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能服用天然维生素b片吗(维生素过量不仅伤肝)
摘要:“缺不得,多无益”,再好的东西也不能乱补!
去年也有维生素吃多了造成肝衰竭的状况,近日,因为连续多补维生素导致肝衰竭再次引起热议。
体质强弱主要跟人的免疫力和后天的锻炼相关,有些家长因为孩子经常生病就觉得缺乏维生素,甚至是经常觉得自己体质弱的大人,第一反应就觉得自己缺乏维生素,然后开始疯狂补充维生素,大量补充维生素,殊不知,哪怕是保健品也不能多吃,不仅不补可能还会带来其他疾病!
维生素需要补充吗?维生素是人体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组成部分,对人体的生长、代谢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不同于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不能给人体提供能量,虽然它在人体内的存量不足1%,但对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却非常重要!
一旦缺少,就会引起特殊的病症,维生素D缺乏,可会造成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缺乏维生素K,很容易出血;缺乏维生素B2,则很容易出现口角炎、口腔溃疡等。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身体缺乏维生素的“报警”信号!
不过一般而言,我们在日常的大多数饮食中都可以获取到所需的维生素量,其能够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并不需要额外的补充,如果长期过量食用多种维生素的话,很可能会引起维生素的中毒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
目前被公认的维生素一共有13种,划分为肠溶性和水溶性两类。已知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叶酸、生物素、泛酸等。
维生素的性质不同,在人体内存储时间也不一样,对于不易排出体外的维生素,如果积累过量,就有可能发生中毒:
维生素A、D、E、K属于脂溶性维生素,这类维生素会在神经中积累,在人体内储存时间较长,甚至可能存活半年以上;
维生素C和8种B族维生素则是水溶性维生素,这类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B2、B6和B12,烟酸(B3)、泛酸(B5)、叶酸(B9)、生物素(B7)等。一部分水溶性维生素很容易排出体外,在人体内储存时间也就只有两三天,例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摄入后不久就会通过尿液排出。
维生素过量,可能会给人体带来危害!如果体内的维生素超过了个体需求量,甚至是超出了人体最高耐受量时,就会产生相关毒性。其中,过量摄入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能具备的毒性潜能最大,烟酸可能具备中等毒性潜能,其他的维生素的过量摄入则为低毒性潜能或是可忽略的毒性潜能。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参考,成年人维生素A的推荐摄入量男性为800g视黄醇活性当量(RAE)/天,女性为700 g 视黄醇活性当量(RAE)/天,而最高耐受量为3000 g 视黄醇活性当量(RAE)/天;成年人维生素D素的推荐摄入量为10 g/天,而最高耐受量为50 g /天。
维生素A过量摄入的人,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视力模糊、嗜睡、食欲减退等病症;当维生素D摄入过量时,则可能出现高钙血症、腹泻或便秘、肌无力、疼痛、恶心呕吐以及食欲减退等;过量摄入维生素B6则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不利于帕金森患者的治疗。
虽然体内可以储存一部分维生素,比如肝脏,但如果一直保持过量摄入,就会超过肝脏原本的储存和分解能力,导致中毒,甚至是肝脏衰竭的后果,诚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现象。
因此,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是有限的,切忌过度补充。过量的维生素并不能够被机体利用,相反,还可能会给人体增加代谢负担,一旦在体内积累过量,甚至会起到毒副作用!
维生素并非多多益善,补充要遵医嘱对于维生素缺乏者补充维生素是可以的,但也需要在医生和营养师的建议下补充,并且不能长期服用,如果是吸收不好、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体内缺乏多种维生素者,可以适当口服补充。
一般来说,只要在生活中合理搭配饮食结构,科学饮食,就能在日常饮食中摄入足够的维生素,无需外服补充剂。
相对于维生素C这类水溶性维生素,在人体内代谢比较快,耐受量高,会相对安全一些;但像维生素A、D、E、K这类脂溶性维生素,能在人体内长期储存,每天摄入量跟最高耐受量差距较小,如果摄入过量,就会造成机体损害,常见的毒副作用就包括肝损害、肾结石、胎儿畸形、骨质疏松、高钙血症等。
所以,任何一种维生素都不能乱补,维生素于人体而言,并非多多益善!
维生素要怎么补?
维生素缺乏,首选就是食补。通过天然食材中获取,比如多吃各类水果、蔬菜、杂粮、肉、蛋、奶等,对应补充各类维生素,只要饮食结构搭配均衡,身体也没有基础病,基本是不需要额外补充的。
其次,如果是确定维生素缺乏者,也需要明确自己缺乏哪一种维生素或是哪几种维生素,再咨询医师或营养师针对性进行补充。
写在最后:
补充多种维生素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正常健康人群没必要额外补充多种维生素,不然会给身体带来伤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