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佛学如何结合(佛学的方法论及带来的启发)

最后,我们来看看佛学留给我们的方法论,以及它给现代心理学带来的启发。

1 觉知的方法

悉达多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觉者”。为什么他不自称为“禅者、慈者、悲者”,偏偏就叫“觉者”呢?因为觉是一种方法,而佛教关注解决问题,所以特别看重方法。那我们就来看看他留给我们的方法论是什么吧。

什么叫“觉”?往简单了说,就是感觉;往复杂了说,就是觉悟;我们先取一个折中的定义:觉知。

觉知又包含了两层意思:觉察和知道。觉察来自感觉,知道通往觉悟,所以觉知的方法论其实就是“先觉察,后知道”。它能用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我们之前说的“冥想”就是一种觉知,刻意觉察自己的呼吸,就知道了自己的气息是怎么流通的。

觉知还能帮你“抓住时间”,你是不是经常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稀里糊涂的就过去了?稀里糊涂的根源在于习惯,习惯也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连“觉”都没有,又如何“知”呢?

那如何改变习惯呢?还要靠觉知。原因很简单,无意识与有意识不能共存,习惯与觉知也不能共存。只要在习惯动作产生之前觉知到了,你也就能阻止习惯了。

2 方法的补充

讲了这么多的佛学,也该和现代心理学做些比较了。别忘了我们讲佛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现代心理学作些补充。

有人可能会质疑了,心理学就算不全是科学,好歹也算半个科学,轮得到一门宗教来给它作补充吗?如果你也有这种质疑,那我建议你回头在看看前面的内容。

再次强调:生命不是为科学而活着,相反,科学是为生命而存在。不要本末倒置。

那么,就先来看看在方法上佛教能给心理学带来哪些补充吧。

之前虽然说了很多佛教理性的一面,但它毕竟还是一门宗教,是宗教就少不了信仰,信仰对现代心理学有用吗?作者的答案是“很有用”。因为与理性比起来,非理性更直通心灵。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内心必然是混乱与绝望的。

除了信仰,还有信念。信仰属于宗教,而信念属于道德。信念有没有用呢?当然有用了。那为什么也被现代心理学排斥在外呢?仅仅因为“不够科学”。

最后,当然还要补上觉知,觉知的第一步就是觉察,是一种感觉,是感性的一面,当然也被科学排斥了。

但心理学也一定要排斥感性吗?如果心理学真的以人们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有什么理由排斥人类感性的一面呢?

3 方向的补充

除了上述方法上的补充,佛学还能做一些方向上的补充。

首先,佛学更专注于解决问题,这正是现代心理学薄弱的方面。现在心理学家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做实验、做统计、做讨论,以科学的名义。就算也有“应用心理学”,在优先级上也是排在了相对靠后的位置。

其次,佛学专注于生命的负面——苦,即使这会让它显得悲观。但为了解决问题,先关注问题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再看看现代心理学,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实验上,剩下了精力也倾向于关注生命的正面,所以就诞生了“积极心理学”。但作者并不看好“积极心理学”,他觉得积极心理学让现代心理学偏离了心理治疗,就等于把原先的“没有方向”引向了错误的方向。

最后,佛学专注于个体。其实心理学也关注个体,你看心理治疗不都是一对一的嘛,不过相比起来心理学还是显得不够专注。我们也学习过《社会性动物》、《先发影响力》等等,这种社会心理学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影响,告诉我们人际影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结果,以至于让我们忽略了环境只是外因,个人才是内因。

心理学与佛学如何结合(佛学的方法论及带来的启发)(1)

4 佛学的限制

说了这么多佛学的积极作用,那佛学是不是就完美了呢?

当然不是。公平起见,作者在最后还列出了佛学的种种局限,以便我们更客观地看待这门古老的学科。

首先,就像刚刚说的,佛学专注于个人,所以也就不适合用来改变社会。你看古代的统治者哪个是靠佛学思想实施统治呢?没有吧。

其次,佛学适合平静,也就不鼓励奋进。所以一般信佛的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对此就不感兴趣了。

最后,佛学适合和平,也就经不起战争。好在我们国家还是很和平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