝的德国国防军开会时主持军官所说的一句话。冯-迪特历斯是党卫军上校,在围剿游击队行动中名声显赫,属于德军清理占领区游击队等抵抗力量的超级王牌。为了对付瓦尔特,德军被迫召回在挪威的冯-迪特历斯,由此可见纳粹对以瓦尔特为首的游击队员的重视程度。这句话刚说完,电影“瓦尔特保卫萨热拉窝”这9个大字便出线在屏幕正中,伴随着激动人心的电影配乐,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就这样开始了。
2.“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简评:
游击队接头暗号之一。非常有诗意的一句对白,就连敌人的奸细也这么由衷地感慨。这句台词的经典程度实在相当了得,在老一代革命电影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父辈之中,这应该是能让他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电影中,这句话也极大地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仿佛暗示着一场大规模的行动即将上演。暴风雨来临前,总是这样的不得宁静吧。
3.“我要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
简评:
游击队接头暗号之一。这句话再次听到,竟然是在多年以后的一个名为“美好药店”的实验民谣乐队的一张专集中。这张专集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叫做《请给我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小河是在向瓦尔特致敬么?
4.“哈根算个什么军官,这么感情用事。”
“真没用,典型的国防军!”
简评:
关于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的争斗,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简称SS的党卫军,是效忠于希特勒的纳粹特务和军事组织。拥有最精良的装备,属于纳粹的精锐部队。SS与纳粹所犯下的暴行无法脱离干系,大部分党卫军都参与过屠杀和迫害民主人士、共产党、犹太人、战俘甚至平民等暴行。
至于两者之间的立场与表现,有这么个说法:在战争后期,德军被迫转为战略防御,国防军投降比例大大高于党卫军,甚至出现大规模投降的现象,而顽强抵抗的往往都是党卫军。以至于出现只要党卫军被俘虏,往往不加任何审讯,当场就地枪决。
5.“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简评:
残忍的党卫军上校冯-迪特历斯最终还是败在了如幽灵般的瓦尔特手下。就在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他突然若有所思地望着迷雾中的萨拉热窝,说出了影片中流传最久,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台词。毫无疑问,冯-迪特历斯是个老练的、狡猾的、绝不肯轻易认输的党卫军军官。然而此刻,就如同他的言语中所表达出的无奈与虚弱,自负的他最终低下高贵的头颅。我相信,他说出这样一句彻底抹杀纳粹信心的话语,绝非仅仅是因为对瓦尔特的不可战胜表示出某种崇敬。而是他终于认清了一个本质:他或者说纳粹根本无法打败这群人,无法打败拥有坚定信仰和洒下热血都义无返顾的这样一群人。这是一群与纳粹同仇敌忾,誓死战斗到底的人……他有一个名字,叫做萨拉热窝!他,就矗立在瓦尔特身后。

二.让我感动的一些画面。
1.
盖世太保设计将年轻的共产党员杀害,数十具尸体停留在广场。纳粹示意让亲属去认领这些尸体,却悄悄通知德军谁上前认领便消灭谁。游击队员相互传递着信息,绝不能上前认领,宁可忍住悲痛,也不能让敌人阴谋得逞。然而,老钟表匠却再也无法看得自己最心爱的女儿躺在敌人脚下,独自走了上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瓦尔特和其他游击队员集体跟了上去,然后是其他的……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勇敢地跟着走了上去。面对着坚强勇敢的人民,纳粹胆怯了,只得宣布退场。
2.
老钟表匠得到一个消息,说纳粹准备5点钟将瓦尔特等游击队员诱骗至钟楼下面,设下埋伏一网打尽。可是时间紧迫,已经来不及去通知瓦尔特了。老钟表匠平静地对前来通知的线人说,“你已经完成了你的使命,接下来,看我的吧。”打发走了线人,他却选择了一个人单刀赴会。气急败坏的纳粹还没来得及掏出枪来,就被老钟表匠击毙。然而终究寡不低众,老钟表匠倒在了血泊中……他用生命捍卫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尊严,并成功地掩护了被蒙在鼓里的瓦尔特撤退。
3.
一群游击队员被“德军”拦截,一名“游击队”情绪激动地对“德军”说,我是党卫军少尉,你们犯了严重的错误!“游击队员”告诉“德军”,他混在真正的游击队中,准备把这些人诱骗至德军所在地,任何人都不准拦截他们。“德军”表示你把我们的人名单列出来,我把游击队员全部逮捕。当“游击队员”把党卫军名单交给德军时,他这样说道:
“拿去吧,除了这5个人之外,全是游击队员,你可以枪毙他们!”
“党卫军少尉先生,我要做的,恰恰相反!”
(呆滞)
“原来是这样……干得真漂亮。”
原来“德军”都是游击队员假扮的,游击队知道内部有叛徒,故意将计就计,泄露假情报给敌人,而敌人,果然中计!当假扮德军的游击队员说出那句“党卫军少尉先生,我要做的,恰恰相反!”时,真是太提气了!
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人就是钟表匠。他了解女儿参加了抵抗组织,就想阻止她,他告诉女儿:昨天有枪毙了17个人,有一个女的,和你一样年纪。他劝说女儿:在战争里,有些人牺牲、有些人叛变、有些人需要等待,而你应属于需要等待的人。而他自己却是个“老练的游击队员”(他准女婿的话,也是这句话坏了事情)
当看到女儿的尸体被弃之街头,盖世太保一遍一遍地要求家属认领(实际上谁敢上前认尸就要打死谁),这个父亲两眼噙着泪水,尽管瓦尔特和其他游击队员阻止人们上前认领,但他还是坚定地上前。
当他认识到自己需要赴死时候,他用很平静的语气告诉他的徒弟:没有人欠我的钱,我还欠某某几个金币。如果晚上没有回来,就把钥匙交给我的弟弟。徒弟问他能帮他什么吗,他只是说:没有,你要好好学手艺,一辈子用得着。我们看着他取了手枪,穿过街头,和熟人点头招呼,一切镇定自若,而他是替瓦尔特去赴死的。
他死了,他的徒弟也参加了抵抗运动,在后面的多个镜头看到这个稚嫩的小毛伙子在传递着信息。
很多南斯拉夫人那样沉默,又那么坚强。那一大群紧跟在钟表匠后面坚定地上前认尸的人们,就是这个城市里最让党卫军心寒胆怯的人。
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每一寸土地每一分秒都有死亡和恐怖,也充满了都有美丽和浪漫的情怀。战争年代儿女风流从不落人后,那个年代的片子不仅仅是红色宣传,影片的高超情节设计和优秀的演出与今天的大片比毫不逊色。可能只有硝烟味刚刚散尽的土地上,才能孕育出这么优秀的影片。南斯拉夫一直独立于苏联控制之外,意识形态自由,所以影片能不落窠臼的展现出自己民族的反法西斯斗争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期的萨拉热窝,德军在巴尔干的处境很危急,只控制多瑙河以南的公路,如果在撤退之前,苏军占领了这条公路的话,德军军团就会被包围。这意味着德国将要损失20个师。要保证部队从希腊和南斯拉夫迅速撤退,最重要的问题是燃料。萨拉热窝,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曾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现在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将是很重要的。萨拉热窝将成为向德军军团提供燃料的基地。
南斯拉夫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游击队,萨拉热窝这座城市里抵抗运动的力量尤其强大,是一条真正的秘密战线。它的领导是个老练的游击队员,人们叫他“瓦尔特”。故事就在瓦尔特领导的地下组织和德军的党卫队之间展开。主线是寻找打入游击队内部的德军间谍和打入德军内部的游击队员,以及真假瓦尔特。情节错综复杂,悬念叠出。最后在铁路上的决战更是精彩。

这部老影片精彩处,难忘的甚多,经典的甚多。从开头慢慢扒:
1.影片最开头,萨拉热窝的德国国防军开会,为了对付瓦尔特,德军被迫召回在挪威的冯·迪特里施,冯·迪特里施是党卫军上校,在围剿游击队行动中名声显赫,属于德军清理占领区游击队等抵抗力量的超级王牌。大家都不相信冯·迪特里施上校会从挪威赶回时,负责的将军说,“上校冯·迪特里施已经到了,萨拉热窝!”说这句话刚说完,电影“瓦尔特保卫萨热拉窝”这9个大字便出线在屏幕正中,伴随着激动人心的电影配乐,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就这样开始了。007系列每部开始前必有一段铺垫。然而像样的开头,没有任何火爆或惊险的场面,仅凭氛围和简单的对话就把观众带回到那个年代的氛围中去,没有一部007可以做的这么好。
2.营救的学生的学生领袖马利施带着游击队员伊万驾驶摩托车跑远。特务们的汽车在后面穷追,情况万分危急,马利施虽然灵活,但终因路线不熟悉,被特务们堵在急转弯处,伊万被击中掉下车子,而马利施则借空逃走。伤势严重的伊万被送进室医院,冯·迪特里施和比肖夫亲自监视抢救,医院内外到处是党卫队的游动哨。但是,尽管敌人在狡猾,也没有算计过瓦尔特,利用人为的停电,医生们支开德国人后紧急把伊万和一具尸体调了包,居然瞒过了老奸巨滑的冯·迪特里施。又是精彩的一个小高潮,情节设计之巧妙,环环相扣,足够让所有同类的桥段汗颜,在越狱第一季中能找到类似的一些感觉。
3. “我要放大我表妹的一张照片。”
“有底片吗?”
“有,放在大衣的口袋里。”
“好吧,你等一会再来!”
游击队接头暗号之一。一直对接头暗语挺感兴趣,还有智取威虎山中的:
“脸怎么黄了?”
“防冷涂的蜡!”
“怎么又红了?
“精神焕发!”o(∩_∩)o…这个算瞎扒的。
4.深夜,一群年轻的大学生正猫着腰向停在广场上的德军车队围过去。死神正狞笑着展开黑色的斗篷,而年轻人们却毫无察觉。突然,广场上亮起无数的探照灯,明晃晃的光刺得人们睁不开眼,所有汽车的蓬布被向上卷起,子弹好像暴雨般泼向猝不及防的袭击者们。年轻的大学生们甚至根本来不及拿出武器就被扫倒在地,阿兹拉本来已经跑出敌人的射击范围,但当她看到自己心爱的人被击中时,竟又跑回来,结果倒在了已经气绝的爱人的身边……清晨,广场上堆满尸体。就在几小时前还是生龙活虎的年轻的躯体却傥在这冷冰冰的水泥地上。
被间谍诱骗的大学生们喋血街头。影片里最大规模的一次牺牲。年轻人的热情和勇敢让人感动。而阿兹拉跑回去救护爱人,更让人动容。关于阿兹拉,前面还有一段。阿兹拉的父亲城里钟表店老板谢德是一位很受尊敬的人。阿兹拉这天回家时意外的遇到到了前来拜访的两位神秘的客人,其中一位就是瓦尔特的伙伴。阿兹拉对父亲的朋友一向充满敬意,她明白,父亲从事着很崇高的事业,但自己也在从事着同样的工作,这一点父亲却浑然不知。
5. 清晨,广场上堆满尸体。就在几小时前还是生龙活虎的年轻的躯体却傥在这冷冰冰的水泥地上。面色阴沉的比肖夫站在尸堆前,阴险的目光扫视着不远处黑压压的人群。一旁的翻译在不厌其烦的重复着广播:“萨拉热窝公民们,德军司令部向你们发布最后通告,死者父母或亲友快来认领尸体。”人们沉默着,有人正欲上前,却被混在人群中的游击队员劝住。 比肖夫恶毒的小声命令身边的党卫队中士,“注意,谁过来,就打死他!”所有人当中,最伤心欲绝的莫过于谢德了。看着自己唯一的孩子躺在那里,他心如刀绞。第一个走出人群的是谢德,党卫军紧张地抬高了枪口,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上来,敌人却没有开枪,党卫军问他的长官“怎么办?上尉。”比肖夫无可奈何的下了撤走的命令,德国人开始退去。群众一起迎着枪口无畏的走向亲人们的尸体的时候,我认为是所有电影中最感人的镜头,没有之一。
6.“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壮美的革命情怀,清真寺、白鸽。
谢德钟表店的门被推开,走进来一个中等个头的男人,这人长着连心眉,面目凶煞,他走到柜台前,见四下无人,便不动声色的对谢德说出了联络暗语:谢德抬头看了看来人,漫不经心的回答道:“是啊,暴风雨来了。”
来人立刻露出难看的笑容“我是游击队联络员,有重要情报要交给瓦尔特。”
连日来沉浸在丧女悲痛中的谢德竟没有仔细打量这个人,只是向他伸出右手“交给我吧,我负责转交。”“不,命令我一定要交给瓦尔特本人!你转告他,1小时后我在清真寺等他,暗号不变。”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走着,突然,警察局代号“乔斯特”的斯特利匆忙闯进来,他满头大汗地告诉谢德,德国人在清真寺密布暗哨和机枪,好像有什么大行动。谢德心中凛然一惊!刚才上当了。他仍不动声色的告诉斯特利不用慌张,打发他离开,然后,步履沉重地走到柜台后面,从一只精美的17世纪木制挂钟的下面摸出一支左轮手枪。临走前,谢德嘱咐徒弟要记得还一些欠帐,临走语重心长的对徒弟再三叮嘱“要好好干,好好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的,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
走在大街上,谢德反而坦然了。他明白,由于自己的大意和疏忽将给组织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现在,唯一能够弥补这个过失的只有自己,想到自己心爱女儿的死,想到无数无辜百姓的死和国土的沦丧,谢德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来往的人们在不断的向他脱帽致敬,这位受到人们尊敬的老人迈着坚定稳健的步伐迎着死亡走去。
谢德已经走进清真寺,他一眼就看到了那个所谓的联络员正东张西望地到处看呢。谢德思索片刻,信步朝他走去,那特务迫不及待地问“瓦尔特在哪?”“他叫我带来个信。”“什么信?”“对你我都是最后一次!”话音未落,谢德当机立断抽枪射击,特务痉挛着瘫倒在地。站在暗处的比肖夫连忙狂吹军哨,钟楼顶端的重机枪瞬间洒下一阵弹雨,谢德,这位久经考验的老战士在惊飞的白鸽的鸽哨声中走向他毕生追求的理想的终点。
7.精彩的反间谍。化名皮劳特的瓦尔特和叫康德尔的假瓦尔特。
皮劳特找到有嫌疑的肖特,告诉她假瓦尔特的情况,并叮嘱她以后不要与游击队员吉斯来往太密切,肖特疑惑不解的问他为什么,皮劳特告诉她吉斯是叛徒。肖特做伤心状。皮劳特走后,寡妇马上换了一副嘴脸,她打开衣服模特的外壳,里面竟然是一架发报机。 德军情报总部接收到了代号“肖特”的间谍发来的消息。吉斯的照相馆被查封后,他暂时住在库斯曼地球厅的楼上,这天,他从外面回来,看到一些人正在打球,还没等他说话,就感觉到有硬东西顶在了自己的腰上,面容冷峻的皮劳特当众宣布吉斯是叛徒并不由分说地将指挥手下将他打昏扛走。原来这是一出“苦肉计”:库兹曼其实是德国党卫军收买的特务,负责监视吉斯的行动。皮劳特此举,正是要把吉斯从虎口中救出来,使他免遭德国鬼子的毒手。等皮劳特一走,库兹曼这个狡猾的特务立刻给肖特打电话:“我是地球厅,货已发出,一切都很正常。”肖特得到这个“喜讯”,立刻得意忘形地通知康德尔:“他们已经中了圈套,吉斯已被干掉了。要晚上到森林里去的人员名单!”康德尔接到这个“喜报”,也洋洋自得地说:“以后肖特就会更受他们信任了!瓦尔特,这一下你可完蛋了!”不是我们太聪明,是敌人太愚蠢。
另一场景深夜,大批爱国青年在马利施等人的带领下翻山越岭朝解放区进发,途中遭遇到一群德国兵的围捕,领头的军官态度强硬地要枪毙他们,混在人群中的德军间谍阿克瓦利斯沉不住气了,他站出来亮出自己和同伙的身份。却不料又一次中了瓦尔特的反间计:由游击队员化装成的“德国士兵”从马利施身上搜出了那份已经被康德尔改过的“名单”,诱使阿克瓦利斯指出了隐藏在游击队里的同伙。阿克瓦利斯对皮劳特说:“除了这五个,都是游击队员,你可以枪毙他们!”皮劳特冷笑着回答道:“党卫军上尉先生,我要做的正相反!”阿克瓦利斯知道自己已经当了俘虏,他也由衷地感叹道:“是吗?干得真漂亮…”
还是这个深夜,肖特从睡梦中惊醒,却看到吉斯微笑着站在自己的床边。瓦尔特识破了敌人的奸计,并挖出了隐藏在组织内部真正的叛徒。这个叛徒,就是化名肖特的米尔娜! 7. “他们整夜的打我,狠狠地打,疼的我都想死了。”这事女叛徒肖特对瓦尔特的辩解。叛徒通常都没有好下场,然而从来没有一部片子会让叛徒申辩,肖特声泪俱下时,可以想象一个女子在面对党卫队的拷打时的苦难,痛恨之余也有一丝同情。70年代人性化的电影珍贵。
8.大反派。除了冯·迪特里施上校外,党卫军比肖夫上尉形象更加鲜明。比肖夫是冯·迪特里施计划的执行者,行事残忍果断。典型的日耳曼民族的脸上透着杀机,如同一只狼随时要撕咬自己的猎物。此外,剧中冯·迪特里施与比肖夫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哈根算个什么军官,这么感情用事。”
“真没用,典型的国防军!”
关于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的争斗,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简称SS的党卫军,是效忠于希特勒的纳粹特务和军事组织。拥有最精良的装备,属于纳粹的精锐部队。SS与纳粹所犯下的暴行无法脱离干系,大部分党卫军都参与过屠杀和迫害民主人士、共产党、犹太人、战俘甚至平民等暴行。至于两者之间的立场与表现,有这么个说法:在战争后期,德军被迫转为战略防御,国防军投降比例大大高于党卫军,甚至出现大规模投降的现象,而顽强抵抗的往往都是党卫军。以至于出现只要党卫军被俘虏,往往不加任何审讯,当场就地枪决。
9.天神下凡,精彩绝伦的高潮部分,用火车头从高坡上滑下来撞后面的油罐车。我说也说不到好处建议大家看一下。战斗结束后,在郊外的崇山峻岭之巅,却有另外三个人心情甚是愉快。吉斯突然对皮劳特说:“皮劳特,你答应我的事还没有办呢。”皮劳特微笑着说:“我是守信用的。”吉斯:“别哄我了,我今天就要见到 ‘瓦尔特’!”苏里忽然很奇怪的看着他,指皮劳特说道:“这不是吗?就在眼前。”我的天!吉斯惊讶万分地望着皮劳特,孩子般开心的笑了。原来,朝夕相处的这位老大哥竟然就是令鬼子闻风丧胆的游击战神瓦尔特啊!
10. “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残忍的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最终还是败在了如幽灵般的瓦尔特手下。就在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他突然若有所思地望着迷雾中的萨拉热窝,说出了影片中流传最久,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台词。毫无疑问,冯·迪特里施是个老练的、狡猾的、绝不肯轻易认输的党卫军军官。然而此刻,就如同他的言语中所表达出的无奈与虚弱,自负的他最终低下了头。他说出这样一句彻底抹杀纳粹信心的话语,绝非仅仅是因为对瓦尔特的不可战胜表示出某种崇敬。而是他终于认清了一个本质:他或者说纳粹根本无法打败这群人,无法打败拥有坚定信仰和洒下热血都义无返顾的这样一群人。这是一群与纳粹同仇敌忾,誓死战斗到底的人……他有一个名字,叫做萨拉热窝!他,就矗立在瓦尔特身后。这个道理说的就是人民战争,法西斯德国的入侵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必败无疑。毛主席说的好,兵民是胜利之本。
另外,据说,瓦尔特的原型就是南斯拉夫的领导人铁托。

片子烙印最深刻的居然不是瓦尔特而是那个义无返顾走向死亡的钟表匠。瓦尔特一时不慎,正走向纳粹的圈套,当一个有所察觉的地下工作者走到负责直接与他联系的一个钟表匠那里把他的发现告诉对方,并不无担心地问,是不是要出什么事,该怎么办。那位沉稳的钟表匠不苟言笑的凝重地对他说,你的任务完成了,你已尽了你的责任,下面的事,就由别人办了。他从墙上的挂钟里取出一把左轮手枪,面对茫然的徒弟,他只是说:“年轻人,学后手艺,以后会有用的。”然后迈进德国兵的埋伏圈,以身示警,使瓦尔特脱离了险境。钟表匠不惜生命去实现他的使命,不苟言笑却举重若轻,用现在时髦的话来形容就是酷-----不事张扬而义无返顾,真男人也。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忠诚了
也许我们不能拥有智慧了
也许我们不能对抗狡猾了
也许我们不能勇敢牺牲了
但是,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须还活着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人物的动作,是电影语言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好的影片对此是深加注意的。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描写钟表店老板谢达准备以身赴难去为瓦尔特做顶替与掩护时,在钟表店里向徒弟做最后嘱托的一场戏,就出现了很多动作。下面凭记忆大略引述这段情节(括弧内为动作描述,甚至不光是人的,还有物的“动作”):
老板(从一只挂钟里取出手枪,回头发现学徒凯尔玛走来,对学徒注意自己的行为并不介意与掩饰,却对他交代):“……我要走了。”(把枪放入衣怀里。)
凯:“你到哪里去?”
老板:“去找我的归宿。”(走到工作台前。)
凯:“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老板(关掉工作台前的台灯):“不用了……”(在讲了希望凯把手艺学好,将来到哪儿都用得着等等话后,走到一张写字台前弯下腰,一只手伸下):“有一个犹太人,我欠他20克金子,如果他还活着的话,不要忘了还他”(手伸起,原来是从柜门取下了插在上面的一串钥匙,并把它递给凯),“要是到天黑,我还不回来,就把这串钥匙交给我哥哥。”(站定,环视店铺——)
店铺墙上都挂满着各种挂钟;离5点钟还有半小时光景。
(他走到一只每天要慢十几分钟的钟前,打开钟面,拨正时间——这个动作由于在此前曾在影片中出现过一次,所以我们才知道这只钟是每天要慢的——最后他告别凯,走出店门。)
(店门上一只铃铛由于门的开关而在摇晃。)
影片的这段情节描写得极为生动。老板向凯尔玛留下嘱托(实是遗嘱)时并不是直笔笔地站着对他说,而是充满了丰富的动作。凯由于眼前这件突发的事情及其可以估计到的行将产生的后果,又因自己于此而全然无能为力,所以显得木然呆滞,一直没有什么动作(这与老板显出对比),而老板尽管也完全估计到即将等待着他的是何等险恶的命运,却始终有条不紊,完成着临行前自己应当完成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动作,一点也没有慌乱不安的表现。这就体现出了老板遇事沉着、镇定的个性性格(难怪假瓦尔特在德军上校面前称他是一个“老练的游击队员”),还显示了老板作为“修钟表老板”所特有的职业特征——细心、一丝不苟。
总之,通过这场戏与这一系列动作所表现与描绘的老板形象,如不忘记关工作台的台灯、不忘记取下与移交自己的钥匙,甚至不忘记去拨那只每天要慢一点的挂钟,等等,不但真实地写出了老板在将要永远离开自己日夜生活之中的最熟悉的环境和最热爱的工作之前的心情,也真实地写出了人物的个性性格,甚至还真实地写出了环境的“个性性格”—— 一只常要慢一点的挂钟的“个性性格”,写出了人物动作对环境的影响——门背上的铃铛的摇晃(亦即物的“动作”);不但真实地写出了老板外部动作的平静(正是用“动作”来写平静),还真实地写出了老板内心心情不能不泛起的波澜(正是用平静的外部动作来写不平静的内心心情)。它显示了钟表店老板谢达既作为职业钟表匠又作为职业革命家这种一身而二任的社会属性和个性特征的复杂的有机化合,而透过他那种生活上、工作上如同钟表一般的准确性、细腻性和严谨性的动作表现,揭示的正是一个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身上所具备的对革命目标矢志不渝的忠贞与坚定的品质。无怪乎此前潜伏于敌方警察局的地下游击队员前来告知突发情况时,谢达能够当机立断地作出要对方走而由自己来应付一切的决断,而对方以至于观众也完全敢于放心把这一切留下让谢达老板来办了。
当老板告别凯尔玛离店走在路上,路边时有人同他打招呼,甚至走得很远了,快到清真寺了,还有路人同他点头致意,可见谢达老板的德高望重(作为一种照应,片中曾在假瓦尔特向德军上校汇报时也说过:“据我看,他是一个很受尊重的人……”)
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对钟表店老板的形象塑造十分成功有力。除了本文以上列举的运用人物动作为表现方式之外,当然也会有运用其他的表现方式。例如,在他同自己女儿进餐时的一场戏里,我们就看到,此处主要是通过他那富于独特哲理涵义的对话(它当然也是现代有声电影语言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学习这些成功的电影语言范例,无疑有助于我们自己中国电影创作的思想与艺术水平的提高。
这是我最喜欢的两部电影,虽说年代久远,不比现在的好莱坞大制作,但是那种略带失真的画面,我国老一辈配音艺术家的精彩演绎,确总是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关于剧情就不必累述了,这部电影在中国当时的影响力不亚于现在的泰坦尼克号。我是91年出生的,按说像我们这样的90后很那接受这样的老片子,但是我却是个例外,也许是受到父亲的熏陶,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小时候和爸爸一起看《瓦尔特》后模仿的台词“邵特呼唤康德儿,邵特呼唤康德儿”亦或是看过《桥》后坐在爸爸自行车前高唱“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浓浓的亲情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增长,对这两部电影特殊的情感也和我的童年联系在了一起。
抒发完自己的感受,再回到影片,尽管还是比较传统的英雄式路线,但是两部电影都有各自的特色,《瓦尔特》中钟表匠无疑是一个很出彩的人物,认领自己女儿尸体时的坚毅,面对敌人假扮情报人员时的不屑,他的爱国情感,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献身精神着实令人钦佩,看完电影,我们不仅记住了好似幽灵一般无敌的瓦尔特,也记住了为了正义献出自己一切的老钟表匠。。。《桥》影片中最精彩的便是真假身份的悬念,猫头鹰半路杀出令人欣喜,最后却还是露出了狡猾敌人的真面目,然而老虎带领的小分队还是技高一筹,在这间谍与反间的智斗中观众不禁大呼过瘾!最后还要补充一点就是这两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人,据说这位老兄当年在南斯拉夫一共演过300余部的电影(数据可能有误),然而这两部却让他牢牢地铭记在中国观众的心中!电影中无数经典的情节与台词到现在还在被人津津乐道,我只选取了其中的两个亮点,其余的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