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为什么还不挖掘(我们为什么不挖掘秦始皇陵)
科学一旦嫁给愚昧,就注定要遭其蹂躏。——《风雪定陵》
1955年10月4日是一个被考古界永远铭记的日子,郭沫若为首矛盾和吴晗等六个人呈递一份报告给当时国家管理人,一份想对明十三陵进行考古挖掘,他们的理由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有一定繁荣,挖掘明十三陵可以使之更加繁荣,挖掘出来的文物有助于研究明朝的历史和文化,说不定有改变历史的文物被发掘。
他们想挖的陵墓是朱棣的长陵,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起靖难之役,他赢得了皇位,他想“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国门”,于是他把首都从南京搬到北京。有很多皇帝一继位就开始下令建造自己的陵墓,因为皇帝的陵墓非常大,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一时之间无法建造好,于是皇帝还健在就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朱棣为自己建造了十三陵,他也是第一个葬在十三陵的明朝皇帝,选择朱棣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当时,新中国建国不久,百姓尚且吃不饱,发掘皇帝陵墓是一项劳民伤财巨大工程,还有当时的技术水平低下,就算发掘出来文物也无法完美保存,总之,当时的情况不适合发掘皇帝陵墓。虽然文物局长建议不挖掘定陵,但最终发掘定陵的批文下来。
我们对考古挖掘陵墓最大的影响应该来自于《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以为摸金校尉拿出个罗盘看看就可以找到陵墓的入口,以为进入陵墓就是挖个洞,其实不全然是这样。
挖掘定陵的考古小组很快定下来,但是他们无法找到定陵的墓道入口,因为是官方挖掘,不可能强行挖一个盗洞,如果那样与盗墓贼无异了,官方挖掘自然力求保护定陵的完整,从地宫大门进入才能更好保护定陵。
一般陵墓为了防止被盗,墓道口尽可能隐蔽,考古小组找了许久无法找到墓道口,他们决定换对象,不挖定陵,改挖其他的陵墓,考古小组改挖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的陵墓,但一样找不到墓道口,于是又换一个皇帝。最后决定挖万历皇帝的墓,因为万历皇帝在位48年,可能他的史料价值更高。
万历皇帝的陵墓入葬口偶然被发现,考古小组做好发掘的准备,开挖两个多小时后挖出一块石头,上面写着“隧道门”,因为万历皇帝的陵墓是一座和皇后合葬墓,需要重复打开陵墓,因此做个标记。
想不到隧道门只是发掘定陵第一道考验,隧道门之后,考古小组经过挖掘碰到高墙,考古小组挖出石碑,上面介绍了此墙是金刚墙,这是地宫外面的墙。
考古小组小心翼翼拆掉金刚墙,因为他们害怕金刚墙后面有机关,但想不到金刚墙后面是地宫大门,地宫大门有机关,为了防止被盗,定陵在地宫大门后面装了自来石,大门一旦关上就无法从外面打开。后来考古小组在古籍上找到打开地宫大门的方法。
1957年9月21日,定陵地宫大门被打开,保护文物的工作开展起来,因为地宫打开后外面的空气进入定陵,陵墓的温度和真空不复存在,文物面临被氧化的危险。
皇帝的陵墓最重要的是皇帝的尸体和陪葬品,考古人员打开棺材发现棺材里面保存不错,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材整体保存较好。
清理和保护文物一直进行,直到发生反右运动,考古人员被迫加入运动,定陵的保护中断。半年后,考古人员回到定陵,但许多文物得不到保护而发霉腐烂,那些衣服物料全部腐烂。
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体被革命小将从棺材拖出来鞭打,他们的尸骨不存,最后连他们的棺材都被丢出定陵。有人建议定陵发掘出来的衣服应该涂上防腐剂像画一样裱起来,但这只会根本无法长久保存。
可以说,定陵的发掘失去的比得到的多得多,得到只有教训,失去了极其珍贵的文物,因此周总理不再批准发掘陵墓,官方也不会主动,而是抢救性发掘,比如施工时挖到什么墓,才抢救性发掘。
历史是过去的,能改变过去只有过去,也许一片陵墓挖出来的竹片可以改变历史,也许从陵墓挖出来的玉片成就一个土豪。
《古董局中局》形象描写了有的人认为文物最大的价值是卖出好价钱,于是有的人拼命作假;也有的人认为文物是历史,是民族的魁宝,于是许家世代保护武则天佛头。孙殿英挖开慈禧太后的陵墓,把最不“值钱”的金银财宝统统搬走,把书籍墓碑破坏。
说真的,每个人都想看看秦始皇陵里面是什么样,里面是否有水银,但我们真的能保护好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