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
久不发文,乃忙于生计故也。幸国有鸿运,小家得以持。于是有暇,得临习《圣教序》。
收集了十余个版本的圣教序,各有千秋。故而近日领悟总结,借助几个版本的圣教序例字,将一得之愚,略写于下,恳请方家赐教,亦愿初学能有一二启发,吾之愿也。
学书之次第,乃求师,明法,择帖,临习。故学习笔法之前,我们要明确行书的特点及练习方法,作为学习的总原则,而后须择一帖,认真品悟,即古人所谓“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行书特点一、动:动态平稳,连动有势
行书所谓行,与楷书最大的不同,应是行书较楷书有更加明显的动态,而且笔与笔之间有明显的连动,所谓姿势,姿为端姿,势为动势,故而行书这种动态会更明显。下图可见两者的差别。
柳公权楷书“序”字
刘铁云本《圣教序》“序”字
二、融:起收融,笔意融
如下所示,楷书起笔明显,笔笔分明,而行书大部分笔画都融合一体,起收融合,笔意也明显连起来,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会省略许多楷书的运笔动作,而是对这些动作的运用要求更高,所谓“笔意融”,也是“动作融”。正如武术的套路,先学好基本功,然后学习套路,学套路的时候老师会把每一个动作拆解,如何呼吸,如何使劲,都有讲究,等到这些连贯了,就能行云流水,正如我们的行草书,笔画的动作要在正书(楷、篆、隶)中打好基础。
柳公权楷书“当”字
刘铁云本《圣教序》“当”字
三、欹:欹侧多,摆动多
所谓平正与欹侧,在行书是共存的,但是相对楷书来说,欹侧会更加明显一些,而且楷书的一些规则比如“横平竖直、端正均匀”等等,对于行书又不太适用了。如下图所示:
刘铁云本《圣教序》“岸”字
刘铁云本《圣教序》“皆空”
在这里大家可以思考:规则的变化,是不是规则本身不正确呢?方法、理论的不适用,是不是代表着方法、理论是错误的呢?
当然不是,而是适宜这些方法、理论运用的环境变了。所谓“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庄子·外篇·卷五下·天运》有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其中孔子的怀才不遇暂且不谈,对于孔子所学习的先人的理论,老子的比方很形象:鞋印出自鞋子走路,但鞋印是鞋子吗?
同样的道理:方法、理论有其出处,有适应的运用范围,楷书的“平正”等笔法、规则固然正确,但适应范围,它们所归纳总结的根源,是根据楷书而得来,而行书的法则规矩,应该从行书得来,要有所变化,我们要去理解好这些变化。所以行书不是不端正,而是它的“端正”,是动态平衡,行书不是不匀称,而是它的匀称,来自整体的组合。
四、变
行书有多样性,是因为许多书法家对同一个字的处理不尽相同,这些差异造就了行书的多样性,大家都乐于称道《兰亭集序》里边“之”字的变化,觉得字字不同,体现了书者水平的高超。那么如果我们留心这些变化,临帖的时候积累下来,也就成了我们创作的不竭源泉。
综上,明白了这些,我们去学习行书,才不会一直纠结在方法、理论的矛盾之中,才会更加明晰这些差异,所谓“智者求同,愚者查异”,找到这些矛盾的共通之处,才能让差异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差异所累。
接下来简单讲讲我的练习方法:
练习方法一、拟定计划与目标,并且对目标进行分类量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拟定目标,细化目标,拆分量化成一个个步骤,才能真正完成学习。有效的目标应该包含时间期限。量化是为了不让我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比如今天练习“起笔法”,那就先搞明白有哪些起笔法,各自有什么例字,我们要练到什么程度,花费多久,明天又练习什么,等等。这就是一个比较细的量化。
二、笔法原则:笔笔中锋,不投机取巧,脚踏实地
一定要注意书写的原则是书写,而不是描画,所以笔杆不应该摆来摆去投机取巧,笔的摆动范围不应超过掌心,手腕的翻动,应如船一般,晃荡而不能倾覆。脚踏实地,初学要有侧重点,比如练习圆转笔法,就重点把例字的圆转笔法写好,若字里有翻折笔法,可暂带过,学好一个再进行下一个,而不应该两个笔法兼顾——人并不能一手托住一只大西瓜。
三、分类量化的单字要精熟
临习单字,应该把其结构,笔法变换、轻重缓急、行笔路线等等都练熟,上文说道:行书的多样性,主要靠临帖,去积累各个书家对同一字的不同写法,从而运用在创作中。所以我们遇到单字,必须练熟。
四、其他
笔墨的选择也要适应书写,比如有专属行书的狼毫,光面仿古纸等,最好由明师指导。
起笔法起笔法是字之所起,所以很多时候,下笔位置、方式要再三思量,而临帖的时候,又要认真观察,原字用的是什么起笔法。在这里,我不分露锋、藏锋,因为以下三法都可露可藏,所以还请细心体会:
一、侧入
墨皇本《圣教序》“也”
所谓侧入,即是从笔画的侧面切入,应理解为下笔方向与行笔路线不一致,但这并不是把笔杆倾斜之“侧”,而是下笔方向之“侧”,谨记之!从这几张图,我们可以看到行书起笔侧入的明显“履迹”。这个起笔,可占行书《圣教序》起笔的七八成,所以不可不学,不可不精。此例字即露锋起笔。至于藏锋的侧入,可见许多的楷书横画。
墨皇本《圣教序》“臻”,可见侧入之履迹
“墨皇本”《圣教序》“之”的侧入
值得指出的是,侧入还有以下一些情况,有的是为了调整笔锋,有的是意连上一笔,所以造成了起笔的“7”,这也是侧入的一种。
《圣教序》里“廿“字的竖起笔即是如此,不胜枚举
二、平入
平入即行笔路线和下笔方向是一致的。如下图许多例字即是。但是这样的平入,在圣教序较少见,但是也要认真练习,此起笔露锋起笔在行书、小楷较多,其他地方即尖头点、卧钩起笔等处皆有运用,有的魏碑或隶书也是有直接平入,造成藏锋的,学者多观之,方知我所言不虚。
墨皇本《圣教序》中“之、书”二字
墨皇本《圣教序》“之”的起笔
墨皇本《圣教序》“心”字卧钩的起笔方向与行笔一致
三、逆入
逆入藏锋,起笔方向与行笔方向相反,或者两者方向小于九十度。此法为最常用的入笔法,藏锋最多来自逆入,如下图。逆入亦可造成多种起笔的形状,这无非是变换逆入的角度造成的,这些变化需要我们细心体会,才能临写的更精准。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行笔法讲完了起笔法,我们来讲讲行笔法。行笔过程中,有笔锋的转换,有方向的变化,有轻重的差异,有连接的不同,由下文讲讲我的看法:
一、中行法
本来我的草稿里,写的是“直行法”,但是后面觉得“中行法”更为贴切——中锋行笔,即笔毫之末走在笔画中心。就像骑自行车,不管怎样,都要保持好车子的平衡,只有车子平衡了,车轮中心着地,车子才稳稳向前。我们行笔,就是要求做到这一点。
箭头所示即为中锋之“履迹”
同上
中锋行笔示例:墨浓于中,淡于外
“中行法”是行笔必须遵守的法则,此法独立出来讲解,但除了长笔画外,多不单独出现,而是一直贯穿在笔画中。
二、翻折法
翻折意味着像折纸一样,这里有两个主动动作,一个是把笔画主动按下来,再翻一下笔锋,主动折上去。如下图示例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字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字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字
这些笔画有着明显的折叠痕迹,所以书写时要注意把两个主动动作明确好,并且在翻折的时候连接起来,好的翻折,两部分的交接应该清爽干脆,如折纸一般。应该注意调锋。
晚翠轩本《圣教序》中字
晚翠轩本《圣教序》中字
三、圆转法
顾名思义,圆转回环。此行笔法,王羲之多用于横画与竖画的连接,或运用圆转替代大的横折。此时需要注意笔毫的中锋,减少笔毫的绞转。圆转的时候要注意:中锋定腕,转腕调锋。
笔毫绞转过度如下图所示:
行笔时需注意调锋,避免如上情况
朱卧庵本《圣教序》中字
此几幅图中即是圆转笔法。细细观之,可见圆转中亦有粗细,此粗细可从调整笔锋而来,也可从提按变化而来,学者不可不察也。而细观之,除了运用大圈圆转替代方折笔画之外,王羲之还喜欢将小圈运用在笔画连接处,两者共同增加笔画之间的一体感、笔意的连贯性。
朱卧庵本《圣教序》中字
朱卧庵本《圣教序》中字
朱卧庵本《圣教序》中字
四、转折法
转折法较翻折法容易。翻折为光线反射一般直来直去,但是要加上主动的调锋翻折动作;而转折则看似有转圜,只是笔毛由于书写方向变化而被动转换,实际书写过程中并无转圜,而是省略了折笔的主动动作,直接来回。下图为例,竖下后直接提起,为转折。二者区别如下图: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字
晚翠轩本《圣教序》中字
下图为例,书写时动作的不同,对笔画的影响很大。转折只是平面来回,翻折需将笔锋立起后,再主动按下,继续行笔。
此两者都是折笔。
笔者示例两者笔法差异
附:连接法连接法其实属于行笔法,因为行书笔与笔之间连带明显,所以单独抽出来讲解一下。
一、跳接法
点与点之间常见,也多见于提按明显变化的笔画或结构里边。
刘铁云本《圣教序》“言“字
刘铁云本《圣教序》例字
二、搭接法
意思是一个笔画搭在另一个笔画上,若以手搭肩,如下图撇捺的连接。更多见于横折等处。
刘铁云本《圣教序》例字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三、榫卯接法
如枝生于干,严丝合缝。
刘铁云本《圣教序》例字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字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字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字
四、无缝接法
圆转多见,无缝衔接。
刘铁云本《圣教序》例字
连接法无需过于执泥,练习时注重笔法,形象生焉。
收笔法一、刹笔
如下图,“容、基‘’之长撇,“怀”竖心旁之竖、“天”之捺脚,皆是急刹摁住。笔到此处,力未尽而急收束,有弹抖之劲。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二、提笔
此“提笔”是指动作而言,并非“提画”,须分清。提笔,即向上渐起之势,可见于钩、提、撇、捺等画。这些笔画收尾时没有尽势,但是也顺其自然而出,具体动作或提,或拿,或拉,皆可统称于“提起”。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其撇即是
刘铁云本《圣教序》绞丝旁之提即是“提笔”
三、尽势
尽势即一字之末笔,无有所系,一往无前。此收笔多见于竖、撇。尽势不代表笔画超出字形的整体去喧宾夺主,而是有一种长剑破空之势即可。所以也要注意分寸,放中有收。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字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未尽势与尽势的收笔区别
刘铁云本《圣教序》尽势
刘铁云本《圣教序》尽势
四、回顾
顾名思义,此种收笔是于笔画尽头有所回顾,意连至下一笔画。多见于撇、点。
晚翠轩本《圣教序》中字
晚翠轩本《圣教序》中字
综上文,我们大略讲解了行书的书写要求、练习方法,以及一些基本而主要的、重要的笔法,其中未尽之处,或者有争议之处,欢迎大家指出,在评论区探讨。此文的初衷,既是自己的一点思考总结,又是抛砖引玉,期待方家能有更好的归纳,互相提高,吾之愿也。也期望初学行书的朋友看完此文后,对行书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架构,能把练习落到实处,吾之愿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