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最新(剖析吐槽大会常客)

注:本文仅针对二人的本体论做探讨,认识论、政治学和教育观的异同不做讨论。

亚里士多德说最新(剖析吐槽大会常客)(1)

许知远在吐槽大会上

在《吐槽大会》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算是“常客了”,罗翔老师提及过一次,许知远引用过一次,给观众贡献了不少高级笑料。

但笑过之后,你可曾想过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观点上到底有怎样的分歧呢?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这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最新(剖析吐槽大会常客)(2)

中间左边为柏拉图,右边为亚里士多德

在拉斐尔创作的《雅典学院》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占据了绝对的C位,画中柏拉图须发皆白,手指天空;亚里士多德风华正茂,以手抚地。两人眼神碰撞,似乎正处于一种激烈的辩论之中。

由此可见,师徒二人在哲学观点上有着很大的分歧。也因此,亚里士多德才说出了那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那么两人各自追求的真理到底是什么呢?

在讨论两人的哲学观点之前,我们先简单说下两人的思维方式。

迥异的思维方式

柏拉图的思想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很多观点都是信手拈来,不做论证,因此有一定的独断论之嫌。柏拉图像是用文科生思维去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他的身上更具诗人的浪漫气质,少了几分哲学家的枯燥和严谨。因此,柏拉图的观点更理想。

亚里士多德,恰恰相反。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他更喜欢用严谨的逻辑推理去证明自己的观点。他的思想严谨冷峻,不带感情色彩,是科学的观察与理性的推导结合的产物。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更务实。

罗素将两者的区别概括为“热情与审慎的冲突”,认为柏拉图具有显著的迷狂色彩,亚里士多德则更侧重于严谨的逻辑慎思。实在是恰当不过!

亚里士多德说最新(剖析吐槽大会常客)(3)

英国哲学家罗素

思维方式不同,必然导致了两人的观点也大相径庭。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我们感官所接触的这个现实世界,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它只是理念世界的投影。现象世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所以,理念世界才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世界。

举个栗子:

我们看到的白马、黑马,这些具体的马,都是流动的、可变的,会死亡、会腐烂。而我们所指称的“马”这个概念,却是不动不变永恒的。那么这个我们口称的“马”或者理性思考的“马”就是感官世界各种马的“理念”。

这里需要注意下,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并不是一种主观的概念,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生活理念不同,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用著名的洞穴理论来解释理念论:

有一群囚犯自出生起就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且他们的手脚被捆绑,无法转身,只能背对洞口。在他们的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将一些木偶的影像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

由于他们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所以这些囚犯便会将墙壁上晃动的影子当做真实的事物。有一天,其中一人挣脱了枷锁,走出洞口,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才明白墙壁上的那些影像只是真实世界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影像,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他返回洞穴试图向其他人解释,希望引导他们看到更真实的世界。然而那些囚犯不相信他,他们想象不出比洞穴更真实的世界,他们认为他疯了,并不断地指责他。

亚里士多德说最新(剖析吐槽大会常客)(4)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是对苏格拉底悲剧的隐喻,苏格拉底试图拯救“身处洞穴”的雅典人,却被他们判处了死刑

根据柏拉图的观点,我们的感官世界就像是一个更大的洞穴,我们则是居住在洞穴之的人,我们感官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其实都只是理念世界投射到我们现实世界的影像。

但是我们普通人无法挣脱枷锁,冲出洞穴,体悟更真实的理念世界。

那么我们感官世界的事物是如何由理念派生出来的呢?

柏拉图认为有两种方式:

一是分有。比如我们说一朵花很“美”,真正原因并不是这朵花本身美,而是它分有了“美”自身。这里的“美”自身,是一种客观的美的理念。

二是模仿。比如木工制造一张桌子,他是先在脑海中有了桌子的理念,然后再根据理念去制造出桌子,这就是对桌子理念的一种模仿。

柏拉图对后世影响

总体而言,柏拉图的理念论带有一定超脱现实的神秘色彩,因此对后世的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比如柏拉图构建了与现实世界对立,且更为真实的理念世界。基督教的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将其宗教化,构建了一个与现实苦难世界对立的上帝之城,也即天国。后来中世纪经院哲学探讨的名实问题,也能明显看出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子。

再比如说,柏拉图将理念分为六个等级,其中最高级的理念是“善”,它是超越了一切存在的存在,其他等级的理念,以及所感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善”派生而来。

这在基督教便发展成了“神”或“上帝”的概念。上帝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存在,上帝道成肉身,创造了世界万物。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基督教的上帝是柏拉图“善”理念的神格化。

亚里士多德说最新(剖析吐槽大会常客)(5)

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

古希腊哲学流派简介

下面再来介绍下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观点。

在此之前,我们先了解下柏拉图之前的希腊哲学家对本体论的认识。

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之前的希腊哲学主要分为:米利都学派、以弗所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

其中米利都和以弗所两个学派基本上都认为事物的本质是某种更本源的自然元素,如水、火、土、气之类的,我们可以统称为自然哲学

而毕达哥拉斯和爱利亚两个学派则从一种更抽象的方式来论证事物的本源,比如毕达哥拉斯的“数”,克赛诺芬尼的“神”以及巴门尼德的“存在”等,这些本源超出了人的所感所知,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统称他们为形而上学

而柏拉图则继承并发扬了后者的思想,他的理念论是对巴门尼德“存在论”的进一步阐释。

而自然哲学发展到顶峰则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他认为万物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这与当今物理学结果十分接近。

亚里士多德说最新(剖析吐槽大会常客)(6)

德谟克利特

存在是什么?

而亚里士多德所要做的就是将两种对立的观点统一起来,也就是将唯物学和唯心学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新的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这就注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有很多的矛盾之处。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弟子,然而对柏拉图的思想多有批判。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凭空构建了一个理念世界,将原本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因为我们所处所感所知以及所要研究探讨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没有必要再构建一个虚无缥缈的理念世界。

这种观点与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威廉奥.卡姆的剃刀理论不谋而合:“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派生事物的方式也经不起逻辑的推敲,比如分有是如何进行分的,模仿如何进行模仿的?这些柏拉图都没有解释。

那么亚里士多德以什么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呢?

存在!

存在是什么?

比如我们说“这里存在一张桌子”,“脑海中存在一个想法”,那么这个“存在”本身到底是什么?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本体论的起点。

亚里士多德说最新(剖析吐槽大会常客)(7)

亚里士多德雕像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还是带有明显的巴门尼德和柏拉图色彩,但他要回答的是“存在是什么”,这是巴门尼德和柏拉图都未曾思考过的。

柏拉图构建了一个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但没有回答“存在”本身是什么?巴门尼德认为“存在者存在”,也没有明确说存在到底是什么?

那,如何对“存在”定义呢?

在逻辑学上,对一个概念定义常用的方法是“种加属差”(这个定义也是亚里士多德发明的)。

什么意思呢?

比如我们对“人”下定义,首先要找到人所属的种类——动物

但是这个种类下除了人之外,还有猪、狗、猫、兔等等许多其他动物,那么如何将人和这些动物区分开来呢?

就需要在种的基础上添加一个限定——属差,即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有理性

于是通过“种加属差”的方式,我们得到了“人”的概念——有理性的动物,是不是简单明了,且毫无争议。

那么如何通过这种方式定义“存在”呢?

没有办法!

因为“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范畴了,没有比他范围更大的种类了。

因此我们需要换一种方式去定义。

“种加属差”是从外延的方式去定义。这种方式不可行,就需要从内涵的方式去定义,看看有哪些不同类型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将存在分为两种:一种是偶然的存在,比如说“那个人比较瘦”,这里的“瘦”作为一种属性,也是一种存在,但是这种存在不是独立的必然的。因为他可能在暴饮暴食一个月后就变胖了。

另一种是必然的存在,这是对各种事物进行高度抽象和概括后形成的最基本概念,亚里士多德称之为“范畴”。

亚里士多德将范畴分为十种,分别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态、动作和遭受。

这十种范畴可以概括所有事物,任何事物也必须具备这十种范畴。

找不到任何一个事物是没有数量、没有地点、没有时间,没有其他任何范畴的。因此范畴,是必然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说最新(剖析吐槽大会常客)(8)

什么是“实体”?

而在所有的范畴中“实体”是最基本的范畴,是其他范畴的根本。

因为“实体”这个范畴涉及“是什么”的问题,其他范畴涉及“怎么样”的问题。

而“是什么”显然要比“怎么样”更根本。

比如说“人”,首先要存在人这样一个实体,才能讨论他的地点、数量、状态等属性。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要讨论的核心便从“存在是什么”变成了“实体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定义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什么意思呢?

▶ 先说什么叫“不述说一个主体”。

我们都知道,单纯的一个概念无法构成一个知识。

比如“姚明”这个单纯的概念,是一个知识吗?

显然不是!

那如何成为知识呢?

需要对其做判断或命题,才能形成知识。

比如“姚明很高”,这便是一个知识。

从上面这句话去分析,谓语通常是用来述说主语的。“很高”是用来述说“姚明”的。

因此,根据“实体”的概念,实体只能作为主语被述说,而不能作为谓语述说其他主体。

而在一个陈述句中,谓语通常有两种情况来形容主语。

一种是上面我们提到的属性概念,“很高”是“姚明”的属性。

一种是种属概念,比如“姚明是篮球运动员”,这里的“篮球运动员”就是一个种属概念。

因此,一个事物要想成为实体既不能是种属概念,也不能是属性概念,那么它就只能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比如“姚明”,比如“一个桌子”。

从这里就能看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理论的明显分野了。

柏拉图强调个别事物背后的一个共同的“理念”,而亚里士多德更看重每一个可感的具体事物。

▶ 再来说说什么叫不依存一个主体。

比如上面我们说的“很高”这个属性,或者亚里士多德提的其他几个范畴比如数量、状态、动作、性质,它们是不是都要依存于一个实在性的东西才存在啊。

但“姚明”这个实体就不一样了,如果把“很高”这个属性去掉,或者换成其他属性,“姚明”这个实体依然存在。

所以,“实体”另一个特点是不依存一个主体,无论“姚明”变胖,变瘦,或者变矮,变老,“姚明”始终是“姚明”,不会因为其他属性或范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因此,实体可以说是变中之不变。

亚里士多德说最新(剖析吐槽大会常客)(9)

实体说与理念论

那么根据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定义,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柏拉图的“理念”。

理念是对一类事物的抽象概念,是一个种属概念,因此它不能称之为变中之不变的实体。

从这里我们就能明显看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的全面否定。

但接下来,他又回到了柏拉图的立场上去了。

上面我们说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指个别的事物,比如上面说的“姚明”。

但我们再举个例子:“篮球运动员都很高。”

在这个陈述句中,“篮球运动员”成了“很高”所述说的“主体”,它不述说其他主体,也不依存与其他主体而存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篮球运动员”也是实体。

亚里士多德一开始指出“实体”只能是个别具体事物。

“篮球运动员”是吗?显然不是,它是一个种属概念。

于是亚里士多德陷入了观点的自我矛盾之中。

最终,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做出了妥协。他认为像“篮球运动员”这样的种属概念,也可以当做“实体”。

为了便于区分,亚里士多德将个别事物当做“第一实体”,将种属概念称作“第二实体”。

我们根据这种说法进一步推导。

如果“篮球运动员”作为种属概念可以成为实体,那么“运动员”作为“篮球运动员”的种属概念,“人”作为“运动员”的种属概念,是否也可以称作“实体”呢?

这样我们一步一步向上推导,最终的尽头还是柏拉图的“理念”。

如此一来,亚里士多德所要批判的“理念”,最终反而成了他“实体说”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我们把思路回到更前面。

上面我提到了,亚里士多德要做的是把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我们已经看到了柏拉图的影子,下面就该德谟克利特出场了。

前面我们回答了“实体是什么的问题”,接下来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实体的原因是什么?”

他将实体构成的原因分为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说最新(剖析吐槽大会常客)(10)

砖瓦相对于房子,就属于质料因,房子是形式因

我们以盖房子举例。

砖瓦泥沙就是房子的质料因;房子的形状构造,它最终成型的样子是形式因;工匠将砖瓦变成房子,属于动力因;人们盖了房子用来居住生活,这就是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事万物都逃不出这四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动力因和目的因可以与形式因统一起来。这里就不过多论证了。

于是亚里士多德将四因说简化为二因说:质料因和形式因

质料因是构成事物的材料,形式是质料形成的样态。

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因和形式因是一种相对的关系,会随着事物的状态变化而变化。

任何事物相对于比它低级的事物就是形式,相对于比它高级的就是质料。

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房子”是形式因,这时“砖瓦”是质料因;如果“社区”是形式因,“房子”就变成了质料因;如果“城市”是形式因,“社区”就成了质料因……

一步步往上推,总会存在一个纯形式因,它不会成为其他任何形式的质料,它本身就是最高级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将这个“纯形式”称之为“神”或者“第一推动者”,这里的“神”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逻辑推理出来的必然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神”与柏拉图的“善”一样,都是一切事物的最高存在,万事万物都要屈从于他。

所以从实体的原因这条路上,亚里士多德绕了一大圈再次走向了柏拉图。

柏拉图和德谟克利特的统一

你可能要问了:都快要结束了,还没有看到德谟克利特的影子啊?

别急!

上面我们是向上推,一步步推导了纯形式的“神”,“第一推动者”,“理念”,随便你怎么叫。

反过来,我们继续往下推呢?

如果“房子”是形式因,“砖瓦”是质料因;如果砖瓦是“形式因”,“泥沙”就是质料因;如果“泥沙”是形式因,“泥沙分子”就是质料因,……

推导最后,总有一个最纯粹的质料因,它不会成为其他任何质料因的形式因,它无限小不可再分,这正是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原子。”

亚里士多德说最新(剖析吐槽大会常客)(11)

砖瓦相对于房子,就属于质料因,房子是形式因

纯形式是柏拉图的“理念”,纯质料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处于两者之间的就是我们所感所知的现实世界,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体世界。

至此,我们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分歧就讨论的差不多了。

上面为了论证,讲得比较详细,最后我再简单总结下。

小结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在现实可感世界之外,重新构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理念世界,现实一切事物都是对“理念”的一种分有和模仿,或者说是理念在现实世界的投影。

柏拉图的整个学说都带有很强的神秘主义色彩,为以后的基督教神学兴起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

亚里士多德以“存在”作为本体论研究的起点,最终落在“实体”上。实体说构成了其本体论观点的核心,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个别的具体事物才是变中之不变的实体,否定了柏拉图抽象出来的“理念”,然而他的“第二实体”将种属概念当做实体,再次回到了柏拉图的立场之上。

在实体的构成原因上,亚里士多德通过形式因与质料因关系的相互转换,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统一起来,消弭了柏拉图主义质料与形式相分离的困境。

可以说,柏拉图奠定了西方两千年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而亚里士多德则完成了希腊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理论整合,成为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完)

相分离的困境。

可以说,柏拉图奠定了西方两千年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而亚里士多德则完成了希腊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理论整合,成为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完)

腊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理论整合,成为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