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冯内古特(欢迎来到幽默屠场)

黑色幽默冯内古特(欢迎来到幽默屠场)(1)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人物。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在灾难、荒诞、绝望面前发出笑声。这种“黑色幽默”风格始终是冯内古特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质。其代表作《五号屠场》《时震》抓住了他处身时代的情绪,并激发了一代人的想象。

黑色幽默冯内古特(欢迎来到幽默屠场)(2)

库尔特·冯内古特自画像。据说他留下的最后一个玩笑是要把布朗和威廉森烟草公司告上法庭,因为该公司在烟盒上承诺“吸烟会导致死亡”,而冯内古特活到了84岁,所以该公司涉嫌欺诈消费者。

黑色幽默冯内古特(欢迎来到幽默屠场)(3)

《咒语》

作者:库尔特·冯内古特

版本:九志天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年6月

黑色幽默冯内古特(欢迎来到幽默屠场)(4)

《时震》

冯内古特被称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曾风靡一时,美国年轻人几乎人手一本。近年来,他的作品不断被译介到国内,从小说《五号屠场》《冠军早餐》再到杂文和随笔,让读者看到他在幽默背后所潜藏的痛苦和绝望。《咒语》(1990)和《时震》(1997)是他最后两部长篇,在书中,他重复着曾经的技巧,曾经的讽喻,它们不是冯内古特写作的句号,而是一串绝望、冷漠、仿佛求援电码一般的省略号……

1111111……

理想如骨牌般一根根垮掉

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一生就像幸运的零余人,他被更好的命运拒绝,又被更不幸的灾难遗忘。他的名字和他父亲的一样,都叫库尔特,为了区分两人,邻居们管小库尔特叫“K”,这个带有阴郁意味的字母让冯内古特的人生烙上了一层卡夫卡的影子,让他继承了对待现实的荒诞态度,虽然并没有什么能证明他直接受过卡夫卡的影响。

他俩都有一个经商的、暴君式的父亲,1940年,18岁的冯内古特要进入大学,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放弃心仪的文科,成为了一名化学系学生。当然他与卡夫卡的相反之处也太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冯内古特绝非逆来顺受之人。冯内古特在康奈尔大学的成绩一塌糊涂,一年后因肺炎直接离校。1947年,二战结束后,冯内古特终于又能回到大学选择一门喜欢的专业,结果毕业时他的三个论文设想全部遭到导师的否定。之后他也懒得要什么学位,直接离开大学。可能由于这件事情的影响,激发了冯内古特体内的某种自讽式幽默,在成为作家后,冯内古特给自己的每部作品都打上评级,从A 到D不等。

家族起源于德国富商的他本应有一个上流社会的人生,但命运让他经历了一段尘归尘、土归土的衰落史。继承了酿酒厂家业的父亲移居美国后,偏偏遇上了禁酒令,于是酿酒厂破产。接下来又赶了经济大萧条,家庭陷入危机。1944年,冯内古特入伍,他在母亲节请假回家探望母亲,可在到家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服安眠药自杀了。在当年年底,他又在战争中成为德国人的俘虏。不过,命运也没把冯内古特推向绝境——他有个青梅竹马的妻子简·考克丝;他在德累斯顿成为俘虏并被送往屠宰场,却因此逃过一劫,成为大轰炸的幸存者。然而,这场轰炸却在冯内古特的体内制造了一场“时震”,当他从地下爬上来后,德累斯顿成为废墟,而冯内古特本人那松松垮垮的青年人生也就此进入了一座无法挣脱的囚房,从1952年至1997年,冯内古特用了45年的时间来重播发生在德累斯顿的一切。他采用元小说和幽默段子的写作手法,回味德累斯顿轰炸和战争背后的一切。

“凝固汽油弹来自哈佛。千真万确!

我们的总统先生是基督徒?希特勒也是。”

他在《没有国家的人》中如此写到。这两句话也成为冯内古特所有小说的缩影,他通过幽默的故事,将两件事情拉扯到一起,制造荒诞和讽刺的效果,并在短暂的发笑后将人对世界的质疑拉入沉默、虚空,然后一切重新开始。《时震》中的世界发生时间错位,人类不得不把过去的十年重新表演一次,而冯内古特本人也不断按下“德累斯顿大轰炸”这个按钮。

0000000……

历史是愚蠢的反复录播

《咒语》和《时震》是这场重播的最后两个镜头。1997年,完成《时震》后,冯内古特宣布封笔(他从来都是个真诚而非诚实的人,2005年出版的《没有国家的人》打破了这个宣言)。在这两本后期作品中,出现了其他作品的影子——重复自己写过的东西,这对很多小说家来说都是一项禁忌,不过冯内古特在刚开始写作时就已经给自己下了准确的定位,他就是一只在德累斯顿被判无期徒刑的“囚鸟”,想用非虚构的手法还原德累斯顿大轰炸的残酷却怎么也做不到,最后只能一次次将5000页的手稿焚毁,并发现与其做个战地记者,不如发挥自己插科打诨的天赋,去描写历史监狱里的众生相,去和战争中看不见的魅影打拳击。

冯内古特并非一个全面描写社会的作者,但他擅长在某些看似对立的秩序中建立联系,例如监狱和大学。两次噩梦般的大学经历和二战时的见闻让冯内古特看到了所谓高等教育人士有多么可笑,在他眼里,大学无非是在培养一批毫无同情心的脑子,然后再变成指使另一群白痴的疯人院院长。

按照这个想法,《咒语》构建了一个很有意味的场景:在美丽的塔金顿山谷里有两个建筑物,一个是塔金顿学院,学院对面则是一座名叫雅典娜的成人监狱,二者只有一湖之隔。主人公尤金·德布斯·哈特克本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一名参加越南战争的士兵,后来在塔金顿学院教书,并成为塔金顿教养所的阶下囚。在一个冬天,学院和监狱之间的湖水结冰,分隔之物变成了一条滑溜溜的大道,于是在哈特克的教唆下,监狱里的犯人全都跑了出来,经过湖面扑向监狱对岸的学院。秩序陷入混乱,世界手忙脚乱,监狱和学院变成了同一个阶层。冯内古特对此十分满意,在他眼里,这正是世界文明运作的方式。

“他们在哈佛大学教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一个遵守所有法律的人也可能是他那个时代最恶劣的罪犯”。这是他在《囚鸟》中的句子。《囚鸟》的靶子是为美国政府提供智囊的哈佛大学,而《咒语》的靶子则是越南战争。那么,又是什么让哈特克从学院教授变成了雅典娜的犯人,并教唆了一场越狱运动呢?如果单从行为上看,哈特克似乎像是肯·克西笔下的麦克墨菲,在浑浑噩噩的疯人院里激发了自由意识,不过在冯内古特的心里,他对于价值信条不存在任何认同,包括湖对面传来的《星条旗永不落》这样的左派国家意识,也包括所谓的右派自由与道德。更确切地说,冯内古特是一个幽默作家,而非有立场的讽刺作家,他拒绝立场。他站在天平的中央,却不掌控平衡,只是看着天秤对立的两侧此起彼伏,任何一侧都随时有崩塌的危险,而同时,任何一侧的砝码都可以被替换到对面。在他眼里,历史进程莫过如此。

哈特克被驱逐出塔金顿学院是因为他在上课时向学生讲述了越南战争的真相,另外,他在私生活上也不检点。学校领导发现后对哈特克进行了调查,他首先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使用的无非是掺杂了诡辩论的黑色幽默式逻辑。校委会没办法从辩护词中击败他,便从他的私生活入手,以拥有多个不正当关系的情妇为由,将哈特克解雇。这时,学院的运行逻辑也就变成了监狱,它从思想机构变成了审判机构。而在湖的对面,监狱的历史也呼应着这个隐喻。典狱长自己建造了一个营房,并以“雅典娜”给这个微缩城市命名,然而并没有“雅典娜居民”的房间变成了一座鬼城。这似乎是冯内古特在所有作品中表现的混乱、无序、滑稽的终极原因,在他的眼中,糟糕的万物皆起源于愚蠢。

所以虽然《咒语》中发生了一场集体越狱,但它并不是小说的高潮,也不具有任何升华的意味,不意味着解脱和超越,也不意味着失败的深渊,只是一场滑稽的迁徙运动。冯内古特在小说中安排了一个由电脑游戏担任的角色,“格里奥TM”。只要一个人把自己的细节,例如种族、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现状输进去,“格里奥TM”就能预测这个人的未来遭遇。在越狱的时候,哈特克教会了越狱犯如何使用这台机器,越狱犯(主要是黑人,底层人)输入了自己的个人信息,结果这台永动机预测说所有人都会进监狱,愤怒的越狱犯砸烂了这台机器,于是正如所预测的那样,所有越狱犯都被送回了监狱。人的命运在开始就被注定,挣扎和选择不过是迟到的殊途同归,幽默意味着世界那璀璨表面背后一无所有的真相,冯内古特用这种方式把人带入屠场,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处境——同时,人却并不认为在屠场里蠕动的东西就是自己。

因此,假如冯内古特真的有什么立场的话,他唯一可能的立场就是“特拉玛法多星球”——一个反复出现在他作品中的虚构行星。从《五号屠场》到《咒语》和《时震》,他经常以精神漫游的方式超越时空,成为这个星球的客人和展览品,给他们讲述地球上发生的故事。特拉玛法多星人对地球的评价是,这就是一个疯人院。在《咒语》中,他使用数字呈现一切事物:我不久前刚刚拜访过哈佛大学,那儿的藏书已经有13000000册了;这家伙在短短十年里揽财10000000000美元……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数字的长度越来越惊人,冰冷的数字仿佛是后现代中的熵,愚蠢在重复,意义在死亡,历史在无限的0中前进,而幽默在干瘪的新生儿身上,作为最后的抵抗而存在。

撰文/新京报记者 宫照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