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1)

各种釉彩大瓶,清乾隆,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厘米。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这个字,很宏大

在西方人的语汇里

这个字也代表“中国”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2)

这个字,也很家常

“一桌两人三餐四季”的

日常生活里

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3)

这个字,很贵重

它常常是各大博物馆里的

镇馆之宝

在那些举世瞩目的拍卖会上

它也常被拍出

令人乍舌的“天价”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4)

2014年3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经过八口竞价后以2.8124亿港元成交。来源:东方IC

这个字,也很亲民

它是老百姓生活里

唾手可得的“仪式感”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5)

它的质地

清脆易碎

却又能恒久留藏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6)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收藏展出的“明正统青花云龙纹大缸修复件”。(新华网 吴亚芬 摄)

这个字里

蕴含着生命的奥秘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7)

形声字

从瓦,次声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8)

本意是指

用高岭土等烧制成的一种材料

用它制成的器物

比陶器细致、坚硬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9)

青花飞凤麒麟纹盘,元,高7.9厘米,口径46.1厘米,足径26.1厘米。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

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

原本只是崎岖山林间的一捧泥土

最终却能跻身殿堂

成为和金银珠玉一样的奢侈品

瓷器

是如何做到的?

磨砺

“化土为玉,即为瓷”

一捧泥土的逆袭之路

怎会少得了摔打和磨砺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10)

这捧泥土离开山野

完成了它与大地母亲的分离

水的涤荡

改变了它粗粝松散的质地

在一次又一次的

摔打、黏合、揉搓中

这捧泥土被“拉坯”塑造

反复旋削、打磨

坯体不再粗糙也更为规矩

挖足、画坯、施釉

......

瓷坯

塑造成型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11)

陶瓷制作过程中的吹釉工序。新华社记者 潘思危 摄

瓷的成型

何尝不是人的成长?

离开舒适区

经历涤荡,也经受磨砺

那一次次的摔打

也是与世界的一次次碰撞

一次次的旋削、打磨

是在人生履历写下的

一笔又一笔

......

塑造自我的过程难免痛苦

可唯有雕琢

方能成器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12)

手工制作的薄胎茶杯。 新华社记者 潘思危 摄

“千磨万击还坚劲”

通往卓越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

唯有承受与坚持

是磨砺,也是修行

涅槃

没有哪一件瓷器

不是浴火而生

窑炉中的那一把火

是朴素无华的泥瓷坯

能否成为惊艳四海的珍贵美瓷的关键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13)

不是每一个泥瓷坯

都经得起上千度的高温炙烤

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

有的瓷坯会脱色、变形甚至爆裂

而有的瓷坯却能

与火共舞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光彩夺目

成为传世精品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14)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13厘米。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一次炼狱

或许就是一次涅槃

是火的锤炼

让泥土

也能拥有支撑自己的筋骨

闪耀世界的光芒

哪怕平凡微小如泥土

敢于锻造,勇于磨炼

就有机会升华自己

就像

百炼成钢

寒梅吐香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15)

霁蓝地描金粉彩诗句花卉纹大瓶,清乾隆,高64.7厘米,口径22.2厘米,足径20.4厘米。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由最不值钱的泥土烧制而成

却成为不同地区

不同文化的人们

共同喜爱的生活用具和艺术品

甚至被称为“白色黄金”

瓷的魅力

究竟在哪里?

瓷之色

瓷器诞生于中国

中国人对瓷器的审美情趣

或许,也体现着

中国人的哲思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16)

青釉八棱瓶,唐,高22.5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7.2厘米。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人们爱青瓷的

典雅含蓄,高贵朴实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越窑的青瓷似千峰翠色

苍郁葱茏,沉静深远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17)

定窑白釉孩儿枕,宋,高18.3厘米,长30厘米,宽18.3厘米。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人们爱白瓷如玉的质感

更爱它冰清玉洁、清清白白的意象

“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定窑釉面白中微闪黄

温润恬静,不张扬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18)

哥窑青釉鱼耳炉,宋,高9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9.6厘米。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哥窑的青釉

如冬日破裂冰面的裂纹

斑驳、残缺

却也有独具张力的“残缺”之美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19)

青花八仙过海图葫芦瓶,清乾隆。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青花瓷上的

山水人物、神话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沉淀

让青花瓷影响世界

流传深远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20)

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清乾隆,高16.8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7.5厘米。

乾隆时期的瓷器

花式繁杂,制造工艺达到巅峰

但“农家乐”式的审美情趣

反而成为了后世取笑的对象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21)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厘米,口径18.5厘米,足距16.9厘米。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在中国人的概念里

素雅沉稳,是美

残缺留白,是美

高贵恬淡,是美

内涵丰富,也是美

......

而我们的人生

不也是如此么?

简单、坦白的真诚

往往胜过繁杂套路的张扬

花里胡哨的虚张声势

往往挣得了面子

却兜不住里子

瓷之姿

瓷器

不光是傲娇的艺术品

生活用品“接地气”的气质

赋予了瓷器鲜活的魅力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22)

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元,高23.5厘米,口径4.7厘米,足径7.3厘米。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纵观瓷器的历史

很少看到造型“特立独行”的器皿

瓷器的姿态

总能与它所需要装载的物品呼应

与它所处的背景和谐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23)

霁红釉梅瓶,清康熙,高24.2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7.8厘米。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

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

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

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梅瓶是酒器也是观赏品

小口径大“肚量”的身姿

能装下更多的酒

也最大限度地减少酒香的挥发

同时

圆润婀娜的瓶体

也让梅瓶更具有姿态之美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24)

粉彩人鹿纹梅瓶,清雍正,高16.6厘米,口径3.2厘米,足径6.1厘米。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不特立独行,不刻意标榜个性

顾全大局

讲究“两全其美”和“共赢”的

和谐局面

是瓷器姿态设计的智慧

也是传统的中国人

为人处世的道理

观赏、收藏、把玩瓷器

是许多国人的爱好

此时

我们凝视的是瓷器

而关照的

却是我们的内心

我们爱瓷的坚韧

出土的金属器皿

通常锈迹斑斑,刃角老顿

陈年的纸张、绸缎

往往色泽暗淡,脆弱凄惨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25)

青釉刻花三足瓷樽,东汉,高23厘米,口径17.7厘米,足距15厘米。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唯有瓷器

穿越千年时光

依然光滑润泽

历久弥新

以前的瓷遇见现在的瓷(一眼千年因瓷而生)(26)

龙泉窑三足炉,宋,高12.4厘米,口径14.5厘米,足距9.2厘米。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经得起岁月磨砺

耐得住光阴腐蚀

在岁月长河中

越久越能体现出它的珍贵

这说的是瓷器的秉性

也是人们对优秀品质的

考量和追求

我们也心疼瓷的脆弱

瓷器坚韧

却也脆弱

一个不小心

它就会粉身碎骨

瓷,出现在视野里

却又静默无言

它的存在仿佛是那么理所当然

以至于常常被忽略

就如同我们习惯忽略那些

看似理所应当的存在

珍惜健康

珍惜当下

珍惜每一份真挚的情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