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做一个勤奋的人(做一个高品质的勤奋者)

勤奋,意思是认认真真,努力干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实工作。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因为勤奋,才从众多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所佩服崇敬的人。但勤奋和成就,无法划上等号。大多数人,一辈子忙忙碌碌,却没有做出什么有成就的事情来。勤奋是成就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其充分条件。低层次的勤奋往往是消耗大量的体力在重复昨日的劳动,缺少创新性思考与创造性行动。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生存。正所谓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活着不能只是为了吃饭。要努力做一个高品质的勤奋者,在思考中劳动,在劳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成功,诠释出人生更高的价值。

一定要做一个勤奋的人(做一个高品质的勤奋者)(1)

做好发展规划,把握前行方向

一项工作的突破,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单位的振兴,都需要做好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是一个超前思考、集体谋划、系统思维、科学行进的行动要领、路线轨迹,其方向明确、路径清晰、目标清楚、措施得力,能激发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激发起人们奋勇前行的潜在能力!

一个完美的长期学习计划让学习变得井井有条。学习计划的制定可以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得学习变得紧张而有序。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必须具备下列几项条件:A.明确的目标;B.达成的方法;C.清楚的阶段;D.每阶段有具体成效。完美的长期学习计划制定后,有了详细的学习行为要求,有了清晰的时间安排,有了科学的学习流程,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习的过程循规而行、严谨务实、科学有效、劳逸结合、激情奋斗,创建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培育良好的自律习惯,必将促进自已在学习的道路上高质发展、愉悦前行!

一项完美的人生战略规划让生命绽放魅力。一个人首先需要思考自己七十岁的时候在哪里?身边有什么样的人?身体状况怎样?有哪些人生成就?为祖国、为他人、为家人做出了什么成绩?还能做出点怎样的贡献?回想自己的人生是无怨无悔,还是后悔莫及呢?当你想明白这些的时候,你就可以推算六十岁的时候应该怎样,已经打好了哪些重要基础?五十岁的时候已经行走到了哪里,发展到什么程度?四十岁的时候应该有何作为、有何贡献?三十岁的时候已迈步至何处,能为七十岁的目标打下了必要基础吗?以至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如何起步,如何行进?这就需要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战略规划,建立终点结果的起点思考,绘就出生命蓝图,让生命有前行的方向,坚定目标不动摇,矢志不渝、昂扬向上、激情奋进、高歌猛进,让生命之花开得鲜艳、结出硕果!

遗忘无用记忆,学会创新思考

人的脑子本来像一间空空的小阁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相匹配、有质量的家具装进去,才能彰显阁楼的风格与价值。只有不用心的人才会把他碰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杂碎一股脑儿都放进去。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那些对他有用的知识反而被挤了出去,或者,最多不过是和许多其他的东西掺杂在一起。等你要用的时候,就感到困难而不能信手拈来。就像狼的猎捕促进鹿群的质量提升一样。羸弱的、瘸腿的、老迈的和掉队的鹿,最容易被狼所捕到,这样也促进鹿群生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要尽快忘掉那些不重要的知识、老化的知识和死记硬背的知识,要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智慧、新思维,要善于用新的视角观察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创造的行动去分析解决学习与工作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在类似文科类的学习中,创新思维可以让你展开想像力的翅膀;在类似理科类的学习中,创新思维可以帮助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让思维多向发散,立体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移植是比较快捷、简便的创造。睿智的学习者善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移植过来,加以适当的改造,与实际问题科学结合变成适合本学科应用的研究方法。常有人认为,学习者只要记住老师教给他的知识或者记住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了,别的东西,对学习来说都不是主要的。其实,这恰恰是那些灌输式教育者最大的悲哀。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只是机械地将老师教授的内容,将书本的知识记忆下来,不会用创新思维来进行独立思考的学习者,只能成为学习的奴隶。同样,一个学习者如果不具有创造能力的话,不管他具有多么丰富的知识,也永远是在模仿和抄袭,也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成果。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是思考方式的差异。优秀的人往往有独特的思考方式,他们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系统思考、创新思考。我们平常总是不假思索的使用“思考”一词。这让我们以为,我们是肯定了解思考的含义的。而深究起来,所谓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呢?跟单纯的”想想”有什么区别?跟泛泛的“了解”又有什么关系?思考需要遵循什么样的顺序吗?

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思考的局限。我们似乎也从未对自己拥有相当的思考能力这一点产生过怀疑,即使有时会因为无法得到结论而而感到焦虑、悲观。思考这种能力仿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学校既没有教过我们关于思考的方法,我们自己也没有特别下功夫去研究。不知不觉间,我们就已经在思考问题了,并且逐渐拥有一套自己的思考方法。然而,我们也会发现:当我们换用一种思路来思考,取得一些思考上的突破时是如此困难。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被他的思考模式限制住了,而我们对这些限制并没有感觉。这时,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他人优秀的思考方式,这样做可以有效的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以何种方式在思考,自己的思考存在那些缺陷。

把思考当作一种奢侈的享受。思考本身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思考本身能带给人幸福与安全。当一位同志接受一份新的工作后,他有怎样的感觉?会怎样去做评价?当一位教师教两个班级时,他会用怎样的思维去看待相对薄弱的班级?他传递给同事的,给同学的是什么信息?人家会怎样评价他?我们的习惯思维总是容易看到别人的问题,容易用消极的眼光去看事物,很少用积极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去看待身边的事。比如,“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与“火大无湿柴”到底谁对谁错呢?问题学生可能破坏班风,好的班风也能转变问题生。到底哪一句是真理呢? 再比如在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思维方法上,一个好学生忽然和某个问题学生交往增加,教师提醒学生:“你小心学坏(近墨者黑).”为什么教师不反过来想一想,这位好学生可能使那位问题生“近朱者赤”呢?改变思考的方式,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我们就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智慧,我们就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希望。

吸收新知,提升智慧,拓展思维空间,学会创新思考。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召集人们,要求他们提供木材、准备工具,分配任务。你应该号召他们,然后激起他们对无边无际的海洋的热望。

不要闭门造车,善于开放交流

做任何研究都不能闭门造车,要多看多学多实践,否则事情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要杜绝有些单位、部门的“闭门造车”,坐在办公室里搞调研,靠着凭空想象或者是死板的文字报告等“为民分忧解难”,殊不知所分的忧所解的难都不一定是百姓需要的。听取民意很重要,广开言路是策略,任何单位和部门,都应积极“开门纳谏”,集思广益,这样才能让工作真正的发挥实效,实现突破,而不是流于形式,止步不前。

一定要做一个勤奋的人(做一个高品质的勤奋者)(2)

在输入端使劲,在输出端发力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所锤炼出来的优秀品德。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需要有创新创造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一批人勤勉努力,默默无闻,但很难看到与之相对应的 “勤奋结果”。这是因为我们只重视在输入端使劲,而没有在输出端发力。

什么是输入?什么是输出?我们先从电能的输送过程来了解输入与输出的概念。输入是从发电厂的电能通过升压变压器输送到高压线路的过程,输出的过程是指高压线路上的电能通过降压变压器送进用户的过程。从一个人的工作来看,开展工作首先需要工作者储蓄足够的能量,因此他首先需要给自己提升能量积淀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输入的过程。学历教育是输入,专业阅读是输入,查阅资料是输入,听专家讲座是输入,参加各种社区聆听大家的教导是输入,去研学旅游也是一种输入,甚至每天上班做的机械性工作大多也只是输入。什么是输出?研究孩子成长规律,研究教育本身的规律是输出;课前的教学设计是一种输出;学会演讲、学会激励、学会评价是一种输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学科育人是一种输出;开展项目管理与实施是输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守望孩子成长是输出;承担起导师的工作,引领导生精神成长是输出。很多人的能力欠缺,并不缺在输入的能力和知识储备,而是缺在输出端的努力不够与能力较弱。

比如职场中,我们发现有些专业技术强、学历高、颜值高、成绩好、聪明的应届大学生,到了单位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发挥他(她)的潜力。因为他(她)以前所有的经历、所有的努力,都只能证明他(她) 是个输入端能力较强及储备较充足的人。如果让他(她) 做一个项目,可能会面临很多输出端的问题,比如:上级领导意见不一致,是推动会议解决分歧,还是各个领导逐一协调?相关部门虽然口头支持,但是实际行动时却热情不高,如何争取所需资源?项目干到了一半,却发现项目有些基本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是按原计划进行,还是重新计划?这个项目需要一个团队攻关,需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而你缺少凝聚力、号召力等,这些输出端的问题搞不定,你技术能力再强、想法再好、资源再丰富,最后还是没有好的结果。这时候,再来检视自己的勤奋学习,在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是什么样的比例?检视完了之后,你就知道你在做低品质的勤奋者了,你必须从低品质勤奋者迈向高品质的勤奋者。

高品质的勤奋者应该构建起“输入 —输出 —结果” 的良性闭环。相信有不少人看到这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还伴随着一丝丝的失落感,甚至抗拒。因为这不就是学以致用吗?学习了要去运用才有效,要去实践探究、创新践行才行。为什么很多人在学以致用这一点上做得很差,不是因为动手能力差,不是执行力差,也不是意志力薄弱,而是学以致用本身就很难,这决定了能真正学以致用的只有少部分人,只有坚持不懈、勇于探究、敢于突破的人,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有研究表明,一项技能学习之后,大约只有7.5%的人能真正学以致用。为什么学以致用这么难?因为学以致用中的 “学习”,是一种 “基于能力提升或智慧创造的学习”。

有好的输入、输出能力,也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在 “输入 —输出 —结果” 的闭环中,有好的输入、输出能力,就能带来好的结果吗?这里可能忽略了 “输入 — 输出 —结果” 三者之间的匹配、衔接的难度。比如说,你捧着一本《谈判力》在研读,你的学习能力很强,全面理解了书中的内容,输入端很棒。另外,你的口才与表达能力也不错,输出端也强大。但是,这并不能保证你谈判能力就优秀。很多人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她) 不知道相应的输出端是什么?你需要开展什么样的实践体验?你如何获得这样的实践机会?获得这样的实践机会需要哪些重要的资源?这些实践程序看,应该哪些在前,哪些在后?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度探究与实践感悟。你学习了沟通能力的书籍,就迫不及待地想找能实践这个能力的场景,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这需要有持续探究精神,勇于挑战的勇气,坚毅果敢的品质,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坚定追求。

输入、输出的能力需要进行科学训练。输入、输出的能力可进一步分解成许多相应的能力进行训练,逐个击破、提升。比如,一个销售人员的客户拜访能力,可以分解成产品知识、表达技巧、谈判技巧、人际沟通、商业意识等几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并且学习者会自动将各种能力进行整合,并在一个综合性的任务中应用。如:是否只要掌握表达、谈判、沟通的技巧,就能进行一次良好的客户拜访了呢?这个也不一定能成功,问题在于把能力逐一分离出来进行单独的培训,偏离了能力展现的多样特点和实际情景。同时,单一能力的培训大多具有通用性的特点,与具体任务的结合程度较低,因而增加了学以致用的难度。最后,各种能力的融会贯通,本身对学习者的悟性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在大量实践中体验感悟、理性总结、不断升华。

提前做好知识、能力、智慧的储备,则可“以不变应万变”。知识、能力、智慧的应用场景有很多,即使你现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景能用得上。但是,提前做好知识、能力、智慧的储备,则可“以不变应万变” ,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实践,需要分析自身起点、特点,有针对性地拓展自己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思维知识、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一定要做一个勤奋的人(做一个高品质的勤奋者)(3)

大脑是个人工作的决策指挥系统,它决定一个人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大脑的整个重量,占人体体重的2%,但是消耗掉的能量却占人体总能量消耗掉的20%。要不断学习改善大脑的思维方式,让其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科学思考、创新思考;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学习状态,找到一天中自己效率最好的时间段,把精力最好的,意志力最好的时间,用来做最重要的事;要充分使用零散时间参与艺体活动,让自己的意志力以及大脑的精力得到最大的恢复;要努力成为一个高品质勤奋者,真正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在建设强国的征途上,矢志不渝、激情创造,努力实现生命更高的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