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名必可言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文:向尚瞰 读史专栏作家
东汉时,有一个叫王符的人,性情耿直,不肯随波逐流,因此仕途坎坷,于是隐姓埋名,化名潜夫,写了一本《潜夫论》。在这本书里,他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
这就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成语的真正出处。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智通达;只听一面之词,或听信谗言,就会昏昧糊涂。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中,唐太宗最善于兼听纳谏。他鼓励臣下直言切谏,且常能屈己纳谏,实行了许多开明的政策,也才有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魏征是唐初名臣,他常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生对皇帝据理力谏达200多次。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惋惜不已,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道理虽然人人都懂,一些领导干部对此还懂得更多,并常常以此教导下属。可他自己却往往偏听偏信,做出一些糊涂得不能再糊涂、错误得不能再错误的事情。
一些领导者一是爱听一边倒的话,既不分析,又不调查,解决问题常常或轻或重,或左或右,难以公正。
二是爱听符合自己心意的溢美之辞,听后飘飘然,忘乎所以,而听到批评逆耳之言则如刺在喉,暴跳如雷。
三是爱听“上言”,不爱听“下言”,对上级的话不作分析,一概盲从,对下级和群众的声音却置若罔闻,爱理不理。
四是爱听“亲言”,不爱听“疏言”,对于关系亲密的身边人、“圈内人”的话坚信不疑,对于关系疏远之人则持排斥态度。
凡此种种,虽然也在听,但只是偏听。
作为一个领导,只有当他在作出决定、决策之前,多方面听取意见,包括反对的意见,这个决定、决策,才更加接近客观实际,才会减少失误。如果偏听,心存偏见于一侧,那么无疑此人终将成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要做到兼听,一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心底里崇尚说真话,提倡和赞赏说真话,鼓励和支持人家说真话。
二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度量,听到一些过激的语言,不要气恼,要宽容、忍让,耐心地让对方把话说完,然后再心平气和、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分清是非,这样才不致于堵塞言路,万马齐喑。
三是要做到四防:一防感情用事,不能只听亲近者的话,对关系亲密的身边人、“圈内人”的话以及“枕边风”坚信不疑,不辩真伪。而对于关系疏远之人或认为是“异己”之人的话则持排斥的态度。二防个人好恶,力戒只听自己喜爱听的话,而拒听自己不愿听的话,更不能听到符合自己心意的赞美之词就眉飞色舞,沾沾自喜;而听到批评、指责之言则如骨鲠在喉,暴跳如雷。三防先入为主,避免谁先说话谁有理的错误倾向。四防不听“下言”,只听“上语”,特别要反对那种对下级和群众的声音置若罔闻、爱理不理的态度。
总之,当“话不投机”时,领导者要坐得住,听得下去,要有豁达大度的风范,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有兼听则明的睿智,做到好话孬话都能入耳;要有虚心纳谏的诚意,做到“言者无罪”;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做到闻过则喜。
是不是所有的单位部门领导都有这种心胸和眼光呢?我看不见得。有的人自以为万能,嫌听取群众意见为多事,爱搞“一言堂”,自己说了算。如果身边再有几个抬轿子的“好汉”,整天吹吹捧捧,就更加忘乎所以了,这时候还听得进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吗?我以为,一个高明的领导,就高明在他的言谈举止都有利于广开言路,决不让别人“欲说还休”!
作为领导者,要有勇气,甚至硬着头皮去听取不同意见或反对意见。正确的话要听,错误的话也要听;悦耳的话要听,刺耳的话也要听。只有听取多方面意见,才能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才能从中汲取正确的东西,开阔视野,丰富工作思路。这就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