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和莫高窟在同一个地方吗(回到敦煌正在消失的莫高窟)
你有没有想过,若干年后,你准备出发旅行,打开手机--输入目的地,结果却是“查无此地”,会是怎样的感觉?
那个本该在地球上熠熠生辉的地方,经过岁月和人类活动的打磨,变成了尘土,“消亡”这个词,就让人太过沉痛了。
莫高窟,或许终究逃不过这样的命运。
有专家预估,无论如何,未来50年到100年内,莫高窟或将湮没黄沙中。
一直对敦煌、对莫高窟有种敬仰,以至于内心不够丰盈之前,不敢轻易踏足。
莫高窟每天的门票,需要提前预约,并且限制人数,超过限定,便无法进入洞窟观赏,而且还不允许拍照,不允许用手机、相机。
《石窟艺术的创造者》 潘絜兹 1954年
开始不理解,后来才了解到,为了保护洞窟壁画,敦煌研究院对每一个洞窟进行实时监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和空气渗透率,一旦有害物质超标,洞窟会立刻关闭。
这也是我们去旅行时,门票包含最多12个洞窟的原因。
尽管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拼尽了全力保护洞窟的完整,但只要有人观赏,那就必然会对它造成伤害。
工匠安装佛头 五代 莫高窟72
雨中耕作 盛唐 莫高窟23 北壁
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鸣沙山东麓,忽然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最是兴盛,在武则天时就有洞窟千余个。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
真的好想让大家都去看看它,
但又真的好害怕。
第61窟-于阗公主等供养像-Charles-Nouette摄影-1908年
害怕若干年后,那些壁画、飞天只存在于部分人们的脑海中;
也害怕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氧化了洞窟的墙壁,模糊了壁画人物的脸庞;
更害怕有些人去动手触摸,导致壁画脱落。
第61窟-于阗公主等供养像-孙志军摄影-2011年
在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里,研究敦煌学的学者,穿越时空,和一个叫做王圆箓的道士对话,讲述了莫高窟遭受一场空前浩劫,有多么令人心痛。
这个原本是农民,逃难到敦煌的道士,皱着眉头,大声的喊着:“我后悔啊!我真的不知道啊!”
他不知道1900年,在清理16窟的积沙时,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
里面存放着从4世纪到11世纪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后来经他之手,上万件流失海外。
他不知道,英国人斯坦因谎称自己是印度人,骗王道士为了把玄奘当年取得的真经,重新带回印度发展。
王道士一听《西游记》里好像有这事儿,200两银子,29箱藏经洞里的经书、图画、刺绣,拿走吧。
1907年,斯坦因拍摄的莫高窟第16窟
他不知道,法国人伯希和是个地道的“中国通”,三言两语聊一聊,王道士就高兴了,进入藏经洞随便翻阅、随便挑拣,花了500两银子,带走了最精华的6000卷古书经文经典。
从无人理睬的小道士,这一下子变成了“文化传播的使者”,后来日本人、俄国人、美国人也没落下,分别运走了一批批经书。
如今,莫高窟文物被收藏到巴黎国家图书馆、卢浮宫、东京国立博物馆、俄国东方学研究所、哈佛大学等地,唯独留在中国的寥寥。
但时间从来不会因为你的悲痛而停止,莫高窟消亡的命运,也从未在历史的长河中改变。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来到莫高窟,剥离了唐代精品壁画26块,在莫高窟看到剥离后的壁画,心痛到泪目。
还雇了当地人锯下一尊半跪式供养菩萨像一身,以及北魏彩塑飞天。
经书拿走了,壁画和菩萨像运走了,无限的贪婪和掠夺,让莫高窟伤痕累累。
一千六百多年的时光,让莫高窟从无到有,从繁盛到逐渐走向消亡...
莫高窟,再也经不起任何的伤害了,我们却无法修复,更无力逆转。
它在漫天的黄沙中存在了上千年,却终有一天,将归于黄沙。
这种难过,只是想想便觉心痛。
在敦煌,即将消失的痛,不止莫高窟。
「月牙泉」
可能消失的原因:水位下降、沙鸣山向月牙泉移动
月牙泉是敦煌另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沙漠之中,一弯月牙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在它身边稍作停留,像是能和曾经的自己对话。
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震惊全世界,加上悠扬的驼铃和绝美的日落,给敦煌这个城市又加了一份浓浓的色彩。
我跨越千山万水,只为看你一眼。
「雅丹魔鬼城」
可能消失的原因:常年的风力侵蚀、人类活动
进入雅丹魔鬼城,一派荒凉壮阔便呈现在眼前,金狮迎宾、孔雀玉立、狮身人面、西海舰队...形态各异的地貌,讲述着关于这里的故事。
它们在这片荒凉的戈壁上孤独的存在着,景区为了保护不被游客破坏,设置了观赏的范围、拉了一条绳索围挡,可当人们到来,总有些人跨越围挡,试图拍出“完美”的照片。
加上风力作用的侵蚀,魔鬼城,正在以一种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速度消逝,而我们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渐行渐远。
大自然和古代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人类活动和行为却使它们面临着消亡的命运。
历史已经成为历史。
我们除了惋惜,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中节约资源、在旅行中爱护环境、爱护文物...不要因为我们的到来,加速了它们的消失。
这种无奈与悲伤,希望它永远不要发生。
来源:回到敦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