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局谈经济工作(从鸡毛换糖到人均年收入4万元)

乡村振兴局谈经济工作(从鸡毛换糖到人均年收入4万元)(1)

何斯路村的村庄风景。 义乌市城西街道办事处 摄

何斯路村的村庄风景。 义乌市城西街道办事处 摄

中新网北京12月11日电 (高琰瑭)义乌,自古以来算不上什么富庶之地。和东北富饶的黑土地不同,这里多山而土地贫瘠,难以耕种。但正是这样的水土,培养出了一批批吃苦耐劳、什么都愿意干的义乌人。

这里流传着“鸡毛换糖”的故事。走街串巷的货郎,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水,用糖果、针线、纽扣等小商品,换取居民家中的废鸡毛,制作鸡毛掸子获取微利,或用作农田所需的肥料。

一把鸡毛一把糖,就这么慢慢哺育出了一个小商品的集散市场,也逐渐发展出了这里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义乌经验”。

乡村振兴局谈经济工作(从鸡毛换糖到人均年收入4万元)(2)

何斯路村的村庄风景。 义乌市城西街道办事处 摄

何斯路村:“燕子坳”里飞出金凤凰

从义乌城西出发,驱车向西15公里,就来到了何斯路村。这里曾是座贫穷的小山村。村民们靠山吃山,生活十分困顿。

“过去村子里面,最常听到的声音就是狗叫,最热闹的时候就是办丧事。”何斯路村党支部书记何允辉介绍,原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村子里留下的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只在村里有人去世时,年轻人们才会回来一趟。

到了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从2008年到2018年,十年时间里,这里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4584元上涨到43580元,增加了近十倍,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49800元。随着收入的增加,这里的人口,也从2008年的908人增加到了如今的1166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村子里,留在何斯路。

这一转变,始于发展薰衣草特色产业。当初的何斯路既没有发展其他产业的基础,也没有很好的经济支撑,将薰衣草作为何斯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既是出于无奈,也是出于对现实的思考。

经过了几年的试种、引种,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义乌的普罗旺斯”,每年薰衣草盛开的季节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而这里薰衣草的衍生产品已经开发到了第二代,广受游人好评。

而带动村民真正富裕起来的,还是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村支书最大的成就,是化解矛盾。”何允辉表示,只有真正让村民们的思想发生转变,才能建设好一座文明的村庄,实现乡村振兴。

于是,就有了“功德银行”,其做法是为每家每户设立一个功德账号,将好人好事全部记录在册,以赋分的形式进行评价,并定期进行公布,对积分领先的个人或家庭予以奖励。

创办十一年间,这座“银行”已经记录好人好事45000余件,凭借功德银行,村民们不仅获得了思想的转变,更获得了银行的全村授信。这一模式也被陕西、河北、福建等十几个省市拿去复制模仿。

乡村振兴局谈经济工作(从鸡毛换糖到人均年收入4万元)(3)

分水塘村村庄一角。 高琰瑭 摄

分水塘村:味道“有点甜”

分水塘村距义乌城区约10公里,这里也是陈望道的故乡。1920年,在分水塘村里的自家柴棚里,陈望道翻译了一部“改变19世纪以后人类历史”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其中,在翻译的过程中,陈望道吃粽子时误把墨汁当成红糖沾着吃的经历,更是最终传为了一段佳话。

现在,这里已经被打造成为一座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荣获浙江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浙江省2A级景区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示范村和浙江省主题党日活动基地等称号。过去的危房旧房被拆除,换上了粉刷一新的新房。而陈望道的故居也被保护起来,以供游人参观。

2018年,分水塘村共接待游客986批次、10.5万人次,招引义新欧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名特优新农产品馆、非遗义乌麻糖等一批项目,过去的“鸡毛换糖”,现在则变成了村民用村里的瓜果蔬菜,换取世界各地搭乘中欧班列而来的进口商品。今年,受疫情影响,分水塘村自3月份开始陆续接待考察团队,6月全面开放。截至目前,已接待参观团队689批次,17440人次;散客32139人次。

七一村:观光农业实现集体增收

七一村,这个与党的生日同名的村庄,全村共有农户634户,本地人口1462人,外来建设者8200多人,占村子的大多数。

为了创收,这里发展起了农村集体经济,让全体村民以土地入股参股,实行年终分红。以村级集体经济为主体,这里投资260万元,建起了东河综合市场、沿街店铺等市场,此外,还建立起了独有特色的生态园。仅2019年,生态园就接待了游客34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67万元。

借由农村集体经济,这里实现了“富起来”。在经历了旧村改造后,如今的七一村,幢幢花园式的洋房,一排连着一排,村容村貌大变样。目前,该村集体资产8.9亿元,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0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万元。这里走出了一条党建强、发展强、民生优、生态美的绿色发展道路。

穷则思变。在义乌这个地方更是如此。当这里的村子面临困顿的生活的时候,凭着当年“鸡毛换糖”的韧劲,它们各自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未来,相信这些义乌人,还会以同样的拼劲,走得更久,更远。(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