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墨子有什么好处(孟子对墨子善思想的传接继承)

说明:善”由老子首次提出,墨子创新论述,孟子充实传承,滕文公倾力实践。古今滕州的“善”举,折射出“善文化”的哲理光芒,说明滕州“善文化”的艰难形成和仁爱真谛。“善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善文化”源于滕州的发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是迈向新时代的重要里程碑。文章用朴实、精练的语言,从源头阐释了“善文化”的丰厚内涵和精神实质;突出体现了“善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动作用。本文选自笔者即将出版的《“善文化”源于滕州探赜》,先行刊发部分内容,和老乡、同仁,微信、博客、网络朋友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一)人性是“善”的

(二)“善”由内心自然流露(四心展露是标志)

(三)“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四)“善”是人的本质属性(四肢可以体现)

(五)“善”的本质有“四端”

孟子对墨子“善”思想的传接继承:(五)“善”的本质有“四端”

《公孙丑上》第六篇中说: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意思是:同情心,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是智的开始。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

“端”(《经上62》)“墨经”的基本概念,相当于平面几何中的“点”。这里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孟子讲到:“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第六篇)因此可得出,他认为“四心”或“四端”犹如人的身体是人本来就有的。那么,如何才能使“四端”“扩而充之”以至性善臻于完备。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饶尚宽.老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

[5]蒋振远.墨子箴言九十条.滕州.山东滕州市墨子中学校本教材.1995.

[6]蒋振远.墨子寓言故事选.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

[7]蒋振远.墨子教育思想解读.吉林.《东疆学刊》.2006年第一期.

[8]蒋振远.墨子教育新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

[9]蒋振远. 解词释义说墨学.滕州.待出版.2021.

[10]孙中原.《墨子·经上》和《经说上》的逻辑.毕节.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1期.

[11]孙中原.《墨子·经下》和《经说下》的逻辑.毕节.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2期.

[12]邵长婕.墨子研究论丛(十).济南.齐鲁书社.2013.

[13]邵长婕.墨子研究论丛(十一).济南.齐鲁书社.2016.

[14]孙中原.墨子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6.

[15]邵长婕.墨子研究论丛(十二).济南.齐鲁书社.2017.

[16]墨子研究中心编.科圣墨子.济南.齐鲁书社.2017.

[17]王学典.滕州读本.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

[18]滕州市人民政府.走进滕州.滕州.滕州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http://www.tengzhou.gov.cn/xtzgk/.

孟子对墨子有什么好处(孟子对墨子善思想的传接继承)(1)

(蒋振远在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座谈会上)

●作者简介:蒋振远,中共党员,中学特级教师,“适时施教”理论创立者,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墨子研究学者。曾任:中国西部教育顾问,中国教育学会“高效阅读”课题组特聘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适时施教”课题组组长(课题批准编号:13010488B ),山东滕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从教50年,精心致力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多次承担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有着丰富的理论建树和创新实践经验。主要论著:《适时施教的艺术》、《二十一世纪的育人要略》、《墨子教育思想解读》、《墨子寓言故事选》、《新课程背景下适时施教的艺术》、《适时施教的感悟》、《墨子教育新论》等。第一个提出墨子为世界首倡“义务教育”的观点,编著的《墨子箴言九十条》、《墨子寓言故事选》填补了墨学研究的空白。现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研究(适时施教)”(课题编号:中基课2016197)课题组组长,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适时施教(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论研究,墨子思想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