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甲胎蛋白一般高多少(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

病例一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51岁,因体检发现AFP持续反复升高,逐月复查AFP分别为4590、3759、5160,CEA始终正常;B超及CT检查发现肝(S2、3、8段)占位,临床怀疑肝癌,于腹腔镜下活检,病理:活检组织细胞结构紊乱,不排除外肿瘤病变。后行18F-FDG PET/CT发现:

恶性肿瘤甲胎蛋白一般高多少(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1)

图A为全身PET MIP图,图B、C显示胃底部胃壁不均匀性增厚,伴代谢增高,SUV最大值为7.0;图D、E显示肝胃间隙及胃小弯侧多发高代谢肿大淋巴结,SUV最大值为6.0;肝S3段斑块状高代谢稍低密度灶,SUV最大值为6.2;结合病史,考虑为胃底部胃肝样腺癌,伴肝胃间隙及胃小弯侧淋巴结转移可能,肝左叶术后炎性病变与转移相鉴别;后胃镜病理证实,符合胃肝样腺癌改变。

病例二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70岁,因“腹痛10余天”就诊,查血肿瘤指标,AFP:7986 CEA:12.96,乙肝病史,临床疑肝癌可能;查腹部B超及CT肝脏未见明显异常;后行18F-PET/CT发现:

恶性肿瘤甲胎蛋白一般高多少(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2)

图A为全身PET MIP图;图B、C、D、E胃体部胃壁不均匀性增增厚,累及胃壁全层,局部突出浆膜外,伴放射性摄取增高,SUV最大值为6.0;图F、G示胃周增大淋巴结,部分代谢增高,SUV最大值为3.7;考虑为胃体部恶性肿瘤(胃肝样腺癌可能),伴胃周多发淋巴结转移。后胃镜病理证实:胃肝样腺癌。

病例三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66岁,因“反复腹痛3月余,近期加重1周”就诊,查血肿瘤指标,AFP:138.92 CEA 5.9;否乙肝史;行腹部CT增强示肝内多发占位,考虑为转移瘤可能性大;腹膜后及肝门区多发淋巴结转移。后行PET示:

恶性肿瘤甲胎蛋白一般高多少(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3)

图A为全身PET MIP图,可见胃角小弯侧局部胃壁稍增厚,伴放射性摄取增高,SUV最大值为6.9;肝内多发结节状及团块状高代谢灶,SUV最大值为5.8;左侧锁骨上窝、肝门区及腹膜后多发高代谢肿大淋巴结,SUV最大值为7.2;考虑为胃恶性肿瘤(胃肝样腺癌)伴多发转移。后胃镜病理:符合胃肝样腺癌改变。

胃肝样腺癌概述

胃肝样腺癌(gastric hepatoid adenocar-cinoma,GHA),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胃癌,是指原发于胃黏膜并同时具有腺癌和肝细胞癌样分化特点的一种胃癌,大多数患者在血清和肿瘤组织中可检测出甲胎蛋白增高。胃肝样腺癌实际可以分为3种类型:不产甲胎蛋白的胃肝样腺癌、产甲胎蛋白的胃肝样腺癌和产甲胎蛋白但无肝细胞癌样分化的胃癌。

其中,胃肝样腺癌中的48%不产生甲胎蛋白。因此,甲胎蛋白升高只是胃肝样腺癌的一个重要特点,不是必要条件。临床中血清学甲胎蛋白的检测和免疫组化加甲胎蛋白染色有助于提高二者的诊断,影像诊断中多不加以过多区分。

由于胃肝样腺癌的血管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均较普通胃癌高,尤其是肝转移率达75.6%,5年生存率则仅为9%。产甲胎蛋白但无肝细胞癌样分化的胃癌肝转移率低于胃肝样腺癌,但仍较普通胃癌为高,生存率也较低。鉴于较高的肝转移率和较低的生存率,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有必要将胃肝样腺癌与普通胃癌区别开来。

1.诊断

GHA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好发于胃窦部,尤以胃窦小弯侧多见,血清AFP可升高、肝转移多见、预后差的特征。胃肝样腺癌多无特异影像学特征,主要的CT表现有:胃壁有增厚现象,并且具有不均匀性,有突向管腔的偏心性表现,可观察到的软组织肿块,有多处溃疡,且密度不均。GHA和正常胃壁的CT平扫呈现等密度,对比病灶较小时,容易漏诊。GHA转移至肝脏时,影像学表现多样,并且多数表现都与肝细胞癌相似,极少数可呈现“快进快出”的特点。

由于胃镜活检是一种浅表的、范围有限的检查,而肝细胞分化区往往位于肿瘤组织深处,因此,术前确诊GHA尤为困难,多数患者只能依靠术后病理组织和免疫组化结果才能确诊,而18F-PET/CT全身检查既可以结合CT影像表现和PET高代谢肿瘤摄取的联合诊断,又可以更准确发现更微小、隐匿的胃部病变,从而更精准提示临床内镜病理取材,也可联合评估全身其它脏器的转移情况,有助于临床获得准确的肿瘤TNM分期。

2.鉴别诊断

由于GHA与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病理特征相似,但GHA患者以肝转移瘤为首发表现时,特别是在HCC高发地区,易被误诊。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鉴别:⑴HCC患者多有肝炎或肝硬化病史,但是GHA患者没有这种特征;⑵HCC原发于肝脏,极少转移至胃,HCC转移至胃壁者首先侵犯胃浆膜层,并呈结节状、膨胀性凸出粘膜面,而GHA极易发生肝转移,GHA是胃黏膜上皮或腺体处的癌变,向浆膜层浸润生长,这在PET/CT上表现出非常直观的影像表现;⑶HCC仅在3cm以上者出现中央坏死(10%~40),GHA肝转移灶常见中央坏死灶,甚至发生于1cm结节,这在PET/CT上比较明显。⑷HCC动态增强CT呈现典型的“快进快出”表现,而GHA来源的肝转移瘤大多无此典型表现。

3.治疗及总结

因为GHA出现转移率的概率很高,病情进展极快,恶性程度高,治疗主要为手术、全身化疗、局部介入、MDT治疗等综合治疗。早期诊断和R0切除是治疗胃肝样腺癌的关键,诊断的关键在于临床能有比较准确的肿瘤TNM分期。因此,以肝脏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若诊断HCC证据不足时,应考虑到GHA伴肝转移的可能,建议行全身PET/CT检查查找原发灶,避免误诊及漏诊,以及协助临床对肿瘤TNM的分期,从而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以及对评估肿瘤预后情况,为肿瘤患者争取较优的治疗时机。

作者简介

恶性肿瘤甲胎蛋白一般高多少(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4)

段玉姣

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核医学科

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2018年开始从事核医学PET/CT诊断;参加过全国放射医学会、省级放射学会等学术会议,并向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病例个案分析投稿并录用。

擅长:熟悉并掌握全身各系统PET/CT诊断,对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影像诊断有一定临床经验和研究,尤其是对肺部及淋巴瘤的诊断。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