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的由来(黄河长江不会倒流)

近期,关于“供销社”的话题引发人们热议,在二级市场也掀起波澜。

供销社概念股“爆红”掀起了涨停潮,11月3日,天鹅股份、中农联合四连扳,天禾股份、浙农股份等个股涨停。

供销社的由来(黄河长江不会倒流)(1)

很多人对供销社的印象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认为这是历史倒退,以为要“回到计划经济时代”。

但事实上,供销社一直都存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时代,供销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讲的重建供销社,主要是指县以下的基层供销社。并非为了恢复计划经济,而是为了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发挥合作经济的功能,助推乡村振兴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今天带各位来看下供销社为何被再次提及,未来将带来哪些改变。

为什么会有供销社?

相信有不少年轻人对于“供销社”还是比较陌生的。

但对于40后、50后、60后甚至70后来说,却是印象深刻,毕竟他们几代人都经历过“供销社”时代。

儿时的记忆中,供销社就是一个百宝库,里面的东西包罗万象,什么都有卖的。

供销社对于70年代前的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都和供销社打过交道,关系到每家每户的吃穿用度。供销社对于70年代之前的人来说,应该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终生难忘。

供销社最开始成立于1950年。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全国粮食严重短缺,供需比较矛盾。

为了解决全国物资供应矛盾的问题,在1950年7月份,我国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主要是国家向农村分配生产资料(如化肥、镰刀)和生活资料(如柴米油盐)的一种商店。

这是一种对农民进行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其最基础的单元是农民,也就是社员。

在当时,正值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包办一切经济生活,基本没有私营经济的空间。

供销社便成为了农村物资供应的主要渠道,农民要买东西只能去供销社买。

供销社也可以理解为农村地区的国营商店。

到了后期,为了促进城乡经济与物资的交流,供销社不但把城市工业产品卖到农村去,也把农民的农副产品收回来卖到城市去。

自此,供销社成为了农村、小城镇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门。

那个时候的供销社可是人人羡慕的好单位。

专营权的丧失,对于供销社来说是最重要的利空因素。

供销社为什么会淡出视野?

再后来,国家推动改革开放,打破计划经济,开始实行市场经济。

20世纪9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加速转轨的过程中,由于供销合作社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再加上各种长期累积矛盾的集中爆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供销合作社都陷入了经营困境。

由于供销社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特有的管理思维跟不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很多供销社都存在运行效率低下、特权思想蔓延等现象。

收购时压低价格,卖货时态度冷漠,结果导致大量商品库存积压。

随着个体经济、民营经济日益发达,再加上外资进入,各种小商店、超市、大卖场不断涌现,市场物资的买卖门槛不断降低。

最后,优胜劣汰,供销社便慢慢淡出了大家的生活和视线。

到了近代,很多地方的供销社都只保留县一级,乡镇一级的供销社大部分都不存在了,或者出租给私人,改成超市、奶茶店、五金店、文旅客栈等等。

对于县一级的供销社来说,其实也是名存实亡,很多供销社都只保留几个人办公,但并没有实质性的业务。

供销社从未消亡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导下,供销社一直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如果非要说“重启供销社”,准确说应该是2014年就重启了。

2018年供销社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5.9万亿元。

其中,农资、农产品、消费品、再生资源构成供销社的主要收入来源。

举例而言,供销社至今是棉花收购、加工的主渠道,并受国家委托统一经营棉花,其在棉花收购中始终保持着50%左右的市场份额。此外,在资源回收、农资类商品流通等方面,供销社也在发挥重要作用。

2021年,供销社全年销售总额创历史新高,达6.26万亿。这是一个什么水平?A股营业收入最高的石化双雄,2021年的营业收入是2.61万亿元和2.74万亿元。

供销社面向的主要是农民,城市里的人很少接触,供销社一直都在,只是不怎么被城里人所熟知。

而对于资本来说,对效率的要求,天然就决定了其更青睐于城市市场,在广袤分散的农村市场中注意力不足,投资不足。相应的,为其提供的服务也会不足。

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通常会被强调其“优化”的一面,认为利润可以促使资本出现在它最该出现的地方,带动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的发展。

但“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不是“资源配置”这件事的全部。在那些无法为资本提供足够收入和利润保障的农村地区——特别是那些地处偏远、距离市场较远的地区,人们仍然有消费和发展的需求,他们也需要获得资源。

如果民间和社会资本不愿去配置,那么全民所有制下的供销社体系就可以发挥出它的作用,在少赚钱、不赚钱的前提下把事情做好。这正是所谓“供销社回归”的现实意义。

供销社的意义——助农,减少损失率

掌握流通体系的供销社,有能力改变农业生产体系和生产方式。

本质上,供销合作社最大的问题是有“供”无“销”。

相比于帮农民“销”的积极性,合作社向农民“供”的积极性要强烈得多。日益严重的农产品销售难题,实际上就是供销社有“供”无“销”现实情况的体现。

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11%左右、20%以上、8%、10%。而在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一般控制在5%以下,其中,美国由于农产品全产业链以冷链物流为支撑,果蔬从田间到餐桌过程中的损耗率仅有1%-2%。可见,易腐农产品冷链应用率的差距,决定了农产品最终效益的差异。

巨潮曾在《美菜网,一场尴尬的颠覆故事》的文章中提到:“中国的农产品流通非常的原始和滞后。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的餐桌,农产品的流通需要经历50多个环节,因此损耗率奇高”。

而供销社这个由83.2万个配送点建立的、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供销合作社平台和流通体系,其实足以消解农产品产业链长、流通环节多的流通风险。

换言之,供销合作社是目前中国唯一具有全国组织体系的、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的供销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天然优势。

供销社应当起到降低流通成本和损耗,作为供销的基础平台,并越俎代庖地去强行垄断市场。

供销网点带有惠农性质,即使是无利可图的地区,也需要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供销社通过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将形成县有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再生资源集散加工中心、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乡镇有中心超市、直营店;村有连锁便民店的县域流通网络。

而这些事情很多都是大资本不愿做,个体经营业主做不好的事情。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农业、农村的凋敝和发展缓慢,有其现实的原因和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农业和农民就注定只能成为被市场和资本遗忘的角落,这并不符合数亿农民群体的利益,也不符合“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总目标。

供销社将承担起乡村振兴的重任,将缩小城乡差距,其定位更多在于“助农”上。

供销社帮助农民整合资源,避免农民分散化经营低效率。

很典型的例子是粮价上涨,农民的收入却依然很低,更多的利润是被流通渠道和销售端赚走了。

要提高农民收入,旧的由国家来牵头,统筹整合农贸物资的流转,这个事本来也和计划经济没什么关系。

本文源自同花顺财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