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位是不是双学位(双学位辅修学位)

文:HR雨哥 资深人力资源总监 接地气的职业发展顾问 领导力教练

第二学位是不是双学位(双学位辅修学位)(1)

除了常见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之外,还经常能听到一些同学说起双学位、第二学位、辅修学位和联合学位,这些学位都是什么意思?怎么才能获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含金量如何?对就业都有哪些影响?这里我们就系统的跟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要说明一点,在教育部现行文件中,没有关于双学位的提法或相关文件,一般所说的双学位是指一个人获得两个同级别的学位,例如双学士学位、双硕士学位、双博士学位;如果你有一个学士学位,又获得了一个硕士学位,虽然也是两个学位,但由于不是同级别的两个学位,一般都只会按你获得的最高学位来算,也就是说你获得了硕士学位,而不会说你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双学位。

而对于双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和第二学士学位,我们国家都有专门的规定,所以后面要讲的双学位都特指双学士学位,请大家注意。

双学士学位

双学士学位,指在大学期间,同时对两个专业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修满两个专业课程、完成毕业设计并达到两个专业学士学位要求的,在毕业时可以取得双学士学位证书。

简单的说,双学士学位就是毕业时同时获得两个学士学位,是一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方式,双学士学位不在大学期间招生,而是通过高考招收学生,对学校要求也比较高,高校开展双学位的学科专业应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还要制定专项的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方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不得开展授予双学士学位工作。

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可以选择“4 1”和“5 2”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完成四年本专业学习的同时,依托中国政法大学雄厚的法学资源,可以选择修读法学双专业、双学位课程,在第五年修完全部法学专业课程后,获文学和法学双专业双学位。

第二学位是不是双学位(双学位辅修学位)(2)

双学士学位证书

根据《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 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可在本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中设立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项目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所依托的学科专业应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项目须由专家进行论证,应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通过、学校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同意,并报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后,通过高考招收学生。本科毕业并达到学士学位要求的,可授予双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只发放一本学位证书,所授两个学位应在证书中予以注明。

第二学位是不是双学位(双学位辅修学位)(3)

辅修学士学位?

辅修学士学位,是高校自行开设的,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学分制形式对主修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进行课时学习,毕业时,对于完成辅修专业课程并达到相应条件的,会在学位证书上注明主修学位和辅修学位。

辅修学士学位属于广义上的双学位,但一般辅修学位的获取条件相对主修学位会相对较低,所以,辅修学士学位的含金量会略低于双学士学位。

根据《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 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可向本校符合学位授予标准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授予辅修学士学位。授予辅修学士学位应制定专门的实施办法,对课程要求及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作出明确规定,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本科专业。辅修学士学位应与主修学士学位归属不同的本科专业大类,对没有取得主修学士学位的不得授予辅修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在主修学士学位证书中予以注明,不单独发放学位证书。

第二学位是不是双学位(双学位辅修学位)(4)

辅修专业学位证书,以后将不再单独颁发辅修专业学位证书

联合学士学位?

联合学士学位,是指参加两个高校联合培养计划,大学期间在两所高校共同学习,毕业时完成各项专业课程,通过毕业设计并符合联合培养高校学士授予标准的,由两所高校联合授予学士学位,要注意,这不是两个学位,学位还是一个,只是上面会注明两所高校。

联合学士学位不是双学位,还是单一学位,不同之处在于培养单位不是一家,而是两家联合培养,所以学位证书上会同时注明两所培养单位的名称,本质上属于联合办学联合培养。联合学士学位不在大学期间招生,而是通过高考招生并予以说明,这点要特别注意。

根据《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规定: 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之间,可授予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联合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应根据校际合作办学协议,由合作高等学校共同制定联合培养项目和实施方案,报合作高等学校所在地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联合培养项目所依托的专业应是联合培养单位具有学士学位授权的专业,通过高考招收学生并予以说明。授予联合学士学位应符合联合培养单位各自的学位授予标准,学位证书由本科生招生入学时学籍所在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颁发,联合培养单位可在证书上予以注明,不再单独发放学位证书。

第二学士学位

第二学士学位,是指已经获得一个学士学位后再次攻读第二个学士学位,作为大学本科后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我国从1987年就制定了《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对第二学士学位做了相应规定,属于广义上的双学位。

第二学士学位,主要招收当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以及近三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目前未就业的往届生。其他人员原则上不得报考。具体招生范围由高校自主确定。第二学士学位学制为两年,全日制学习,纳入高校学籍管理系统。第二学士学位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按现行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管理办法颁发。毕业证书上须注明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名称、学习时间等内容;学位证书上须明确标识“第二学士学位”字样。凡在修业年限内,修完规定课程,达到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要求的,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达不到毕业要求的,不再延长学习时间,亦不实行留级制度,可发结业证书。对退学学生,学校应当发给肄业证书或写实性学习证明。可见,顺利毕业的话,第二学士学位会有两个毕业证书和两个学位证书。

根据2019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自此办法实施之日起,学位授予单位不再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解释,第二学士学位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非常薄弱的情况,以及我国人才结构实际,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提出的一种应急性人才培养渠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对于弥补研究生教育不足而设立的第二学士学位,已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且高校目前实行的第二学士学位,很多也是双学士学位和辅修学士学位的模式。为此,文件提出不再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

但是,在2020年5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6号)精神,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在普通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9号)》,经研究,决定在普通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

两个文件有冲突,一个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2019年7月发布的《办法》,另一个是教育部在2020年5月发布的《通知》,到底该听谁的呢?

好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的通知中也明确说了:为平稳过渡,设置三年过渡期,过渡期期间,各单位按原有政策执行,有条件的可按《办法》执行,过渡期结束后,2022年所有单位按《办法》执行。

因此,目前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继续开展,而且因为新冠疫情影响,今年(2020年)还会扩大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力度,没想到吧,原本即将推出历史舞台的第二学士学位居然被新冠疫情给续了条命,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所以,如果觉得就业比较困难,考研又比较难,恰巧又对其他专业有兴趣的同学,不妨报考第二学士学位,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双学位、辅修学位 、 第二学位 、联合学位的区别

对于全日制学生在本校自主选择读多个学位的,可以采取辅修学士学位方式;

对于学校主导开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可以采取双学士学位方式;

对于校际之间正式开展的复合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可以采取联合学士学位方式;

为确保学位证书的权威性,获得以上学士学位的都只发一个证书,所获各类学位情况在证书上予以注明。

而对于拿到一个学士学位之后还想再攻读另外一个学士学位的,可以采取第二学士学位方式,第二学士学位正常毕业的,可以再获得一个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通过这个对比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四个不同学位之间的区别:

第二学位是不是双学位(双学位辅修学位)(5)

双学位VS辅修学位VS第二学位VS联合学位

各学位的含金量如何?

第二学士学位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享有和硕士研究生同等待遇,但这种规定仅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有效。对于市场化的企业来讲,更看重能力而非学位,企业定薪非常灵活,不会因为是双学位就一定比普通学位薪资高。

一般而言,从含金量上来说:

第二学士学位 ≥ 双学士学位 > 辅修学士学位 > 联合培养学士学位

相比单学位,双学位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一方面双学位可以全面的学习两个学位的知识技能,丰富你的知识面,提高你的带宽,开阔视野和思维,让你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看问题,比较容易成为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双学位在就业的选择上会更广,考公务员、应聘企业职位往往都有专业要求,双学位可以灵活的选择其中一个学位报考应聘,在就业上选择面更大,另外比起单学位,双学位的含金量更高,在同等条件下,一般都会优先选择获得更高学位或者更多学位的,双学位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一些单位会将双学位待遇等同于硕士学位。

所以,如果你不喜欢目前的专业,或者还想读一个新的专业,不妨试试双学位,尤其是在就业压力极大的2020年,如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合适的工作,可以考虑读一个第二学士学位,两年之后,手握两个学士学位,就业选择的余地会大很多,加油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