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复归于婴儿(复归于婴儿)

孔子走了几天几夜的路,终于见到了他心目中的大神——老聃,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人为什么会复归于婴儿?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人为什么会复归于婴儿(复归于婴儿)

人为什么会复归于婴儿

孔子走了几天几夜的路,终于见到了他心目中的大神——老聃。

但从老聃老师处学习回来后,孔子三天不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老师怎么了?孔子说:我自以为很有学问了,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我一定可以用钓钩来捕捉它,可是老子的思想却像龙一样,乘云驾雾,太虚幻境,无影无踪,我实在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呢?

现在我们试着来捕捉一下老子的龙思想。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云:常得不离,复归于婴儿。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不知道孔子为什么要这么唉声叹气,老子的龙思想不难懂呀,这两章的主题就十分简单明确:修德的最高境界,就如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追求本真,淡然无欲,纯净无瑕。

蜂和毒蛇咬不咬婴儿,凶鸟猛兽抓不抓婴儿,危险系数太高,不能试验,但既然老子这么说,一定有他的道理。后面的常识告诉我们,婴儿的筋骨柔弱,握力却很强,高楼上掉下来,甚至飞机掉下来,也有安然无恙的;正常的婴儿,精气充足,有的时候,小鸡鸡都能挺得笔直;饿了要哭,不饿也要哭,婴儿终日哭号,嗓子却不会哑,这是元气淳和之故。

这样一比,学习并掌握好老子倡导的道,还真是有点难度。

不止婴儿,我们还可以延伸到幼儿。

前几天我看过一个做数学题的小视频,里面是幼儿们的种种搞笑表现,说是搞笑,其实让人深思,至少,我们大多数成人想不出来。

1、妈妈问:一只青蛙有几只脚?

孩子答:两只。

妈妈责问:剩下的两只呢?

孩子坦然回答:剩下的两只是手。

2、图上共有三只动物。妈妈问:咱们来给这几只动物分分类,这一只是啥?

孩子:鸡;

妈妈:这一只呢?

孩子:鹅。

妈妈责问:怎么还是鹅呢?

孩子:是鹅宝宝。

3、唐僧师徒四人图,妈妈问:一共有几人?

孩子:两人。

妈妈责问:一二三四,明明是四人,怎么会是两人呢?

孩子指着孙猴子和猪八戒:这两只是动物。

4、图上有八个人出游,爸爸问:小朋友去郊游,总共有几个人不戴帽子?

孩子:七个。

爸爸责问:明明八个,怎么会七个呢?

孩子:第八个举旗的是导游。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各有自己的思维逻辑:青蛙和人一样,前面两只是手,后面两只才是脚,童话里就是这么讲的;个子小的就是鹅宝宝,妈妈常常带着宝宝出去散步呢;猴子和猪,怎么可以算人呢,神话也不算!导游不是我们小朋友,自然不能算。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其中的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得主很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记者不解:在幼儿园学到什么?他再答: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要说谎,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一些。

假如再让我们复归一次幼儿园(不,应该经常回归),我想,这个世界,要简单纯净许多。

如果一定要联系到我们的写作,我想推荐大家看一些大家晚年的作品,比如周有光,比如杨绛,他们的语言没有装饰,意义也简单明白,如婴儿般纯真。

1850年,75岁的英国诗人兰德写下了这么一首小诗: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先生十分喜爱这首小诗,1991年在散文集《杂忆与杂写》的自序中翻译引录过这首诗,以表达她晚年释然的心境。

人大多是要到晚年时,才会猛然想起,这个世界上,你什么也带不走,都是可以放下的。放下了,世界也变得美好无比了。人是不是一定要到了晚年或者过不去的绝境,才会有婴儿一样的状态呢?

复归于婴儿,老子的思想,真如浓云密雾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