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算几流谋士(荀彧略评)

 《襄阳耆旧记》载,西晋名将刘弘曾对人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到了唐代,李商隐在诗中写道:“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历代类似的诗还有很多,大致都是钦羡荀彧衣上的香味经久不散,夸赞他的美姿洁行荀令君,就是曾任东汉尚书令的荀彧,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人物,也是我读三国时最喜爱的人物,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荀彧算几流谋士?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荀彧算几流谋士(荀彧略评)

荀彧算几流谋士

《襄阳耆旧记》载,西晋名将刘弘曾对人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到了唐代,李商隐在诗中写道:“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历代类似的诗还有很多,大致都是钦羡荀彧衣上的香味经久不散,夸赞他的美姿洁行。荀令君,就是曾任东汉尚书令的荀彧,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人物,也是我读三国时最喜爱的人物。

荀彧是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魏都区)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经历短暂的仕途后来到冀州,被袁绍看上了。荀彧是颇具政治眼光的,他看出袁绍难成大事,于初平二年(191年)投奔了曹操。曹操时任奋武将军,驻扎在东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阳)。曹操如获至宝,任命为司马。自此,荀彧成为曹操最重要的谋士。

荀彧可不是只会舞文弄墨的文弱书生。兴平元年(191年),曹操东击陶谦,留荀彧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县)。此时,张邈、陈宫反叛曹操,暗中迎纳吕布。紧要关头,只有荀彧识破其计,急招夏侯惇到鄄城,迅速平定了叛乱。并与程昱一道,保全了鄄城、范县、东阿三座城池。陶谦死后,曹操想趁机夺取徐州。荀彧为其研判形势,说服曹操放弃了计划,专心对付吕布,从而平定了诸县,使兖州得到安定,巩固并扩大了根据地,为曹操挣得了一份家底。

建安元年(196年),因长安动乱,汉献帝东迁至洛阳。是荀彧力主曹操奉迎献帝,并说服他迁都许县(后称许昌、许都),使曹操得以“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则是袁绍、刘备等人的说法),用朝廷的名义讨伐叛乱的诸候,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败袁绍,稳稳地扎根在中原大地。

曹操之所以能在逐鹿中原中脱颖而出,首要原因是他网罗了一批杰出人才,而其中很多都来自荀彧的引荐。从戏志才、荀攸、钟繇,到郭嘉、陈群、司马懿等,拿曹操自己的话说,“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这些人中,荀彧的颍川同乡占了较大比例。可以说,曹魏的天下有一半是颍川人帮他打下来的。

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做到“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的,得算荀彧一个。曹操奉迎汉献帝到许县后,荀彧升任汉朝的侍中,兼任尚书令,以后就很少离开许县了。《三国志•荀彧传》说“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而二人商讨军国大事的方式,就是书信往来。例如,建安五年(200年)八月,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当时曹操兵少粮食也紧张,而袁绍的兵力数倍于曹军,曹操给荀彧写信,商议撤兵的事。荀彧回信说“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鼓励曹操顶住压力,克敌制胜。曹操采纳了荀彧的意见,经过将士的努力,终于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荀彧事实上已经为曹操争得了天下。

当然,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自然也是谋士辈出的时代。吴国当时可谓人才济济,出谋划策的主要有张昭、张纮、鲁肃、诸葛瑾、陆逊等。但是,头号谋士当数鲁肃,因为他是真正具有大局观的。鲁肃从建安二年来到孙权帐下,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整整二十年间,他始终坚持联合刘备,抗击曹军。这是孙吴的立身之本,也是鲁肃的价值所在。不过,他建议把荆州借给刘备,不得不说是一个重大失策,连厚爱他的孙权都承认“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见《三国志•吕蒙传》)。另外,在荐才和忠谏等方面,更不及荀彧。

蜀汉自然也不缺谋士,比如诸葛亮、庞统、法正、费祎、蒋琬、李严等。首屈一指的,自然还是诸葛亮。诸葛亮固然是才华出众,但客观来看,他的特长和为人称道的原因,主要是忠心耿耿,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大肆吹捧。从当时的过程看,蜀汉的运势与荆州紧密相连。而借荆州、守荆州到失荆州,直至刘关张搭上性命,蜀汉气数几尽,都与诸葛亮最初的谋略失当有关。倘若不与孙吴争夺荆州,在力量不够强大时能够集中兵力,安心经略益州(今云贵川渝一带),与孙吴抱团取暖,静待时机,或许还有翻盘的可能。所以说,空有进取心而不能审时度势,成为诸葛亮以至蜀汉失败的根本原因。

曹操初见荀彧就叹曰“吾之子房也”,把荀彧看成辅佐刘邦打江山的张良。这不由让我想到南宋著名理学家陈普的一句诗,“云长翼德如文若,玄德翱翔早十年”。确实,刘备如果有荀彧这样的杰出战略家,蜀汉可能又是另一种前景了。

从曹魏阵营的内部看,由于曹操善识人才又广纳人才,因此他身边的谋士是最多的,除了荀彧外,还有荀攸、程昱、郭嘉、贾诩、董昭、刘晔等,可谓群星闪耀。不过,最明亮的那颗星,还得数荀彧。遗憾的是,曹操虽然堪称一世英雄,但他只知荀彧能帮他打天下,却理解不了荀彧的良苦用心,因此,两个人只好渐行渐远。荀彧因反对曹操进爵国公,最终在建安十七年(212年)随曹操征战江南时,郁悒地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而曹操在荀彧死后,随即就如愿策封为魏公,加赐九锡,三年后晋封为魏王,好不威风。才过几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献帝禅位,自己做了皇帝。

历史上,包括《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内的一些人,对荀彧帮助曹操打天下颇有微词,认为他对曹魏取代汉朝应负首责。裴松之借为《三国志》作注,倒是为荀彧仗义执言,肯定他“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于当年,布诚心于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我对裴松之的话深表赞同。

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认为,曹操始终执守臣节,不肯篡汉,不能不说是一种道德。并说“魏武帝真要篡汉,怕荀彧什么?”对此,我实在难能苟同。曹操生前一路从丞相升为魏公、魏王,其权势已非一般诸侯大臣可比。尤其是到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曹操已经享有乘金根车、驾六马这些只有皇帝才有的权利。虽然他一再用孔子的“施于有政,是亦为政”来掩饰自己的志向,但是,其《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却将其心思暴露无遗。于是乎,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做了王;曹操死后不到一年,他的儿子曹丕做了皇帝。这与曹操自己做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再者,曹操诛杀伏皇后及儿子,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几个女儿嫁给汉献帝,这种手段,怎么也谈不上什么道德。比起荀彧十多次推让“三公”职位,面对高爵厚禄不为所动,不更是高下立见吗?

当然,倘若汉祚已尽,别人也是可以做得皇帝的。只是在当时的局面下,最好的选择,应该是尽力维护汉朝政权的稳定,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才能使天下生灵免遭涂炭。事实上,曹操是真心不想做皇帝,还是不敢做皇帝,局外人是能够看得明白的。前有汉高祖刘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后有吕后大封吕姓诸侯王的惨痛教训,更有为曹魏立下首功(曹操曾向汉献帝上表称“天下之定,彧之功也”)的荀彧的反对,曹操之不称帝,实在有难言之隐。可叹的是,尽管曹操生前苦心经营,也曾对起用其子曹丕予以阻止,却对死后曹丕的篡位未能预见或有意放任,导致曹魏代汉成为事实。无奈其子孙志大才疏,没能保住江山,曹魏政权勉强维持了四十多年,就被司马氏赶下了台,改国号为晋。再后来,司马氏也抵不过来自北方的强敌,狼狈地逃到江南去了,中国仍然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

陈普还写过咏赞荀彧的诗句,“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意思可解为:如果不是荀彧的极力劝阻,而是换作诸葛亮来辅佐曹操,那么曹操势必用曹魏取代汉朝。这不啻是对荀彧历史功绩的最大肯定。是啊!一介儒生,在那个波云诡谲的时代,面对曹操不可一世的威权,能够义正辞严,晓以大义,甚至以死明志,试想,与那些明哲保身,贪图私利的人相比,谁做得更好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