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和冯小刚最近照(京圈大佬王朔捧徐静蕾)
文/文刀贰
1988年这一年,被文学、电影、评论界称为"王朔年"。
那一年,艺高人胆大的王朔开始了自己与冯小刚的合作之路。
在电影圈,他影响了一代人;在文艺圈,他又字字带刀。
不走寻常路,不说寻常话。
狠人狠语,但却人人都要说上他一句:真性情。
而他这一生也将这三个字写进了人生的词典里。
帮冯小刚上位,与徐静蕾缠绵,助王子文进圈,
临了,自己的口袋空空,远走他乡。
掀起一代人的回忆录,被刻在中国电影风流史上的王朔,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一、
关于王朔的故事,还要从那个神秘的“北京大院”谈起。
1958年8月23日,王天羽和薛来凤的儿子出生在南京,取了一个颇为女性气息的名字:王岩。
之后,王岩嫌这个名字不够阳刚,又给自己改名为王朔。
就这么着,才有了后来的江湖往事。
刚生下王朔不久,身任军官的王天羽被调到了北京工作。
就这样,王天羽带着妻儿,来到了训练总监部大院儿,
他在院子里上班,薛来凤成了复兴医院的医生。
从那时,有关于北京的记忆才彻底在王朔的脑海里扎根。
一岁半之前,王朔一直被父母当成女儿养,穿女孩衣服,扎小辫子。
灵动可爱的模样,很讨幼儿园老师的喜欢。
但一个男孩子,终究逃不过顽皮的命运。
在王朔长到三、四岁时,就开始与大院里的叶京、郑晓龙成群结队。
但起初的他很乖,也很怂,打架闹事全要倚靠叶京等人。
可久而久之,乖孩子长成了小霸王,成为了学校里难以管教的一类孩子。
不仅在大院里横行霸道,还要成天写检查,动辄五千字。
就连他自己都说:“我的写作基础就是从那时候培养的。”
以至于后来的抽烟、打架、喝酒、嗅蜜,全是他成长的细小经历。
要问谁能管教他?或许没人能回答上来。
直到王朔爱上了读书。
爱读书倒不是真爱学习,而是父母太忙,没有时间陪伴王朔。
即便是上学,王朔也不得不多次转学,
小学一开始就读于北京市翠微小学,之后转学到东仓门小学。
中学又从北京164中学跑到太原五中借读了一段时间,最后在北京第四十四中学毕业。
无法安定的童年,无处安放的亲情,以至于在后来他写给女儿的书信中表示:“我对亲情是怀疑的,我不记得我爱过父母。”
所以,在他的童年里,那群大院子弟给了他多少快乐,书就同样如何养育了他的精神。
从军事史书再到经典小说,王朔没有不看的,也没有不读的。
也是从那里,王朔找到了更大的世界,
孤独、倔强、压抑、自我放逐的性格终究成就了现在的他。
中学毕业后,吊儿郎当的王朔走进了部队,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卫生员、操舵手。
也是在那段时间里,王朔在仓库里写出了他的处女作《等待》。
王朔的文学天赋被上级重视,恢复高考后,他又开始练习写作备考大学。
那几年的王朔不停的写、不停的准备,也不停地等待。
没人知道他等待的是什么,外人只知道在他退伍后的几年时光里,王朔的路走得并不顺利。
退伍后,王朔并没急着写作,而是走进了一家医药公司担任业务员,
但王朔天生不是做销售的料,每个月他都完不成业绩。
为了赚钱,王朔和叶京开始倒卖收音机、墨镜,从广东便宜进,高价卖到北京。
赚了钱,两人吃了一顿涮羊肉。
可没成想事情败露了,眼看着公司要处罚王朔,他竟自己说:“我不想卖命,我要去找自己内心的自由。”
离职后,他开过公司、做过生意、经营过小餐馆,但无一不是惨败而归。
那时候,他的钱包瘪瘪的,但他的骄傲却一直鼓着劲儿。
山穷水尽之时,他决定重提笔墨,当一个“穷酸秀才”。
那时的他,只想写写文章,赚点小钱。
谁知,他一写,竟然养活了大半个中国电影。
二、
1984年,王朔带着小说《空中小姐》轰炸中国文学坛,关于他的时代也正式来临。
之后的那几年,一部部小说占据了文学市场。
《浮出水面》、《一半是海、一半是火焰》、《橡皮人》等小说陆续发表。
王朔直白露骨的文字让当时的人们大开眼界,
谁都不知道,原来小说可以以“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生理现象时开始”为开头。
但王朔做到了,并且他的小说又被称为“王氏幽默”。
那几年,王朔风生水起,顺便带上了还在做美工的冯小刚。
谈起冯小刚的出身,父母离婚,从小跟着母亲,
母亲靠着在印刷厂工作养活他和姐姐,常常入不敷出,月底就要靠酱油泡饭填饱肚子。
在王朔驰骋大院儿时,冯小刚的原生家庭给他提供不了任何帮助。
用他的话来讲:“我小时候在院里这帮孩子,跟他们在一块的时候,就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么一个,一块的这些孩子里头,谁也没把你放在眼里。”
所以想要成功,就必须依靠这颗“大院子弟”的大树。
刚好,王朔出现了。
1992年,王朔与马未都、莫言、刘震云在北京成立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开始正式踏足影坛。
那个时期,京圈子弟几乎垄断了电影行业,想要分杯羹,除非你是奇人。
很显然,冯小刚并不是。
于是,在谋求成功的路上,冯小刚变成了叶京回忆录中的“冯裤子”,
是一群人的“席边儿”,意思就是坐在饭桌门口,端茶倒水的角色。
那些年,冯小刚没少被嘲弄,但至少他的聪明换来了回报。
1993年,王朔带着《渴望》杀进了电视剧行业,一时之间万人空巷。
紧接着,王朔着手写作《编辑部的故事》,
起初,团队中的其他人并不同意“跟班”冯小刚的加入。
谁知王朔只说了一句话:“他不加入,我也不干了”。
于是,还是美工的冯小刚终于挤了进来。
《编辑部的故事》的问世代表着几人联手开创了中国喜剧的先河。
但要说最出名的,还是王朔客串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时,姜文高举的大旗:
阳光永远灿烂,朔爷永远牛逼。
要说90年代的电影圈,谁又能不知道王朔的名字呢?
他的小说吸引数以万计的青年,而他的人格魅力周围环绕着无数佳人。
三、
1984年,当王朔用小说轰炸文坛,而沈旭佳也轰炸了他的心。
两人第一次相见,是在一场舞会上。
沈旭佳是舞蹈学院的学生,气质出众,身材高挑,是学院女神。
看着青春稚嫩的脸庞,王朔的心动摇了。
佳人不配才子?这是万万说不过去的。
于是一向胆大的王朔,直截了当地选择追求爱情。
虽然那时的王朔是个穷小子,没钱没名没实力,
但他却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偏偏沈旭佳就拜倒在了王朔的幽默上。
于是,两人谈起了恋爱,而那本《浮出水面》也正是为他们的感情生活写下的小说。
有了爱情的滋润,王朔在文坛上如鱼得水,四年的时光里,王朔量变引发质变,
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小说。
这时的他,钱包鼓了起来,那颗骄傲的心也终于站在了最高点。
1987年,王朔与沈旭佳踏入婚姻。
没过一年,两人的女儿王咪出生。
两人世界变为三口之家后,王朔的事业也风生水起般潮涌。
家庭美满,事业成功助长了王朔的威风。
此时,单纯的写作已经不能满足他的大胃口,于是他走进了娱乐圈,成为了编剧。
才子配佳人的故事看似要进入尾声,但沈旭佳却没有想到,王朔的文采还要施展到其他人的身上。
1994年,王朔与冯小刚创办了“好梦公司”,朝着娱乐圈更进一步。
那时,徐静蕾还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条顺盘正,是矮大紧嘴里的“大飒蜜”,
而已经在娱乐圈混得风生水起的王朔,也没抵挡住对美好的渴望。
即便徐静蕾比他小了19岁。
看着眼前尚且年轻、貌美,并且一点不输沈旭佳气质的徐静蕾,王朔再一次心动了。
这一次,不再是穷酸秀才的王朔,不同于以往只有会吹嘘的嘴,反而实打实地将手里的资源献给了徐静蕾。
帮她进圈,为她铺路。
于是,靠着《同桌的你》这部电影,徐静蕾火了。
而家中的发妻,也早已闻到了起火的味道,原本她想忍忍,
但没成想,徐静蕾早已跟着王朔痛快的出入他们的家。
不仅如此,王朔为了表示决心,直接搬到了宾馆住。
当女儿问他时,他却说:“在宾馆写小说。”
那时,沈旭佳也终于死了心,静静等着王朔手里的那份离婚协议书。
故事的最后,佳人带着女儿远走美国,而才子再觅下一个佳人。
爱的火热时,王朔甚至高喊:我死后要把遗产留给徐静蕾。
这一次的王朔,腾出了大把时间和精力,力捧徐静蕾。
徐静蕾22岁时,王朔将她推到了赵宝刚的眼前,
于是,赵宝刚导演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定下了女主角。
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位置,徐静蕾只用了一个微笑。
从那之后,背靠“王朔号”大船的徐静蕾,一路顺风顺水,在京圈混的风生水起。
以至于她的胃口越来越大,好戏、好星途已经满足不了她。
2004年,徐静蕾向王朔开口:我要当导演。
于是,王朔立刻为她张罗了一出大戏《我和爸爸》,
不仅拉来了姜文、张亚东、张元等圈内大咖级好友,还为她担下了所有幕后。
有了王朔的托底,徐静蕾稳坐导演、制片人、编剧、女主角等位置。
于是,从美艳女明星到才女,徐静蕾出尽了风头。
彼时的徐静蕾正值青春好年华,有颜有钱有人脉。
但王朔的大好前程却早已戛然而止。
四、
早在1996年,王朔指导的电影被禁演,原因是他在电影里宣传的“灰色人生观”不能过审。
之后王朔与冯小刚解散公司,对他说:“你能活,就不要和我一起死。”
说完这句话,王朔远走美国,但他却没忘了为徐静蕾铺好路。
于是,便有了徐静蕾与赵宝刚的相识,有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从那之后,王朔的名字只出现在徐静蕾之后,但两人却十分默契的选择了结束。
从20岁到30岁,徐静蕾奉献了自己最好的10年光阴。
结束时,徐静蕾转身走向了新鲜怀抱,而王朔又成为了王子文的精神枕头。
两人绯闻开始的时间是2006年,还是新人的王子文与经纪公司打官司,多年不曾公开露面的王朔挺身而出,替这位新人打官司。
两人关系密切时,在一个屋檐下生活。
对于这段关系,王朔曾说:“她是我们老王家的人,是个很纯情的女孩子。”
还说,“这孩子是我见过最聪明伶俐的姑娘,我准备以后给她写歌词,让她爸爸写曲,让她唱歌。”
王子文也解释说,王朔知道自己的爷爷,而自己的朋友又是王朔的邻居,于是两人也就认识了。
两人的迷惑关系一直持续到2013年,网曝王朔当爹,王子文为其生子。之后便没了消息。
当王子文再被关注时,还是因为演“曲筱绡”出名,后面上节目还曝出自己有个儿子,随之陷入热恋中。
而王朔虽然有家人继续相拥,但他却没了往日的辉煌岁月。
自2000年之后,王朔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去,
“哐哐哐连着来,感觉一星期就死一个人儿,哭都哭了好几年了。”
在父亲、朋友相继离开后,王朔绝望的写下了这句话。
虽然他与父亲并不算亲密,但步入中年的王朔明显感觉到上面的那根弦断了。
断了的不只是生命,还有那虚无缥缈的前程和往事。
2007年,王朔开始密集出版作品,将写给女儿的书《致女儿书》发布,
只不过,很少有人再关注他的生活和作品,那时距离他巅峰时刻已有10年。
直到2010年,王朔的名字再次出现在《非诚勿扰》的编剧名单上,
但他的名字却不再显眼。
因为在他之前,冯小刚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
一个从辉煌到落魄,一个从贫下中农到绝境逢生,
王朔和冯小刚的人生已经拉开了巨大差距。
挨过骂、也痛快的骂过人,或许王朔早已不能适应这个时代,
但不能否认的是,曾经他写下过时代,而时代也曾与他相拥。
如今63岁的他,时隔多年之后,再次出现在大众眼里,是跟姜文的聚餐照片。
照片中的他已经开始白发,人也显得消瘦。
回看王朔的人生,用生命写下真性情的他,聪明里透着憨傻。
看完记得关注好好的“康巴汉子”不做,偏要陷身于桃色绯闻中,他到底怎么了?
“一代女神”邱淑贞:不过只在娱乐圈混了10年,却被记了一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