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对于死的认知(庄子心死辨)

庄子有句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还有一句话,叫做「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这两句话,谈的都是「心死」,也都是名言,今天就谈一谈。

庄子对于死的认知(庄子心死辨)(1)

哀莫大于心死」出自《庄子·外篇·田子方》,颜回感叹:「夫子步亦步,,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颜回亦步亦趋地跟着孔子学习,但孔子飞奔起来,颜回就只能干瞪眼了。类似的文句,在《论语·子罕》里也有,那就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按照金庸小说的说法,孔子一定是有绝世的轻功,若非凌波微步,便是神行百变。当然凌波微步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因为凌波微步是按照易理走步的,而孔子是易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孔子安慰了颜回一番,然后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孔子说,太阳会升起,会落下;万物会生成,会消亡。一个人一旦禀受造化赋予的形体,这辈子就不会变成其他形态(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受此一报身」,如何如何)。既然如此,很多时候要认命。

庄子对于死的认知(庄子心死辨)(2)

孔子曾经在教授射艺的时候,告诫弟子「射不主皮」,意思是,射箭贵在射中目标,不在于射穿箭靶。为什么作此提醒呢?有人认为,可能是孔子天生神力,经常射穿箭靶,弟子们想有样学样但办不到,孔子就告诉他们,别学我,人跟人不一样,你们射中就行了。这次,孔子和颜回说:别学我,人跟人不一样,你好好学习就行了。

庄子是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既然有很多事都是命中注定的,那就死心吧。人死不可怕,按照庄子的说法,人死就回家了;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就是换一身皮囊继续玩耍。但很多事情,你是换不了的,定业难转,有些事,你这辈子这样,下辈子还这样,换不了,所以是最大的悲哀。

当然,要换也可以。那就要从转心开始,转心才能转命,要「转识成智」,不要再在轮回的等流里继续迷失。

庄子对于死的认知(庄子心死辨)(3)

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出自《庄子·内篇·齐物论》的开篇。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嘘气,蔫哒哒地看起来毫无生机。他的学生颜成子游看见老师这样,觉得老师和往常不一样,就忍不住自言自语:「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并由此引发了「齐物」标准的大讨论。

这个犹如死灰的心死当然不是之前的哀莫大如的心死,而是身心工夫所达到的一种境界。所以,有一些修炼佛道工夫的人,就以枯木、死灰等作为自己的号。

鲁迅小说《出关》(收入《故事新编》),说老子和孔子对坐,就像「两段呆木头」,应该也是受了庄子这段话的影响。

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取材于《庄子》的《齐物论》和《山木》 。如果根据典故本身,应该是指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但联系诗人生平却悲从中来。同样一首诗,郦波读出了豁达,王川却怆然泪下,而这首诗究竟要表达什么,恐怕只有苏轼本人知道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