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轻狂岁月蹉跎敢问人生几何(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其实最开始知道龙应台的时候,我还一度以为她是个男作家。毕竟我最开始接触龙应台的作品,是她的《野草集》和《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而那样硬扎而又犀利的文风,再加上中性化的名字,实在很难让我联想到这个有思想、敢鞭挞,敢发出振聋发聩声音,敢在荒原上放漫天野火的作家,居然是一个女人。不过再往后,在看《亲爱的安德烈》的时候,就觉得龙应台大抵是因为人到中年,相较于从前,便更添了一份平淡和从容,所以在和儿子安德烈的相处过程中,除开给予儿子最基本的教育,更多的,则是思考。就像是她在谈及孩子读书学习和寻找未来伴侣时说过的那些话,就始终让我印象深刻。

年少轻狂岁月蹉跎敢问人生几何(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1)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之所以印象深刻,或许是因为关于读书、工作乃至结婚都是自古以来会被大多数妈妈们喋喋不休拿来教育孩子千百遍的话题。可是更多的时候,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大家得出的结论,依然是浮在表面无法深入肌理的。努力读书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是为了日后能娶到一个好老婆。可是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什么样的老婆才是好老婆?工资高福利好工作稳定就是好工作吗?长得好看还能干的老婆就一定是好老婆吗?世上人有千千万,彼此之间的性格也是各不相同。凭什么在面对人生中几乎是最重要的三个问题的选择上,大家却突然如同福至心灵般的全部选择了一样的答案?不应该是这样的啊……

年少轻狂岁月蹉跎敢问人生几何(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2)

而距离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的出版,再到她的新书《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一封信》,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当然,龙应台的这本新书依旧延续了之前人生三书的风格,温暖,治愈。而龙应台也和之前一样,年轻乐观的心态,仍然像一个穿着白球鞋,阔腿裤的年轻女学生一样,对一切事物仍然保持着她的好奇心,但是我也看到:龙应台也在慢慢的变老,她开始从母亲美君的苍老思考自己的“初老”,也开始思考生命的来去。

“我们怎么迎接,怎么告别?我们何时拥抱,何时松手?我们何时愤怒,何时深爱?何时坚定拒绝,何时低头承受?……花开就是花落的预备,生命就是时序的完成”。而这放在十年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记得龙应台在人生三书里曾经坚持说自己不信宗教,可是在新书《天长地久》里,龙应台却引用了《旧约 传道书》“凡事都有定期”的章节。而她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开始从基督教的角度思考问题,大概是受了母亲美君的影响吧!毕竟她的母亲美君,是一名资深的基督徒。

当然,龙应台在自己之前其他的很多作品中也曾提及过她的父母。但是对于我这种看书一向都是不求甚解的粗心读者而言,在读龙应台的这本《天长地久》之前,说实话,其实我对她的母亲美君并不算太了解。我只知道,和她同龄的其他女孩子相比,龙应台无疑是幸运的。她出生于台湾的一个小渔村,却没有像村里其他的女孩子一样,成长为一个只会编织渔网、手撬生蚝、绑着头巾去工厂做工,一分一厘地赚钱养家的渔家妇女。她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德国结婚生子;年轻时得名于台湾,任教于香港,从政于台湾,最终却还是选择了回到故乡陪伴母亲,重新回归作家的身份。而这个能让龙应台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能过上幸福稳定体面的生活,能改变命运的机会,是她的母亲美君给她的。

于是,便忍不住被龙应台书中母亲那个“木头书包”的故事给湿了眼。

龙应台母亲应美君,出生在浙江淳安的一户地主人家。而美君在十岁时,曾倔强地站在父亲面前,提出要求,说要和哥哥弟弟一样,背着书包上小学。美君十七岁时,再次站在父母面前,要去女子师范学校注册。父亲游移不定,毕竟家里银根吃紧,而一向沉默寡言的母亲却突然说道,让她去吧。甚至于,美君的母亲,还特意请人为美君做了一个木头书包。可是后面战争来了啊!因为战乱,美君被迫和家人分开,从此颠沛流离,尘埃中辗转千里,最后偏居一岛,关山难越,生死契阔……可是不管时局如何混乱,美君的母亲无论流浪到哪里,都带着这个木头书包。而时间再一转,便到了2007年。龙应台从表哥处得到了这个木头盒子,一打开,里面只写着两行字:“此箱请客勿要开,应美君自由开启。”可是那时候的美君,已经患上失智症,她再也看不懂这两句话背后的思念和忧伤了。

可是即便如此,母亲爱孩子的心,却还是一样的。甚至于美君母亲当年对女儿美君说过的话,在美君成为母亲的数年后,在面对家中经济窘迫而女儿站在她面前表明自己想要上大学的愿望时,她做出了和母亲同样的决定。而在当时那个小渔村,女儿们大多去工厂做工,绑着头巾,骑着脚踏车,每月挣回一点薪水,换回几个镯子,权当日后的嫁妆。但是美君却说,让女儿走自己的路吧!于是在母亲的支持下,龙应台抓住了知识这根绳索,从小渔村走向大世界。甚至在之后的数年,成就了作家龙应台,成就了一支独立的笔,让其既可以烧灼如野火,狂放如江海,也可以温润如目送。

但即便优秀如龙应台,也依旧有遗憾。哪怕早在十年前,她就已经发现,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身不由己地嵌在“母亲”这一格子里,最后被忽略,成为隐形人。所以为了不变成“隐形人”,龙应台选择每年和儿子们外出旅游。她和孩子们,沿着湄公河从泰北南漂到老挝,也用脚丈量京都的面积,更有跟着世界杯一场一场跑的疯狂经历。可是龙应台解放了自己,却来不及解放她的母亲美君。

年少轻狂岁月蹉跎敢问人生几何(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3)

终于,美君彻底老了,那个倔强地要上学的美君,那个敢和宪兵队叫板的勇敢的美君,那个甘愿为了女儿在渔村编渔网挖牡蛎的美君,那个到70岁还纹眉隆鼻赶时髦的美君,随着时光的流逝消散在了风尘里。因为美君得了老年痴呆,只能瘫坐在轮椅中,偶尔抬头,茫然地看向远处,眼睛里的虚无,就“像一间屋子,门半开,香烟缭绕,茶水犹温,但是人已杳然”。

当然,功成名就的龙应台可以给美君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良好的外佣陪护,以及看似体面的老年生活。但龙应台也知道,这一切外人看来细致体贴的孝心,却已经不再是美君最在乎的了。于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龙应台在提到母亲的每一句话里都是悔恨,每一个字都是遗憾。她在懊悔,当美君还健步如飞的时候,为什么自己不曾动念带美君跟自己单独旅行?为什么自己没有紧紧牵着母亲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错过了亲密注视美君从初老走向深邃穹苍的最后一里路。

可是事已至此,还能说什么呢?毕竟这世间太多的事,从来都是“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不是不曾后悔,只是人生既苦又短,让人甚至都来不及停下脚步来擦擦眼泪,便又要匆忙启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