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高频考点(这首诗是中考高频考点)

观沧海

--三国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中考语文古诗高频考点(这首诗是中考高频考点)(1)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本诗的意思和重点字词的意思;

2、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

3、理解本诗的意境。

重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中考语文古诗高频考点(这首诗是中考高频考点)(2)

字词解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沧:通“苍”,青绿色。

3海:渤海

4何:多么

5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6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7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8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9日月:太阳和月亮

10若:如同.好像是.

11星汉:银河,天河。

12幸:庆幸。

13甚:极点。

14至:非常。

全诗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中考语文古诗高频考点(这首诗是中考高频考点)(3)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人(今安徽亳州),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担任丞相职务,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216年,被封为魏王。

曹操以汉献帝之名,号令天下,镇压黄巾军起义、灭吕布、袁绍、征乌桓、平定关中及西北地区,统一并巩固了北方。

曹操经过的几次重要战役:

官渡之战、北伐乌桓、赤壁之战

史书对曹操的评价:

《三国志》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三国演义》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知识延伸:《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

中考语文古诗高频考点(这首诗是中考高频考点)(4)

全诗赏析: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伐乌桓。

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中考语文古诗高频考点(这首诗是中考高频考点)(5)

练习题:

1、本诗以“_________”字总领全篇,借大海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诗人得胜归来的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几句为沧海美景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

B.描绘了眼前大海正在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

C.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D.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气度。

3.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流露出诗人兴奋而庄严的心情。

B.“水何澹澹”两句从总体上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C.“树木丛生”四句描绘了沧海上山岛的具体景象。

D.最后两句是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