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是北宋著名的地理学家(地理学家郦道元居然是有鬲氏后裔)
前面两篇文章总纲我们写明了陶鬲的由来及由鬲衍生的有鬲氏部落,夏朝和有鬲氏的关系研究,限于篇幅有限,没有具体剖析,现在开始对夏商周时期这些诸侯部落开始详细分析,主要分析部落由来,部落迁徙路径以及部落后代。由于有鬲氏太过古老,诞生于青铜器时代前夜,经过夏商周三朝的发展迁徙,后面又诞生了大大小小几十个诸侯部落,这个系列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些诸侯国后裔以及分析他们的基因,由于有鬲氏和姒夏族群关系紧密,这也为华夏民族溯源特别是姒夏族群的溯源提供其他侧面的证据支撑。5000多年前的鬲文化作为一个群体文化集合,不仅仅只诞生了有鬲氏(鬲国),还衍生出了其他一些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在夏初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周初的分封和军事动荡,一部分诸侯国已经迁到了河南湖北一带。表现出共同的部落属性,文化,发展以及迁徙。时间紧急,闲话不表,下面直奔今天的主题——郦。
郦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骊山氏女娲,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上古有骊山氏一族,出自远古女神女娲。女娲又称“骊山老母”、“风后”、“女阴”等等,有十数个称号。在古代,“郦”与“丽”、“骊”三字通假,因此在女娲的后裔子孙中,多有将骊山氏省文简化改为单姓郦氏、骊氏、丽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偃姓,出自黄帝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中的记载,郦氏是黄帝之后。夏朝建立后,夏禹追封黄帝的先代遗族,封偃姓后人于郦邑(今河南内乡),建立了郦国。
以上两种说法是目前普遍使用于各种场合的官方说法,比如百度百科,郦氏族谱等等。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两种来源:
第一种说法就跟上古传说一样,有点捕风捉影,看似很有道理,其实没有任何实质内容,因为女娲是骊山老母,所以郦姓出自女娲,这种说法就跟华夏民族是炎黄子孙一样,正确却毫无意义。
第二种说法是目前主流的说法,前半段郦氏是黄帝后裔,正确而无实质内容。后半段是重点,夏朝建立后,夏禹追封黄帝的先代遗族,封偃姓后人于郦邑(今河南内乡),建立了郦国。这一段字少事大,内容还是很丰富的。短短几个字,就点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说明郦氏在夏朝前后诞生了,而且和姒夏关系紧密,被夏禹所封为姓,地点在河南内乡(值得再商榷),同时是否是偃姓也需要再商榷。
说到姓氏,我们不得不从姓氏本身的字体起源说起,因为古代一般以国名和地名为氏,而国名又往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社会风俗或者特别突出的特征。夏代前后字体本身并不多,对于“郦”字的来源就更加需要深入分析了。我们先来看看最早的郦字是如何起源和演变的。
从这些字体源流来看,“郦”字最初有两种写法,酈 和 鬲阝,区别在于左边的主体部分不同,右边都是邑旁。那这两种写法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先分析第一种“酈”字。“酈”字左边是类似的丽字下边加一个鹿字的结合体,鹿字好理解也好解释,夏禹所封的郦国地界鹿特别多,所以以加上鹿字作为国家的突出特征。
鹿字最开始的甲骨文和金文还是特别像鹿这种动物的,到了春秋时期开始逐渐符号化抽象化,而且春秋时期,河南确实有个郦国在鹿邑,说明这个地方确实盛产鹿。如果认为郦国仅仅只是鹿多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只是因为盛产鹿,郦字应该写成鹿阝才对,读音也应该发 lu 音,而不是写成酈和读 li 音,但目前的说法是把金文“鹿”和“丽”看作同一个字,也就是说“麗”字在古代文字里既是“丽”字也是“鹿”字,然后现代人把它简化拆分就得到了鹿字和丽字,这种说法明显是错误的,如果丽和鹿是同一个字麗,那古人书写的时候如何区分鹿和丽?美麗的意思到底是漂亮还是美丽的鹿?所以只有一种解释,麗字不是简单的鹿演变而来,如果只跟鹿有关系,应该写成鹿阝,读lu。那为什么要在鹿的头上加上类似于丽字的形状呢?而且读音也变成了li?不妨看看金文“丽”字的来源。
从文字源流来看,丽字从鹿,头上有两对称之物,至于这两对称之物具体是什么,很显然不是鹿的两只角,如果是鹿的两只角,那就和鹿字一模一样了,所以,头上的两对称之物比下半部的鹿字更重要,头上两对称之物既是形也是声,但目前的学术界没有给出具体答案,而本文会给出答案,请看下文分解。在回答这两对称之物是什么之前,我们先来分析郦字的金文另一种写法鬲阝。
“鬲阝”就很好理解了,左边一个陶鬲的鬲,然后加上邑旁。个人觉得这种写法是郦字最早最原始的写法。理由如下:
1.夏禹所封郦国最初应该在山东鲁国境内,一直到春秋时期鲁国境内仍然有郦国。
从正字通的解释来看,郦字确实有“二地二音”的说法,而且春秋时期,鲁国境内也有郦国。《左传.僖公元年》记载,元年春王正月。齐师、宋师、曹伯次于聂北,救邢。夏六月,邢迁于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楚人伐郑。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九月,公败邾师于偃。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于郦。获莒拏。这是史书明文记载鲁国境内有郦国,和河南南阳的郦国一南一北相对应。鲁国境内的郦国最初的写法应该是鬲阝,因为我们在前面几篇文章已经分析了有鬲氏和鬲文化最初就在山东德州地界,后来东扩进入山东全境。鬲文化发展而来的姓氏及其基因研究(总纲)也就是说,郦字的演化顺序为鬲—鬲阝—酈—郦,鬲阝字比酈字早。
2.如果说郦姓是偃姓,而偃姓明显是东夷族群的姓氏,更加证明了郦国最初封在山东鲁国一带。
3.从其他鬲文化衍生的姓氏迁徙来看,在夏初,鬲文化衍生姓氏基本都是围绕着有鬲氏的地界,也就是分布在河北山东一带,后来由于在西周初年的分封和军事动荡,一部分诸侯国已经迁到了河南湖北一带,我在文章之前就已经写明了,鬲阝姓既然是鬲文化的衍生姓氏,自然也不例外。
4.从郦姓名人来看,也普遍有河北山东一脉,比如涿候郦商,冀州刺史郦道元等等。
从以上几点能得出,山东鲁国境内也存在郦国,而且写法应该是鬲阝,鬲阝比酈更早,读音也是取的鬲字的 li 声。(后来在河南鹿邑境内产生的厉国也是鬲文化衍生的诸侯国,以后再分析,这里只是提供郦姓是鬲文化衍生姓氏的一个证据,二者都从山东迁到了河南鹿邑,并且都还读 li)
通过对鬲阝字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知道上文提到的 麗 字结构里,鹿字头上的两个对称物是什么了。没错,就是两个简化的鬲,头上这两对称物不仅是形还是声,底下的鹿字应该是后来加的,所以,酈字仍然读 li,而不是 lu ,而且后世把酈字简写以后仍然是保留头上两对称物,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郦字,而不是保留鹿,写成鹿阝。(丽字由两个鬲简化而来)
综上种种分析,郦姓源流终于搞清楚了,不再是模糊笼统的黄帝和女蜗后裔,夏朝建立后,夏禹追封黄帝的先代遗族,封鬲文化族群的一支——郦氏祖先于山东鲁国境内(前面几篇文章已经提到姒夏族群和有鬲氏的关系,不仅很亲密,甚至有鬲氏的统治阶级有可能是姒夏基因),建立了鬲阝国,后来由于周初的分封和军事动荡,一部分鬲阝国后裔迁到了河南鹿邑,建立酈国,后来酈国子孙以简化后的郦为姓,再后来到了西汉初年,郦氏后人曲周侯郦商被刘邦封于河北涿郡一带,从夏禹时代到汉朝建立,经过了2000多年的辗转周折,郦氏后人又有一支算是回到了鬲文化的故乡,而另一支则南下去了浙江。至于目前的主流说法,郦氏是偃姓后代,这点还存疑,暂且不做分析,因为从浙江诸暨郦氏家族的基因来看,是姒姓的概率大。
郦氏迁徙与名人:
郦氏最早是被夏禹封于山东,在周初南迁河南,后来在周代显赫于河南,再后来汉代以后北迁河北,南下江南,扩散至全国,其中尤其以浙江诸暨郦氏家族最为庞大。
诸暨郦氏迁徙路线:山东鲁国境内→河南内乡→河南新蔡(固始)→陕西骊山(临潼)→河南陈留(开封)→河北涿州→江苏维扬(扬州)→浙江会稽(长子);浙江兰溪(次子);浙江诸暨(三子);浙江台州(幼子)。其中,浙江诸暨郦氏发展到江苏丹阳、江苏镇江、江苏常州、山东青州、安徽安庆、上海市区、广东肇庆、浙江义乌、浙江衢州、浙江杭州等地。
郦道元:(?-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郦道元以父荫入仕,为官之后,仕途坎坷,在朝中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外出历任冀州长史、青州刺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执法严峻,有威名 ,但也招致一些宗室怨恨。孝昌三年(527年),镇守雍州的齐王萧宝夤出现反状,宗室元徽等趁机推举拜郦道元为关右慰劳大使,前去监管萧宝夤。同年,郦道元在阴盘驿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杀害。武泰初年,被追封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郦道元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后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在游历的过程中,他常感地理方面史籍的不足,遂以毕生心血,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注》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水经注》是六世纪前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此书不仅开创了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经注》在后世学者对其不断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郦学。
郦氏基因:
郦氏虽然是小众姓氏,但经过几千年的繁衍迁徙,难免会有各种原因加入郦氏家族的,不仅郦氏如此,其他姓氏也是如此,特别是大姓更加如此。所以这里就只选取郦氏里边最大的聚居地——浙江诸暨郦氏进行分析。浙江诸暨郦氏主体还是JST002611,其他还有一些O1,C南支,jsT002611下有两支比较大的家族,这两支家族共祖时间上万年,太过久远,说明郦氏从一开始就分成了好几个超级祖宗,这几个超级祖宗只是都居住在郦国,然后集体姓郦,仅此而已。
时间紧急,就写到这,以后如果有新的研究成果再补上。下一篇文章我们开始写鬲文化衍生的姓氏(四)——葛/诸葛,敬请关注。
本文最早发布于微信公众号物与人文化传播,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