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森精密技术总监(拄拐杖的研发总监)

微信搜索“橘刊”,关注公众号

智能制造业,真实人物故事

正文4300字,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在智能装备业,技术迭代更新,做怎样的产品,能够在足够大的市场获得长期销售,是各家公司头疼的一件事情。而杨凯,在历史上,一次次主导完成了被市场接受的产品。也许他的故事能启发到一些想做得更好的工程师、企业管理者们。

德森精密技术总监(拄拐杖的研发总监)(1)

德森精密 研发总监 杨凯

01 拄拐杖的研发总监

第一次见杨凯,是在德森精密的车间。他正在嘱咐同事装配出货的一些事情。除了他毫无架子的沟通方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当然是,年纪并不大的他是拄着拐杖的。跑了这么多家公司,一个拄拐杖的研发总监,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第二次,他还是在车间里。此时他正在调试,德森在印刷机外新增的重要产品线——高速点胶机。和我一起来的行业资深博士用手感受了一下设备的震动,说了一句,这是一台高端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博士如此评价一台设备。然后,我才有机会了解到这位拄拐杖的研发总监的故事。

德森精密技术总监(拄拐杖的研发总监)(2)

德森精密 高速点胶机

02 他是研发总监,更是产品经理

虽然是研发总监的职位,但从杨凯所创造的历史来看,他的角色还像是目前自动化设备行业里面,各公司很少设有的岗位——产品经理。了解市场客户的需求,然后根据公司的能力,以客户接受的方式去实现,不是在非标自动化领域,而是针对某个细分市场的通用机领域。这种角色,是历史的先驱者。某种意义上,他用他的才华,描绘了中国电子装备行业的一些历史。

那台被人称道的高端机,是一台使用棒状直线电机的高速点胶机。3g加速度,2m/s速度,加工精度稳定在20微米以内。这是杨凯在他个人设备研发历史上,第一次将直线电机成功运用在设备上。

同理于跑车的设计原理,他尽量地让运动部分更轻,燃料也要尽可能足。他对材料的使用尤其讲究。“尽可能使用拉出来不含碳的生铁,不容易变形,有韧劲。如果用高碳钢,一变形就断了了。”运动部分,他尤其喜欢用炭纤维。并且运用空心圆的折弯原理,更好地节约成本。杨凯携德森团队完成的这台点胶机,或许是国内应用数千牛大推力棒状直驱电机的第一台设备。配合团队智慧的龙门结构,将直线电机能力发挥到极致。这台每年投入数百万研发成本的设备,正在快步进军一线品牌。

其实早在几年前,杨凯就跟点胶机有过因缘。

2014年,杨凯就做了一款点胶机,用视觉解决了客户7-8家不同摄像头多模具的识别问题。在不同产品特征的情况下识别率接近100%,从而实现苹果手机生产环节上的精准点胶。当时这个问题困扰了客户三个多月,而杨凯很快地提供了解决方案。由此带来了一百多台,总金额数千万的设备订单。

德森精密技术总监(拄拐杖的研发总监)(3)

杨凯主导完成的点胶机

2015年,在另一个品牌的手机供应链条上,杨凯提供了热熔点胶机的方案设计和软件支持。这台设备通过图像处理,完善了手机窄边框的抓取功能,一年便卖了90台。

除了点胶机,杨凯也引领过补强机的变革。当时市面上的补强机,平台不带旋转功能,需要二次放料才能完成。而他则通过DD实现了多角度旋转的功能。这款补强机还可以一台机放三四种不同形状的模具。凭借这些优势,这款设备当年就在手机设备链上获得了大批量销售。这种设计,在行业里一直沿用着。

德森精密技术总监(拄拐杖的研发总监)(4)

杨凯主导完成的的,增加旋转功能的补强机。

除了国内的市场,杨凯还曾长期销往海外发达国家一款高速焊接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在变革送锡和烙铁的结构设计上有所创新,还在海外获得了奖项。

而最早让杨凯踏入自动化设备领域的机器,是BGA返修机。

1992年,17岁的杨凯从贵州第一次来到了深圳。当时他还是个无知贪玩的小孩。后来受热衷经商的同学的熏陶影响,一起做起了测试针的买卖生意。再后来,又发展到做ICT针测试治具的生意。在治具市场慢慢萎缩的时候,有一次,有客户提出了一个需求,需要一个小型治具放在锡膏上面,完成显卡上面BGA的贴合。杨凯这次,人生第一次自己设计了一款设备——贴BGA的气动设备。学电的他当时还是用继电器来实现全部逻辑推理。这台设备从一个头又演化到贴装四十个头,后来又做内存条,再后来不止贴BGA,还可以贴IC。

2002年,有客户提出来一个返修BGA的设备需求。他的伙伴设计了这台设备,用风筒加热的方式,杨凯测试试验,最终达到效果。这便是BGA返修台的前身,可以返修显卡中的BGA。而杨凯与它的姻缘,一走便是八年。

现在国内BGA返修机的龙头公司卓茂科技,便是源于这段历史。中间穿插了起源、分离、竞争、合作等故事,如今,已成为少数人的一段风雨记忆。今天卓茂科技的BGA返修机,销往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03 作为工程师,他的不同之处

在华南的电子智能装备行业里,提到杨凯,许多人会联想到对技术的热爱、兴趣、追求极致。杨凯对设备的贡献成为一段行业佳话,作为工程师,他有什么不同之处?

从最早,如今回看起来并无什么含金量的功能测试治具的生意开始,他就是那个客户跟产品的桥梁。他属于团队中的“业务员”,到客户现场洽谈,每次都是现场就给客户出方案,用图纸说服客户,回来就画草图,自己操作机床打孔。这些经历一直让他现在都保留着市场意识、客户意识。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所设计的设备比起当年来说,技术含量、精密程度更高了。但是背后的做事哲学,并没有多大变化。他说,现在行业里面,研发管理者确定好方案后,还有多少人会到样机装配的生产现场自己装,调试机器的时候,他们又有多少时间会在现场。

杨凯觉得,虽然毕业于技校,但是当时接受的教学,更加注重动手能力。他举例做一个灯饰品的作业,连上面的一个装饰用的弯曲的小针,当年他们都是手工把一个铁磨成了针。如今什么都有现成的,其实不利于空间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当年他在做测试治具的买卖时,同事中有一个军工八级钳工的前辈,而他则出于好学和兴趣,总是从旁边偷偷观察和学习。怎么摇铣床、车工,怎么加工可以达到这样的精度,而现在的许多工程师都并没有这样的实际操作经验。

在工作中设计设备方案时,他总是先想着自己从源头搭建,从电学上怎么实现,怎么驱动,完成这些动作,皮带、丝杆导轨、直驱……哪个更合适。而不是首先想到去仿制和抄袭。这种思维习惯,也来自于他见证了国内整个自动化设备的演变历史。从设备最开始的单一功能,比如测试,到半自动上下料,到全自动,到增加测试以外的功能等。而使用的部件,从手动到气动到电机,电控上面从继电器到PLC到单片机到运动卡。每一种部件或者设计方式的选择,都是有它的原因,成本、效率、精度、寿命等。

德森精密技术总监(拄拐杖的研发总监)(5)

杨凯主导完成的补强机

行业里许多工程师只掌握单一领域的技术,学电气的不懂机械,学机械的不懂电气,搞软件的画不出电路图。而杨凯则由于过去扎实地亲力亲为,形成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他现在在团队合作里,可以作为那个更加全面的枢纽,让设备的整体设计更加的合理、高效、经济。

也是出于对设备的热爱和追求,他形成了独特的对待供应商的风格。他认为供应商是最好的老师,是让能力提升、学习最快的捷径。他从不趾高气扬地对待来访的供应商,而是孜孜不倦地想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他不知道的东西。只有供应商给予支持和配合,设备才有可能做得更加卓越。

当然,杨凯也有恩赐的天赋和兴趣。从小他就对空间、结构具有接近过目不忘的能力,而且特别擅长画画。

在智能装备行业,如今竞争越来越激烈,早期成功的公司,有了客户群体。由于客户买国外设备贵,和国内的设备厂家配合实现国产化,使得他们能更早介入新的工艺,在配合之中能力得到提升。由此,这些公司在新的项目上站在了更好的起跑点上。杨凯认为,最终最重要的还是能力,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以及抓住机会后长久活下去的,还是靠技术能力。这是他从业二十多年来的信念。也是他对设备能力追求极致的重要驱动力。

04成就中,伴随着遗憾

在这些成绩中,伴随着杨凯的遗憾。

在一次次入股创业合作中,面对团队中权利的分配、战略选择的分歧、资金的困难、产品的市场判断风险等,他一次次地退出了合作。而回过头来看,他一个个灵感和专研诞生的产品,许多最终都被验证成为符合市场的需求,甚至成就了行业里某个领域的领跑公司。但历史颁奖的时刻,他并不在场。

同样遗憾的,还有他投入不足的家庭和亲密关系。这些遗憾,让他的内心长期充满复杂的冲突。他一直用过度饮酒的方式,去获得某种平静、存在感。

喝酒,给他带来了两次身体的大伤。

1998年,他摔断了胳膊。当时的老板对他不离不弃,直到他能重新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而2016年,他像往常一样举杯庆祝点胶机取得的阶段性成绩。这一次,他中风了。

当中风发生时,点胶机才刚刚跑出来想要的速度。当时,公司里也有过动摇的声音。“如果这次杨凯能站起来,对家庭和公司,都是福音。”董事长周林,每天都接送杨凯上下班。团队在这种困难之下,完成了高速点胶机。

德森精密技术总监(拄拐杖的研发总监)(6)

杨凯携德森团队完成的高速点胶机

当德森的董事长周林,提前看到这篇杨凯的故事时,他没有如我预期的那样,提出“不能过度突出个人,要突出平台、公司、品牌”之类的意见。

他如一个慈爱的长者,说道,杨凯愿意分享关于遗憾、教训、后悔的这部分,让他觉得惊讶也欣慰。他说杨凯就像一个小刺猬,用桀骜不驯包装自己,害怕受伤,拒绝外面世界的爱。

在那办公室里,我似乎有些明白,杨凯辗转多次创业后,为什么在众多的橄榄枝中选择了德森。也有些明白,为什么他还能站起来,做那个拄着拐杖的研发总监。

杨凯说,老天是在制止他,对他仁慈。让他动不了,这样他才不得不把生活、作息、饮食回到正轨,再用上这点天赋,静下心来做点东西。他自我调侃到,文章的题目叫,杨凯的忏悔录。

从身体的外在看,杨凯后来,拄着拐杖再次站起来了。

而从内心上,他终于扔掉了,那把依靠酒精来填满内心的拐杖。

杨凯在性格上有着许多矛盾的方面。

他是那个亲和、没有架子的总监,他总是说,那这件事情就拜托你了。他又是那个在分歧时刻,出言伤人、惹是生非的孩子。他是那个在技术和产品上展现天下无敌气势的领导者。他又一次次在历史时刻表现出不自信,用逃避、消极做出选择。他是那个勇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指引年轻的后辈、学生的善意者。他又是那个周林口中的,微信昵称叫独孤的,拒绝世界的刺猬。

这像是一个罕见奇才的传奇故事,又像是一个不善处理关系的技术人员常有的画像。它还像每一个,面对世界,若即若离的我们自己。

05新的启程

如今,杨凯又有了新的目标。

争议,如以往一样存在。我们还在等待时间给予答案,

而我想起了《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一句话。

“致疯狂的人。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认同他们,反对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微信搜索“橘刊”,关注公众号

智能制造业,真实人物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