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真的有骨气吗(明朝人是如何说话的)

明朝人真的有骨气吗(明朝人是如何说话的)(1)

作者:营三千

明朝时候的人,平时都是如何说话的?

中国这么大,方言这么多,南北方的方言差别就非常大。可是,当时并没有录音机,我们很难了解当时人说话的发音,幸好,从一些明朝人的笔记中,我们尚能看到一些对当时南北方方言的记录。

明朝人真的有骨气吗(明朝人是如何说话的)(2)

顾起元的《客座赘语》,记载的就是明朝万历年间南京的方言情况,大家可以对比着看看,有哪些词是比较眼熟的。注意,冒号前面的,是现在的意思,而冒号后面的是当时的说法

南京方言

  • 个子高:「苗条」
  • 长得美:「标致」
  • 不干净:「龌龊、邋遢」。
  • 老成:「稳重」;轻薄:「姑姼」
  • 粗鲁,不文雅:「朗伉、孟浪、莽撞、粗奘、倔强」。
  • 聪明:「爽利、伶俐、乖觉、活络」。
  • 不聪明、脑子笨:「胡涂、懵懂、勺铎、秃侬」。
  • 为人比较无赖:「惫赖」。
  • 说话又多又快:「激聒、琐碎、絮聒」。
  • 运气不好:「蹭蹬、落魄」。
  • 个性执拗:「直纣」。
  • 收拾东西:「拾掇」。
  • 怂恿别人干坏事:「撺掇」。
  • 无拘无束:「浪荡」。
  • 做事虎头蛇尾:「拖拉」。

而另一部笔记《宛署杂记》则记录了明代中后期宛平县城的方音。这个宛平县城,离北京非常近,抗日战争中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就在宛平县城附近发生。这里的方言,在明朝时是这样的(与上文相同,冒号前面的是现在的意思,而冒号后面的是当时明朝的说法):

北京方言

  • 不明亮:黑古董
  • 话不诚:溜答
  • 说话啰嗦,话多:饶道、急哩咶古、劳叨【唠叨】
  • 打扰别人:鬼浑、鬼打钹
  • 提着东西:滴溜着
  • 扯:拉
  • 弃去:丢
  • 寻取东西:找
  • 放开东西:撒
  • 错乱:扑刺
  • 处置事情:活变、腾那【腾挪】
  • 忙着做某事:张罗
  • 为人有担当:硬浪【硬朗】
  • 慌张:冒冒失失
  • 请人帮忙:累及
  • 追随某人:钉着他
  • 面饼:馍馍
  • 烧酒:烧刀
  • 背:脊梁
  • 项颈:脖子

一个南京,一个北京近郊,从这两个地方的方言记录中,我们也能够管中窥豹,对明朝人的口语稍作了解。从这两本书的记载来看,明代后期,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口语的差别似乎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像什么“苗条”、“龌龊”、“撺掇”、“提溜”、“张罗”、“冒冒失失”之类的说法,更是跨越古今,到现在也常用。

而《菽园杂记》则记载:“又如去字,山西人为‘库’,山东人为‘趣’,陕西人为‘气’,湖广人为‘处’。”

也就是说,明朝的山西人,把“去”读成“库”,山东读成“趣”,陕西人读成“气”,而湖广人则读成“处”,这些地方的朋友可以试一试,现在你们又把“去”读成什么。

那么,明朝人具体的日常对话又是什么样的呢?

请看《水东日记》中,明太祖朱元璋接见衍圣公孔克坚时的君臣对话:

朱元璋:「老秀才,近前来,您多少年纪也?」

孔克坚:「五十三岁。」

朱元璋:「我看您是个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您勾当,您常常写书与您的孩儿,我看他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您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您家里不读书是不守您祖宗法度,如何中用?您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您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

孔克坚上奏:「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戒谕的圣旨,备细写将去了。」

朱元璋:「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钦此。」

参考资料:《水东日记》、《宛署杂记》、《客座赘语》、《菽园杂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