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民俗文化演出(玩杂耍搞游街传统)

踩高跷民俗文化演出(玩杂耍搞游街传统)(1)

高跷表演

高跷,作为一种造型简单但对人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都具有较强要求的一项体育运动,在民间广为流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将这一以娱乐为主的活动不断加入新的元素,歌舞、杂耍、戏剧等使其成为具有民族特色且雅俗共赏的群众参与性节目。

玩高跷不仅能锻炼人的身体和激发大脑活力,而且还能在其中学习体会民族文化。但是高跷始终是一种具有风险的运动,再加上其在表演时通常需要加上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比如跳跃、翻跟斗等等,这也就从客观上限制了它能得以接受和传播的广度,那么长久以来,它是如何在众多民间运动中获得一席之地的呢?

高跷表演内容丰富,以武跷最为惊心动魄

《列子·说符》中曰:“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并七剑迭而跃之。”

高跷不仅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通过传承和不断创新而得以发展,而且是作为一项汉族人民的特色风俗通过对人们思想和认知上的潜移默化而得以传播,高跷表演是一种专业化和业余爱好皆可的表演,在发展和传播的同时不断吸收不同地区文化和习俗特色,从而成为全国各民族皆知且积极参与的文化运动。

踩高跷民俗文化演出(玩杂耍搞游街传统)(2)

1、制作材料多种多样,也具有保护安全的措施

高跷多用具有较好坚硬度的榆木、槐木、竹子等材料制作,以保证高跷训练和表演者的人身安全,从制作样式来看高跷类型主要分为单跷和双跷。单跷主要通过手与脚的共同协调来完成,根据手的持握方向又分为上握式和下握式两种,上握式的高跷手柄较长,长度一般会在表演者的肩部和头部之间,在手柄的下方用两根较短的木头围成稳定性较好的三角形,用于放置表演者的脚,下握式与上握式基本相同,只是手柄较短类似于一个帮助腿伤病者的扶手支架。双跷则脱离了手的控制,而是用布料将制作好的木棍绑在腿部形成一段假肢,整个表演过程完全用双脚进行,这样会增加表演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2、分“文跷”和“武跷”2种,其中武跷类似于耍杂技,非常惊心动魄

《咏秧歌》有载:“笑他立脚无根据,也在人间走一遭。”高跷表演者通过脚下的木棍与地面形成一段空间,主要有“文跷”和“武跷”两种玩法。文跷是边扭边唱的表演方式,主要通过表演者的妆容,比如:脸谱高跷表演、小丑的扮演;身着的服饰,比如:白娘子那一身白色素衣、济公那到处是补丁的破衣烂衫;随身搭配道具或传统乐器,比如:猪八戒专有的大铁耙、二胡、唢呐等,用于制造气氛和声势来完成整个表演过程。武跷则是着重通过一些故事情节的再现,来展现表演者的功夫或者是像杂耍那样完成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吸引观看者的眼球,比如:《水浒传》的“三打大名府”故事表演,“乌龙摆尾”的动作表演等等。

踩高跷民俗文化演出(玩杂耍搞游街传统)(3)

注重表演者服装与妆容

3、节日里安排游街性表演,俗称高跷大会

《清稗类钞·戏剧类》中有载:“高跷,双木续足之戏也。”

高跷表演是一种群体性游街式的表演,需要各参与者的协调配合。表演会通常会根据节日的安排和特定的场合进行,俗称高跷会,源自于中国古代百戏中的一种。以米粮屯高跷会为例,每场表演至少需要四十五人,上高跷的有十三人,旗手伴奏以及后勤二十五人。整个表演流程主要为四个部分:大场引入、头跷指挥、分跑大场、个人绝活展现。

4、吸收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形成内容丰富的高跷文化

《京都风俗志》记有:“配以腰鼓手锣,足皆登竖木,谓之高脚秧歌。”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高跷表演在发展传播的同时也会吸收和结合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特色来进行,从而形成表演的差异化和多样化。比如:河北的高跷十二乐角色,分别是大和尚、小鹦哥、樵夫、老座子、白杆、傻公子、青杆、渔翁、刘二子、刘二姐、傻妈、傻小儿,主要用于表演传统的剧目;山西的高跷走兽,是一种由两人共同完成的连体高跷表演,通过精心装扮将人与兽进行完美结合,有北阳城的独角兽、麒麟,南阳城的黑狸虎、梅花鹿等等。

虽然好看,但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对场地、人员要求很高,最难的就是高跷的可控性

高跷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运动,对人体的素质要求较高,因为与地面表演不同,它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较低可控性,比如:甘肃的苦水高高跷的跷腿高度达到了三至三点五米,这无疑对表演者的体能和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约束。

踩高跷民俗文化演出(玩杂耍搞游街传统)(4)

甘肃超级高跷

高跷的制作主要是左右脚各用一根木棍且独立运作,并且具有相应的高度,木棍所具有的重量且缺乏柔韧性,加上人体本身的重力因素会增加高跷运用的协调难度。

  • 因为重心较高,人对于平衡性的把握难度极大增加,容易出现事故

因为美观度和表演动作的施展,单跷一般用于对初学者的训练而很少用于表演中,表演中的高跷多为双跷,即在木棍上方添加一根可用于脚踩的横梁,然后用布条将横梁上端的木棍空位与表演者的小腿绑定一起,形成脚不沾地的现象,完全依赖于人的平衡性进行把控,一旦出现跷的断裂或者支撑的不稳定现象很难及时的进行现场修补和控制。

  • 进入高跷行业是有门槛的,恐高的、有病的不收

玩高跷,玩的就是技术和心跳,首先需要保证人体的四肢健全来维持高跷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以及相关的动作完成,其次不能是恐高者,害怕在高空进行俯视和行走的人玩高跷就是件危险的事情,影响表演效果不说可能还会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发生。再者体弱、年迈、有心脏疾病等也是进行高跷表演的禁忌。

  • 表演道具特殊性决定场地也具有特殊性

高跷表演属于群体性的表演,通常需要与其他人进行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且表演人数众多,因此高跷表演需要对表演场地和秩序进行维护,保持较大的空间和选择平坦无碎石的地面,确保表演不会对观看群众和搭档造成阻碍和伤害以及表演过程的整体安全性。

踩高跷民俗文化演出(玩杂耍搞游街传统)(5)

表演场地讲究

由于高跷本身的观赏性、文化欣赏门槛较低、娱乐性质较强等原因,被谋生的高跷艺人传承了几千年,受大众喜爱

《山海经》有曰:“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曰长脚。”高跷虽然具有风险,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表演内容的通俗性和多种文化的融合性,使得其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流传延续上千年。

1、高跷表演的观赏性强

高跷表演中的观赏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第一来自于高跷本身,高跷具有一定的高度,一般是人体的两倍甚至更高,高跷表演者在人群中一眼就能够看到,像是一个伫立的巨人不由得引发人的赞叹。
  • 第二在于表演者的妆容和服饰,不同角色的扮演者常常搭配着不同的面妆、发型和服装让人容易分辨以及了解表演者的表演内容,比如:身穿披挂手拿金箍棒的孙悟空。
  • 第三就是表演者在表演中所要进行的高难度动作再现以及随着故事的发展所表演的不同情节直观通俗且场面壮观,容易深入人心,比如:跳跃、倒挂金钩、群体走天桥。

踩高跷民俗文化演出(玩杂耍搞游街传统)(6)

人群伫立的巨人

2、高跷本身的独特魅力

高跷深受喜爱与它本身的独特性是分不开的,首先它与其它的空中表演和地面表演有着鲜明的差异性,它表演的整个过程都需要用到特制的高跷,不仅作为一种可观赏性的工具而且完全作用于整场表演的全过程当中,再次踩高跷表演具有强大的融合性,它的表演能够结合说、唱、舞蹈、武术为一体,属于综合性的文化演出,几乎任一阶层的人都能接受而且喜爱此类表演。

3、高跷具有挑战性

高跷表演与一般的地面的腰鼓、秧歌和戏曲表演不同具有较大的挑战性。首先能够站上高跷而不倒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再者要能够绑着它穿戴厚重的表演服装和配以相关道具,不仅要能灵活自如地行走而且还要确保动作表演的流畅性和可观性,连续维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这对表演者的身心有极大的挑战性。

4、高跷作为技艺人的谋生手段

《山海经》记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高跷最初的形成就是作用于人的生产劳动当中,随着踩高跷在作为一种生活娱乐方式而受到人们认同,于是在不断发展下形成专业化的高跷表演队伍,从而也形成了以高跷表演为生的艺人,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要求,为求生存的艺人们利用学到的技艺在人群中进行展示并将表演中内容的不断创新,高跷表演广泛开展的同时也就促进了高跷的发展和传播。

踩高跷民俗文化演出(玩杂耍搞游街传统)(7)

同样具有危险性

总结

喜庆、热闹且极具地方特色的高跷,在人们劳动过程中演化为一项民族体育运动,根据表演的需要,利用不同材质制成不同的样式,比如典型的:单跷和双跷。在进行表演时会加入音乐、舞蹈、戏剧等元素,让人在观看演出的同时能够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但表演的危险性不容忽视,制作出的高跷绑在腿上就相当于人的一截简易的假肢,因缺乏机理性而难以驾驭,再加上其高度之高且与人的上半身毫无接触,这就加大了对它的控制难度,不过对敢于挑战的中国人来说,正是因为它的危险性和它所能带给人强烈的视听效果,使其成为在民间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池州师专学报》

2、《贵州体育科技》

3、《浙江体育科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