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的百姓怎么办(明朝始终没有甩掉的一个)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明朝末代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相比于历史上其他的朝代,明朝的灭亡有点“灭”的很憋屈,看一下明朝末年是个啥情况,当时大明外有满清八旗军的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军的到处乱串,对于八旗军和农民军是很难进行说服教育的,所以只能靠打仗,打仗就需要钱,正当当时的明朝政府被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这时候,气候又来捣蛋了,明朝末期,地球步入了“小冰河期”,在冬天,冷得要命,在夏天,不是大旱就是大涝,粮食严重减产,还闹起了鼠疫,这简直是祸不单行,喝口水都塞牙。同时,在明朝,几乎所有的宗室人员都需要明朝政府供养,到了明朝末期,明朝宗室人口可能在几十万左右,人口数量如此之多的寄生集团,这无疑严重拖累了明朝政府。

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的百姓怎么办(明朝始终没有甩掉的一个)(1)

明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在随后的二十余年中,明军继续南征北战,一统华夏。朱元璋开创了“洪武之治”,一生可谓文治武功,但是朱元璋后来对当初陪他一块打天下的功臣们却杀戮太重,到朱元璋去世的时候,明朝的开国功臣基本都被杀的差不多了,说实话,卸磨杀驴卸的忒狠了点。朱元璋为啥对功臣们如此卸磨杀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朱元璋认为这些能征善战的功臣们可能会在他死后对他后世继位的子孙造成威胁,在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大概是对他后世子孙最好的一位,从朱元璋对明朝开国功臣大肆杀戮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对于能够继承他皇位的嫡子嫡孙是非常好的。对于他的其他子孙,朱元璋其实也是好到无以复加,朱元璋设计了一套宗室制度,除了正儿八经的太子之外,皇帝的其他儿子基本都要封为亲王,亲王的爵位由其嫡子嫡孙继承,亲王的其他儿子们则成为郡王,郡王的爵位由其嫡子嫡孙继承,郡王的其他儿子们则被封为镇国将军。到镇国将军这里,就有点不一样了,镇国将军所有的儿子都要被封为辅国将军,辅国将军所有的儿子都成为奉国将军,奉国将军所有的儿子都成为镇国中尉,镇国中尉所有的儿子都成为辅国中尉,辅国中尉的所有儿子都成为奉国中尉,这叫做降等袭爵。到了奉国中尉以后就不再降了,奉国中尉的儿子、孙子、曾孙子.......,总之不管多少代,子子孙孙都是奉国中尉。

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的百姓怎么办(明朝始终没有甩掉的一个)(2)

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温度变化

在明朝,皇帝的女儿是公主,亲王的女儿是郡主,郡王的女儿是县主,镇国将军的女儿被称为郡君,辅国将军的女儿被称为县君,奉国将军的女儿被称为乡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以及奉国中尉的女儿被称为宗女。公主的丈夫被称为驸马都尉,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的丈夫都被称为仪宾。在明朝,这些大明头号地主家子孙们的爵位封号可不是闹着玩的,是和“工资”挂钩的。按照明朝所谓的祖制的话,用粮食的单位进行计算,亲王每年是一万石,郡王两千石,依次降低,到最低的奉国中尉是二百石,对于朱姓皇族的女性继承人而言,有爵位的也是要开工资的,公主及驸马都尉岁食禄米二千石,依次降低,到乡君及仪宾是给二百石。不仅如此,就算是在大明宗室中那些因为犯罪或者犯错被割除了爵位而成为庶人的人,他们和大明王朝普通的老百姓还是不一样的,对于这样的人,在明嘉靖时期,一年给七十二石,到万历时期,一年给二十四石,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事不公平,这些人明明已经被废成庶人了,怎么还有待遇?但这事也公平,在大明朝,谁叫这些人姓朱呢,而且是正儿八经的朱元璋的朱。不仅仅是这些每年的俸禄,对于亲王、郡王、公主等这些爵位比较高的宗室而言,他们一般还占有大量的田产,享有诸多特权。按照朱元璋设计的这套宗室制度,这些宗室成员,无论爵位高低,不能从事商业,不能通过参加科举而当官,不能带兵打仗,也不能从事农业,只要他们有爵位,他们生下来就是靠明朝政府来供养的,按照朱元璋的想法,他的所有后世子孙生下来就是该享福的。而且,明朝这些亲王郡王啥的都分封到全国各地,但是,他们都不准擅自离开封地,明成祖朱棣以后,各地藩王也不能干涉地方事务,虽然吃喝无忧,但是却有很多条条框框的的各种限制,这样的生活估计很空虚也很无聊吧。

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的百姓怎么办(明朝始终没有甩掉的一个)(3)

明末辽东局势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秦朝,秦朝宗室基本属于“散养”模式,秦始皇规定无功就不封爵,就算亲儿子也不行,在唐朝,出了五服就不算宗室了,爱干嘛干嘛去,李唐皇族后裔有的通过科举考试成了宰相,有的通过刻苦努力成了大诗人,反正从事各种职业的都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可谓好到无以复加。朱元璋设计的这套宗室制度在理论上可谓保证了朱元璋的子孙都衣食无忧,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朱元璋真的穷怕了,他不想让他的后世子孙们受穷了。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朱重八这名字都不是正儿八经地起的,不仅朱元璋,朱元璋的父祖的名字也不是正儿八经地起的。朱元璋的曾祖名叫朱四九,大概应该是四月初九出生的,朱元璋的祖父名叫朱初一,大约应该是初一这天出生的,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五四,可能是五月初四出生的。那朱元璋的原名为啥叫重八呢?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有一个哥哥叫朱五一,这朱五一应该也生了几个儿子,这哥俩的儿子们就按照叔伯兄弟的排名顺序来起名字,比如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三哥叫朱重七,这朱元璋应该是叔伯兄弟中排名第八,所以叫做朱重八。在这里可以发现他们老朱家起名的一个规律,不是按照出生日期,就是按照在叔伯兄弟的排名,反正随便糊弄是个名就成。与他们老朱家这个起名规律对应的就是他们困顿和漂泊的生活,朱家祖上居住在沛地,后来迁移到了句容(今江苏句容),朱初一(朱元璋祖父)迁居到了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朱五四(朱元璋的父亲)又迁居到了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对于这些贫苦的百姓而言,他们基本识字不多,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的状态,每日辛苦劳作也只能勉强混口饭吃而已,起个名当个记号就成。在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了皇帝后,老朱家的起名终于开始正儿八经起来了,朱元璋给他爹朱五四追封为皇帝时,给他爹朱五四起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名字朱世珍。从朱元璋的早期经历就可以知道老朱家是世代贫农,1328年,朱元璋出生,儿时的朱元璋主要的工作是给地主家放牛,1344年,此时的朱元璋十七岁,他的家乡遭遇旱灾、蝗灾和瘟疫,他的父亲、母亲以及大哥先后死掉,这时朱元璋不仅没有钱给他父母以及大哥买棺材,连安葬他这些至亲的一块地都找不到。此时朱元璋家只剩下他、他二哥以及他大嫂和侄儿,后来为了逃命,他们也被迫分开,朱元璋去了黄觉寺,但是由于饥荒严重,朱元璋不久就到各地去云游,做了云游僧,说好听点是云游,其实就是要饭,在三年的云游中,朱元璋可能尝尽了别人的白眼,再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反元的农民起义军,从此一步步开始了人生巅峰。在公元十四世纪,纵观当时整个全球,朱元璋绝对是逆袭最成功的一位人士,没有之一。

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的百姓怎么办(明朝始终没有甩掉的一个)(4)

明末农民战争形势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制度所造成的一个问题就是明朝宗室人员生孩子的意愿特别强烈。对于亲王郡王这些爵位比较高的人而言,每多生一个人,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就意味多一份丰厚的俸禄,这些王爷们不能离开封地,也不能当官或者从事其他职业,生活实在空虚无聊,所以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就在家里埋头“造人”,在明朝的山西有一位晋府庆成温穆王朱锺镒,这是个郡王,这位爷是朱元璋孙子的孙子,根据《枣林杂俎》的记载,说他生了四十四个儿子,四十九女儿,如果开个家庭聚会啥的,估计大家都要首先自我介绍一下子,不然认不准。看一下明朝宗室人口数量的变化,根据《皇明疏抄》、戚元佐《议处宗藩事宜疏》、《徐文定公集》等史料,明朝洪武年间的有爵位的宗室人员数量是五十八人,人数不多。时间来到一百多年之后的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到公元1521年),根据《今言》的记载,这时明朝宗室人口的规模大约在三千人左右。明朝宗室人口增长的迅猛时期在其嘉靖(1521年-1566年)、隆庆(1566年-1572年)、万历(1572年-1620年)这祖孙三代皇帝在位的时期,根据李春芳的《宗藩条例》记载,在嘉靖二十八年,明朝宗室人口的数量大约可能是一万余人,在嘉靖皇帝去世的时候,包括女性在内的明朝宗室人口已经快三万了。根据《明神宗实录》中记载,到万历中期时,明朝宗室总人口大约为十六万人,根据《五杂俎》记载,到万历末年时,明朝宗室人口大约为二十万。在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中,皇室以及宗室支出、军费、行政支出是三个大头,在万历朝时期,由于宗室人口的猛增,万历皇帝立马受不了了,也不管什么祖制不祖制了,开始消减宗室人员的俸禄,并且在继承方面出台限制措施。到万历的孙子崇祯时期,明朝的宗室总人口大约应该在二十万到三十万之间。

按照《明史》和《明实录》的记载,在万历六年,明朝有一千万余户,总人口为六千余人,这是明朝官方给出的人口数,至于明朝晚期人口高峰时到底有多少实际人口,不同学者给出的估计不一样,从六千万到一亿九千万不等,取一个中间数,就算明朝末年的实际人口总量为一个亿,如果明朝宗室都按照那位庆成王朱锺镒的生法,到明朝末年,明朝宗室的人口估计可能要百万都不止了,假如一亿供养一百万人的话,这绝对是个沉重的负担,那明朝政府还活不活。

但是,明朝宗室的人口为啥没有出现几何级的增长?我觉得一个是逻辑问题,一个男人要想生很多孩子,必须有越多的老婆配合才成,一个女人一生就算不停地生孩子,毕竟也是有限的,所以对于明朝宗室中那些低等爵位的人,本身就指望那些俸禄过生活,能娶到几个老婆?能生几个孩子?我觉得明朝宗室中“造人”大户应该主要集中于那些爵位较高的亲王郡王那里,而这些“造人”大户在明朝宗室中毕竟是少数,终明一朝,共实封六十五位亲王和九百多个郡王。另一个就是限制问题,明朝的皇帝们也不傻,面对宗室人口的剧增,对于宗室人员在娶老婆的数量上进行了限制,根据《明孝宗实录》的记载:“(弘治五年八月)癸卯,礼部复会议覆奏,谓郡王自正妃外妾媵不得过四人,各将军不得过三人,中尉不得过二人。 从之,著为令。”

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的百姓怎么办(明朝始终没有甩掉的一个)(5)

万历皇帝

明朝宗室制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平等:朱元璋设计的这套宗室制度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只要不犯啥错误,皇帝的儿子们都会封为亲王,而亲王和郡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们则继续会成为亲王郡王,剩下的子孙们则会一代一代地被降级,一直撸到奉国中尉为止。这只是明面上的不平等,隐形的不平等则更厉害。朱元璋一共二十六个儿子,从明成祖朱棣(朱元璋四子)开始,明朝的皇位就由朱棣这一支把控,经过几代以后,明朝的皇帝与多数宗室之间可能早就出了五服之外,五服是指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到自己这五代,比如在一个村子里,有两个同姓的村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宗,但是已经出了五服,往上查到第十代的时候是同一个祖宗,在实际生活中,那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呢?典型的村民关系而已,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有一个共同的祖宗而已,经过几代甚至十代以后,明朝的皇帝和多数宗室人员其实就是这个关系。那明朝的皇帝对这些宗室人员会有啥亲切的感情嘛?应该没有,别说感情了,估计看着都挺烦,因为这些整天啥事也不干就知道生孩子的宗室人员还拿着朝廷的俸禄。近支宗室和远支宗室是不一样的,每一代皇帝对于自己的儿孙这些直系后裔,肯定应该是疼爱有加,估计都得使劲给封地,他们愿意娶多少老婆就让他们娶,就算是侄子侄孙估计也是疼爱的,但是对于那些已经远的快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支宗室,估计就是一个态度那就是按“祖制”和“规章”来。

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的百姓怎么办(明朝始终没有甩掉的一个)(6)

崇祯皇帝

明朝宗室中不平等现象越到后来表现的越明显,咱们重点说说明朝宗室人口增长最为迅猛的万历朝。万历皇帝一生一共生了八个儿子,其中两个早夭,这八位皇子都是庶出,为啥都是庶出?因为万历皇帝的正牌皇后王喜姐只生了一个女儿荣昌公主,之后就没有再生育。万历十四年,万历皇帝第三子朱常洵出生,朱常洵出生后,万历皇帝就想把这个三子立为太子,然而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和很多朝臣却想让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当太子,由此万历皇帝与朝臣们开始了十几年的“国本之争”,最后,万历皇帝败下阵来,在万历二十九年,万历皇帝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三子朱常洵为福王、五子朱常浩为瑞王、六子朱常润为惠王、七子朱常瀛为桂王,直到万历四十二年,朱常洵才就藩河南洛阳。

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的百姓怎么办(明朝始终没有甩掉的一个)(7)

明代河南

大概是怀着深深的歉疚,万历皇帝对他这位皇三子简直好到离谱,万历皇帝估计大概是这样想的,既然这帮子人让他这位好三儿当不上皇帝,那就让他当个最富有的藩王。理论上来说,在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洵被封为福王的时候就应该到藩地去了,可是一直拖到了万历四十二年,朱常洵才就藩洛阳。单单是朱常洵在洛阳王府的花费就是“常制”的十倍,万历皇帝在各地通过税使、矿使搜刮的钱财和各种奇珍异宝也是多数都赐给了朱常洵。万历四十二年朱常洵离开北京城时,根据明史的记载:“临行出宫门,召还数四,期以三岁一入朝。”这简直是儿行千里爹担忧,三步一回头了。万历皇帝赐给朱常洵庄田四万顷,朝臣们对此反对,另外朱常洵也觉有点忒多了,也推辞了,最后减到了两万顷,那明朝一共有多少耕地呢?明史食货志:“万历六年,皇帝用大学时张居正议,天下田亩通行丈量,...总计田数七百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就是这两万顷,河南都凑不够,为啥?因为这两万顷是正儿八经的“腴土”,就是上好的那种耕地,最后又从邻近的山东和湖北拿了一部分才算补齐。有了这么多地,这朱常洵还是不知足,又向他爹万历皇帝把江都至太平沿江的杂税,四川盐井银,榷茶银都要了过来,又要了淮盐一千三百引,在洛阳开设盐店,并且规定只能买福王府家的淮盐。这个朱常洵知道享乐和贪财,怂恿家仆无恶不作,史料中说他:“日闭阁饮醇酒,所好唯妇女倡乐”。到万历的孙子崇祯朝时期,这时河南大旱,甚至都有人吃人的现象了,这朱常洵依然在他的王府里饮酒作乐,这位万历皇帝心目中最合适的太子人选朱常洵就是这样的一个货。看看万历皇帝的这波操作,万历皇帝一边消减着宗室人员的俸禄,一边都想把明朝的国库都搬给这位皇三子朱常洵。

明朝的一些王爷们在地方上欺男霸女,欺压地方官府,为非作歹等等这些事估计都没少做,他们占有大量的田产,比如在成都附近半数以上的土地都是在王府名下,明朝藩王的庄田总数估计在二十五万顷以上,同时在整个宗室俸禄总额中这些亲王和郡王的俸禄也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这个状态的写照,并且一些中等爵位和低等爵位的宗室人员仗着特权,有奸淫掳掠等违法恶行。只要是人,就有好的坏的,这和是不是宗室人员没有必然关系,但是明朝这个宗室制度我觉得却是很坏的。然而,朱门与朱门却是不一样的,到明朝晚期,随着宗室人口的剧增,那些人数最多的底层宗室人员有的甚至连俸禄都发不下来,按照祖制,他们不能从事商业,不能种地,不能参加科举,那咋办?为了活命,一些远支底层宗室人员甚至故意犯罪然后到牢饭混饭吃。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明朝宗室人口的不断增长,由宗室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很多明朝的有识之士也看出了这个问题,主张开放宗禁,让中低爵位者自食其力,比如戚元佐在《议处宗藩事宜疏》中就说:“各藩封爵,不必尽授,有不封者,士农工商,各从其便,一切出城、越关之例,尽驰其禁,使人人得以力业,则各宗有谋身之策,而国家纾空乏之忧。”王世贞在《策宗室》中也说道:“请毋赐爵禄而宽其禁,使其贤者得与寒士角长而受仕,其不肖者,从事于南亩,以其力周其身而官弗与。”但是,明朝后世的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却始终没有勇气去突破所谓的祖制。

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的百姓怎么办(明朝始终没有甩掉的一个)(8)

清军入关初期形势

明朝的宗室制度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带有严重理想主义和封建等级色彩的制度,随着宗室人口的膨胀,给明朝政府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到后期,宗室俸禄占去了明朝财政三分之一以上。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宗室之间的不平等,一些亲王郡王们在各地占有大量的田产,享有各种特权,为非作歹,巧取豪夺进行土地兼并,使得民间对朱明王朝越来越反感,可谓一泡老鼠尿坏了一锅汤,另外一方面,很多底层宗室人员却面临俸禄发不下来的局面,又受到种种限制,不能自食其力,这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到了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时,崇祯皇帝面对各种危机,简直都快疯了,对宗室的管理,估计已经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了,那就是你们爱干嘛干嘛去。假如崇祯皇帝能够挺过去,明朝不灭亡话,崇祯皇帝估计就要突破所谓的祖制了,明朝的宗室制度估计也会进行改革了,明朝的皇帝不会去养数量无限增多的宗室人员的,远支低爵位的人可能就要排除在明朝宗室之外了。

对于大明王朝而言,明朝的宗室制度就像一个毒瘤,在明朝初期,其“毒性”就相当强,边疆藩王拥有相当大的兵权,可以主持地方政务,对明朝中央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明成祖朱棣以后,藩王的兵权逐渐被剥夺,然而,宗室人口却越来越多,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毒瘤越长越大,相比于其明朝之前的其他朝代,明朝的宗室制度可谓相当奇葩,戚元佐在《议处宗藩事宜疏》中就说:“封建同姓,世世相传,此古之有之,坐食县官,爵职世授,则古之所无”。明朝的宗室制度到明末时绝对一个是问题,它对明朝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拖累。

而明朝末年另外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则是明朝后期严重的土地兼并,豪门大族与宗室藩王占有大量的土地,而数量最多的农民却占有越来越少的土地,却要承担沉重的税赋,对于明末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天灾只是一个诱因,与天灾比起来,人祸才是更可怕的。明朝的很多宗室人员的最后结局是很惨烈的,在明末农民起义和满清入关后,他们遭到了大肆地屠戮,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对大明皇族可谓相当严酷,史书中涉及王府在兵锋下的遭遇,所用的词都是“尽”、“皆”等词汇,张献忠攻占常德,“荣王宗室殆尽”,明朝宗室成员,可谓哀鸿遍野。而在满清入关以后的初期,清朝对明朝宗室也是大肆屠杀,直到清朝政权稳固以后,才开始对原明朝皇族后裔采取了怀柔政策。这或许是朱元璋没有料想到的,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却往往很骨感。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明朝宗室人口,这些明朝藩王和宗室人员他们和大明王朝其他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样,也是形形色色的啥人都有,有人品端庄的王爷,也有混蛋王爷,问题的关键在于明朝这个宗室制度是落后的腐朽的。最后,通过这件事,我想说的就是对于父母而言,须知“儿孙自有儿孙福”,在成年之后,每个人都需要独立地对自己的一生负责,自食其力比啥都重要,对子女甚至子孙过分地“包办”和“溺爱”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

欢迎指正与关注

主要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今言》、《皇明疏抄》、《议处宗藩事宜疏》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