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孩子写给山区老师的一封信 乡村教师的寒假日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绝大多数小规模乡村学校的真实写照。过去的2021年里,记者从沂南走到郓城,再从沾化奔赴沂源蹲点,见证了很多有情怀的教育者扎根农村,他们正努力用微光弥补差距,帮助农村孩子更好的成长。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是春节团聚的理想状态。而在山东多地的小规模乡村学校,数不尽的乡村校长和老师正奔波在通往半山腰、偏远农村的学生家里,他们想利用宝贵的寒假时间,走到孩子家里,走进孩子心里。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将陆续推出“乡村校长/教师的寒假日记”,聚焦乡村教师家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农村孩子点亮梦想,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以下是沂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倪谨的寒假日记:
我叫倪谨,是沂南县第一实验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刚参加工作就光荣的当上了班主任。在这些年里,我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家长和各种各样的孩子,这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的不易,更体会到作为一名班主任的不易。尤其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不仅仅要教会孩子知识,更要会与家长沟通。平时我们除了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家长进校沟通联系,接送孩子时在路队上的叮嘱之外,家访工作更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经常性的工作。因此,我进行了多次家访。这个寒假,我又开始了我的守护之旅。
我关爱的这个孩子,平时比较淘气,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很有礼貌,也挺有上进心,我决定利用假期给他学习上和生活上提供一些指导,希望他在这个假期里能进步一些。我想利用孩子的进步带来的喜悦来证明我的努力不是白付出的,争取到家人和朋友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家访不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哪一个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进行真心交流和沟通。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对后进生的转化。我们想通过孩子在学校情况的真正反映,让家长能更好地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这样做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也会给老师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所以,我家访的原则是:感化,感动!
今天是大年初三,本来是走娘家的日子,我担心他这个假期没有安排好学习计划,我想尽快见到他。我就要见到他了,心里还有一些小担心:他对我的到来很欢迎呢?还是比较拘谨呢?他从一年级进校开始一直调皮捣蛋,每天上课看他的眼神总是呆滞无神,看得出来,他完全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课堂上。
于是,从一年级开学初我就与该生家长沟通,从最初电话沟通到家长来校沟通,到现在的家访,我也从与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孩子的成长环境和习性,还有家长教育的方式。这个孩子的家长每天忙于在店里卖衣服,孩子父母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因此他们也没法给孩子辅导功课,只能放学后送到托管里。
知道这样的情况之后,我便与家长沟通,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让他感受到父母是真的爱,而不是“棍棒”底下的一顿教训。一开始,该生家长还是不大理解,说自己的孩子不能不用暴力的方式。但经过沟通之后,他们也渐渐开始理解什么是对孩子的“爱”。孩子更多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而不是批评和责备。
不是家校合作吗?我每天抽出除上课时间外,给这个孩子补补功课,也经常听听孩子的心声,问问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有的时候孩子家长忙没来接,我就把孩子带回家和我一起吃。我觉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将心比心,现在这个孩子的习惯和成绩也比一年级的时候进步很大。其实这个孩子还是很聪明的,我相信通过多次家访,通过家校合作,这个孩子一定会进步更大,我有这个信心!
敲开了他们家的大门,当他看到我的时候,既惊讶又羞涩,很有礼貌地问好,赶快跑着去跟妈妈汇报:妈妈,妈妈,我老师来了!看到孩子很欢迎我的到来,我心里开心极了。我与他妈妈和他进行了简单的交流,我对他的学习进行了一些指导,孩子也很开心。
家访之后发现,与家长的深度沟通还是需要面对面,家访能让孩子和家长对学习的态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适当的家访是必须的。学生的转变不是一两次家访就能完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有时还很漫长,老师与家长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带着这些关心、爱心、耐心,让我们静待花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