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的沟通方式(社会包容视角下的数字鸿沟问题)
《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10期封面专题“新数字鸿沟:思考与对策”卷首语
大约从互联网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与应用之时,人们就开始谈论所谓“数字鸿沟”了。对这一鸿沟,惯常的理解是,它是一种在获取、使用或影响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方面的经济与社会不平等现象。从一个国家内部来看,它可能是指个人、家庭、社会群体或地理区域之间的不平等,它们通常处于不同的社会经济水平或其他人口统计类别下。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数字鸿沟的一部分似乎有所缓解,另外的部分则趋向严重。例如,无法访问计算机(或设备)以及无法访问互联网的情形正在减少,甚至就连上网所需的广泛技能和知识也获得越来越多的普及;然而,在网上参与社会建设与政治进程的意愿以及对平等的经济机会的追求,如果我们将其视为针对弥合数字鸿沟而做的更高阶的努力,则在全球范围内仍然严重缺失。
不仅如此,“数字鸿沟”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人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例如,本期杂志约请了数位研究者从科学素养、数字代沟、数字素养以及新闻算法等角度来探讨数字鸿沟的新表现,就显示了这一话题的深广。
数字鸿沟的问题在于,如果你不能够跨越这条鸿沟,就无法成为数字社会合格的一员,因而也就无法享受数字社会带来的种种利益。例如,参与政治、社会、教育生活的机会会大大减少,在极端情况下,致使某些边缘化群体出现。也因此,任何致力于缩小或者填平这一鸿沟的努力,都是值得鼓励的。
为了了解哪些措施可能会有效消除数字鸿沟,有必要将问题予以分类,至少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我们可以称为“缺失的链接”,是那些身处偏远农村或贫困地区的人群,对他们来说,上网是有限且昂贵的。对于这些群体,国家需要为网络访问提供经济的和技术的解决方案。
第二类可以称为“荒地”,ICT的特性自身衍生出了这类问题。部分女性、老年人,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发现网络过于机械、孤立和复杂。为了吸引这些群体更多使用网络,软件需要重新设计,应用需要多样化,电脑游戏需要更具想象力。社会要引导那些避开ICT的群体逐步接近ICT。
第三类是“异社会”,学生来自社会边缘,比如留守儿童。这些学生需要指导才能利用ICT提供的资源和机会。他们的数字鸿沟不是简单的设备差异,不是投资于硬件、软件和网络就能解决的。相反,必须致力于解决其背后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无论是否喜欢,我们都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平等和分层的世界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的数字鸿沟的出现,我们必须超越对网络访问和技术基础设施问题的单方面关注。当今的数字鸿沟关乎的是使用质量,而不是访问。必须致力于解决社会-文化差异,专注于网络技能、网络素养与参与鸿沟。
然而,“数字鸿沟”术语的原始含义在人们的脑海中总是难以克服,即人们优先考虑的是计算机和连接的物理可获性,而不是内容、语言、教育、素养或社会资源问题等等。数字鸿沟旧框架的主要问题在于,它倾向于指向一个“数字解决方案”,即计算机和电信方面的技术方案,而没有使用重要的资源和复杂的干预措施来支持社会包容。
在数字解决方案中,信息技术应用无疑会有所赋能,但如果仅仅将其加于现状之上,无济于造成根本性的改变。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在边缘化群体中推动使用ICT的目标不是克服数字鸿沟,而是促进社会包容的进程。为此,必须专注于改变,而不是技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