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1)

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

任绍曾

摘要:本文拟从认知功能的视角出发,研究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研究的问题是:既然DP句已经取得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的地位,而且已融入[PredAdjSbj be PredAdj]构式的整体抽象式的网络,为什么不能成为构式? DP句在体现语境时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结构上的双重性和语义上的具体性,我们统称为语篇性。对55个DP句构成的随机语料的分析结果说明,DP核心句的成分具有若干明显的语篇特征,而这些特征集中证明了DP句的语篇性。这一分析结果又为以35个DP句构成的系统语料所验证。两种语料的分析结果表明DP句这些语篇特征具有普遍性和系统性,因而只能是语境决定的,可以看作是DP句的语境的印迹。DP句的语篇特征如此突出,从DP句推导出语境应该立竿见影。对两个样例的分析肯定了这一推论,从而进一步说明DP句的这些特征是其体现语境的印迹。由于DP句体现语境的双重性和具体性,重复使用某些DP句可以凸显非同寻常的社会语境。这也反映了DP句的语篇特征源于语境。最后论文指出,DP句的语篇性就是它的局限性,每一个特征对DP句体现语境都是一个局限,因此DP句只能体现一种语境,而不能体现其他。体现语境的局限就是在语篇中使用的局限。这为一本小说和一篇短篇小说中DP句的极低的出现率所证实。DP句的出现率与[PredAdjSbj be PredAdj]句的出现率相比差距悬殊。DP句保留了语境的许多特征,因而无法被去语境化而成为构式。Saussure说语言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2006: 120)。DP句是一种专用工具,因而不能成为构式那样的通用工具。

关键词:英语; 双重谓语; 语篇; 特征; 语境

1.引语

在He came back tired这个句子中的谓语came back tired我们称作双重谓语 ( Double Predicate,缩写为DP,其中第一成分为DP1,第二成分为DP2),原因是came back是实义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tired略去,句子照样可以成立; 而另一方面tired又是说明主语的表语,所以,这个谓语似乎起SV和SVC句的双重谓语作用。DP句中DP1为DP2说明主语特征提供范围(circumscription)。DP1的功能在于为主语所体现的个体定位(situating),而DP2则在这定位的情况下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个体的特征(characterizing)。有关论述见(任绍曾 1978,1979,1988)。在初步了解双重谓语的小句结构和功能之后,首先出现的问题是DP的句子结构从何而来? 从语篇的角度加以考察,双重谓语是在语言使用中通过反复出现构成型式而逐渐形成(任绍曾 2001)。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表示动作的物质小句又可以是关系小句,体现双重过程?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可以发现,某些实义动词由于经历了转喻和隐喻,语义发生了变化,因而进入了系动词be或become的范畴,所以既能表示动作又能起系动词的作用,从而体现双重过程(任绍曾 2010)。第三个问题是这些实义动词如何融入[PredAdjSbj be PredAdj]构式? 这可以首先以认知语法理论为依据,考察双重谓语表达式如何为范畴化结构或核准结构审定而成为复杂程度不等的范畴,又如何通过构件内在结构之间的对应而组合成为复杂而抽象的象征单位。然后从功能出发,考察双重谓语表达式如何通过在不同语类和语域中语言使用的检验而成为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进入整体抽象式的网络,其中的实义动词也随之融入[PredAdjSbj be PredAdj]构式(任绍曾 2011)。但是在[PredAdjSbj be PredAdj]的抽象式的网络中,DP结构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还不足以成为独立的构式。句式抽象化是指将具体的语句从语境中加以抽象,是语句去语境化(decontextualization)的过程和结果。实际是索绪尔所指由言语而语言的晶体化(crystallization)过程。语言事实说明DP虽经历了这个过程,但还保留明显的语境印迹。要了解还保留哪些语境印迹,就要考察DP句有哪些体现语境的特征,也就是语篇特征,也就是语篇性。本文拟在认知功能的理论视角下研究DP句的语篇性。我们将从DP小句成分语言体现的特征,DP核心句的语篇性,DP扩展句的语篇性进行论证,并说明DP句的语篇性就是它体现语境的局限性,而体现语境的局限性就是它在语篇中使用的局限性。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2)

2.理论根据

2.1 功能观

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创造意义的系统,语法是创造意义的资源。小句是将不同种类的意义投射到统一的语法结构上的处理单位(Halliday 2004)。经验是我们为自己用语言加以识解的现实(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 3)。小句体现了对经验加以模式化的原则,即现实是由许多过程组成的(1994: 106)。根据功能语法的分析,一个小句只能体现一个过程,如He returned体现一个物质过程,She was exhausted体现一个关系过程。但Martin and Matthiessen指出有些物质小句可以包含属性(Attribute)这一功能成分,如They left the bedroom happy.他们的具体分析如下: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3)

只不过物质小句的功能成分属性可以省略,而关系小句的属性则不能省略(1997: 118) 。

这个分析说明,英语双重谓语小句体现了现实中的两个过程,一个是物质过程,表示某种动作,动态的如walked,静态的如lay; 同时表示某种属性或状态,躯体的,如exhausted,心理的,如exhilarated。我们说They left the bed room happy 是物质小句,因为语义上体现物质过程的动词left仍具有动作的意义,而且在语法上也受物质小句规则的支配,比如转变为相应的否定句和疑问句都需要借助助动词do: Did they leave the bedroom happy? They did not leave the room happy。但DP1同时体现了关系过程,因为它后面可以跟关系过程的必要功能成分属性,也就是表语,或叫主语补助语。这结构上的双重性使得DP小句每一个成分都承担双重功能: 主语承担动作者和承载者的双重功能,DP1承担了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实际上是动作和连接的双重功能,DP2则承担了特征和补足的双重功能。Saussure(2006: xiii-xiv)说,语言单位是一种关系,语言现象也是关系,所有的语言现象都是关系之关系。这也可以用区别加以说明: 一切都是出于相互对立的区别的作用,对立赋予价值。这说明语义存在于关系之中,存在于相互对立的区别之中。

DP句的语义则体现在小句中的若干关系之中。DP小句含有语境中的个体、事件和特征三个范畴,这三者在小句里都得到体现,并相互联系,构成复杂的关系: 个体与事件联系构成动作者与动作的关系,承载者与连接的关系,媒介和过程的关系; 个体与特征联系构成承载者与特征的关系; 事件与特征联系构成限定时空的连接与补足的关系。这多种关系以及这多种关系的关系就使得DP小句更充分地体现现实经验。当一个具体的DP小句用于实际语篇时,它就更充分地体现语境,也就是说DP小句更为具体地体现语境。这就使得DP小句具有了与结构上双重性对应的语义上的具体性,集中体现为DP1限定时空节点,DP2表示临时特征。语言是以语言的内容层面的语义和语法共同识解经验,小句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必然有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DP小句也不例外。这两个方面,按照Halliday & Matthiessen(1999: 19)的理论,相当于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DP句语义的具体性要求语法以双重结构加以体现,而结构的双重性又必然导致语义的具体性,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体现语境的两个方面,两个基本语篇特征,我们统称之为语篇性,也就是DP句的总体特征。

2.2 双层体现

语篇一方面体现语境,而另一方面作为语义单位,其语义也要由词汇语法体现。DP句作为语篇的一部分参与体现语境,同时也要为词汇语法所体现。因此DP句的语篇性必然会在其语言体现中得到具体表现。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具有指向性。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中的词、短语和小句都是人们识解经验的复杂程度不一,抽象程度不一的意象(imagery),是象征性的,因而语篇不可能是全景照片(Langacker 1991),所以语篇体现语境存在充分程度不一的情况,比如DP小句比之[PredAdjSbj be PredAdj]句在体现语境方面就充分得多,具体得多。所以DP句与语境关系的密切程度超过一般小句。这也体现了DP句的语篇性。这一点应该在从DP句推测相应的语境中得到证实。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对DP句的语篇性进行探讨。

功能语法认为,语境决定语篇,语篇体现语境,所以任何从语篇中提取的小句必然体现语境的某个局部,或某个侧面,因而总会带有语篇的某种印迹。但是与一般小句不一样,DP句具有体现语境的双重性与具体性,当这双重性和具体性在语篇中具有普遍性和系统性时,DP句就会被局限于某种语境,其体现语境的特征就难以被去语境化,也难以取得充分的抽象性,因而难以成为独立的构式。

2.3 意识作用

这里有一个问题会重新出现: 为什么DP小句可以体现两个过程。任绍曾(2010)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对此进行了讨论,并得到了初步解答。这里尚需要结合意识的作用作进一步的说明。Lakoff & Johnson指出,我们日常的概念系统,即我们借以思考和行为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其性质是隐喻性的(1985: 4)。然而,这隐喻化过程在概念系统中是怎样实现的呢? 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都重视语义。认知语言学把意义与最广义的概念化过程等同起来(Langacker 1991: 278),而功能语言学主张通过意义识解经验(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并认为意义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 17)。那么,意识是怎样作用于人们模式化的世界的呢? 意识是对经验者周围世界模式的一小部分激活,并不是对整体的激活。这有限的被激活部分构成一个意识焦点(Chafe 1994: 29)。意识除了具有意识焦点之外,还具有围绕意识焦点的边缘意识。意识根据说话人的目的和兴趣,按照边缘意识提示的指向从一个焦点向另一个焦点行进。一个意识焦点在语音上体现为一个语调组,语法上体现为一个小句,语义上则是一个意念单位(idea unit) (Chafe 1994: 29)。意识像小鸟一样时而飞翔,时而栖息,所以人们说话时而进行,时而停顿。意识每行进一次,就激活现实经验中的一个过程。DP小句体现两个过程,并不意味着意识可以同时聚焦于两个过程,而是人们的概念系统将物质过程隐喻化为关系过程。Lakoff指出,隐喻的中心(locus)是思维,而不是语言,隐喻是我们对世界加以概念化的一个主要的、必不可少的常规方法,概念隐喻是概念系统中跨领域的投射(Lakoff 1993: 205)。

既然隐喻的中心是思维,而思维是须臾不能离开意识的,那么,意识在隐喻化的过程中又是怎样起作用的呢? Chafe指出: 语言提示,我们脑子里储藏并激活特定的指称对象、事件、状态和主题的意念(idea) (Chafe 1994: 35),而这些意念是可值激活的领域(domain of activation cost) (Chafe 1994: 80)。DP句的动词都属于事件。在隐喻化的过程中意识连续激活两个相关领域,比如表示“存在”的be和表示“以坐姿存在”的sit,然后由于它们有相同点“existence”,将be的领域投射到sit的领域之上,并以be的概念理解sit,从而产生A Manner of Existence is Existence的隐喻。由于隐喻是延伸范畴意义的有效手段(Radden 2007: 15-17),又由于两者虽有不同点但有共同点,sit就进了be的范畴,成为这个范畴的边缘成员,因而具有了系动词的功能。同样,意识可以连续激活表示“状态变化”的become和表示“位置变化”的come这两个领域,然后由于它们有相同点“change”,将become的领域投射到come的领域上,并以become的概念理解come,从而产生Change of Location Is Change of State,简化为Motion Is Change的概念隐喻。同样,由于隐喻是延伸范畴意义的有效手段,又由于两者虽有不同点但有共同点,come就进入become的范畴,成为这个范畴的边缘成员,因而具有了系动词的功能。所以意识实际上在隐喻化之后一次聚焦的还是一个过程,语言上则体现为一个动词。何以见得? Chafe(1994: 37)说意识在重要方面形成语言。Lakoff(1985: 4)说,语言是概念系统重要的证据来源。任绍曾(2010)为DP句体现通过隐喻化而形成的双重过程进行了论证也提供了证据。本文实际上是讨论双重谓语所体现的经过隐喻化而形成的双重过程在语言上有哪些语篇性。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4)

3.体现DP句成分的语言特征

3.1 语境三说

既然我们所说的DP句的语篇性是指DP句保留的语境印迹,那就有必要对语境作一简单的回顾。Halliday指出: 语境由语境特征组合而成,包括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指社会行为的性质: 互动为何而起。语旨指身份和角色关系: 谁参与了互动。语式指修辞渠道和功能: 语言起什么作用(Halliday 1994: 390)。我们再看看Firth怎么说。他说Malinowski的情景语境是可以被单独考虑的社会过程的一部分。情景语境就是现实世界一系列有序事件。Firth自己则认为,一个语言作品的情景语境会把下列范畴联系起来: 参与者的相关特征,人物、个性。1) 参与者的语言行为,2) 参与者的非语言行为……(Firth 1930: 182)。Halliday指出了语境的特征及其组合(configuration),Malinowski指出了语境是一社会过程,是动态的,Firth则注意语境中的范畴并将这些范畴联系起来,注意了因此而产生的关系。这些要点都是我们在讨论中需要加以考虑的。

3.2 随机语料

DP小句和其他小句一样,由主语和谓语构成,谓语部分由DP1和DP2构成,所以DP小句的基本成分就是主语 DP1 DP2构成。我们现在就考虑这三个小句成分是怎样被语言体现的。我们先使用任绍曾(2001)所引用的例句,这些例句是从133例中提取的,而这133个例句是从The Good Earth,Invincible Man,Master of the Game,Fools Die,A Confederacy of Dunces,Catch-22,The Rainbow,The Witches of Eastwick,Akenfield,Godfather,The Great Gatesby 11本叙事小说和Working这本非虚构性口述叙事著作中收集的。当时研究的问题是DP句在语篇中是如何形成的,DP句语篇性的问题尚未出现,丝毫没有考虑DP句的语篇性,所以这些例句可以作为我们这一研究的语料。该文共有例句55个,其中第(12)、(13) 2例用于对比,不含DP结构,有3例使用两次(21)/(54)、(16)/(34)、(37)/(49),因此应该减去5例,但是(9)、(20)、( 21)、(24)和(39)5例每句含两个DP结构,故应增加5例,所以DP结构的总数仍为55。我们将对例句的主语和DP2的语言体现作出分析和统计,对于DP1我们已做过专门研究(任 1978,2010),这里我们主要考察DP1使用什么范畴,对时态(tense)、语气和语式(mood and modality)以及归一性(polarity)也将作分析和统计。由于时态应用比较多样,而其他范畴比较单一,所以列表中只列时态,其余将在后面分述。

3.3 主语分析

DP句的语篇性首先表现在其主语都为认知程度很高的指称表达式所体现。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5)

3.3.1 Gundel(1993)等提出了6个等级的认知状态,与英语的指称表达式对应: 聚焦(In focus)[it]>已激活(activated))[that,this]>熟悉(familiar)[that N]>独个识别(uniquely identifiable)[the N]>指称(referential)[this N]>类别识别(type identifiable)[a N]。Gundel的研究说明指称表达式具有认知程度,而指称表达式的认知程度有高低之分。Gundel的分析基于现场的口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的分析告诉我们,人称代词,定指名词都属于高认知的表达式。

3.3.2 一般认为认知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信息状态。Chafe(1994: 72)区分三种信息状态: 已知信息是已激活信息,可及信息是半激活信息,是处于边缘意识的信息,新信息是新激活的信息。认知程度不仅涉及说话人/作者,而且还涉及听话人/读者。说话人/作者已知的信息,听话人/读者是否已知? 顺畅的交际要求双方都已知(sharedness),说话人/作者用怎样的表达式让听话人/读者识别他意欲表达的指称对象? 这指称对象在语境中是否突出? Chafe随后进一步提出了与信息状态有关,但又独立于信息状态的可识别性(identifiability)这一重要语篇特征。Chafe(1994 : 94)指出,1) 可识别的指称个体是听话人直接或间接已经分享的,2) 语言上有足够的识别标志,3) 语境上是突出的(salient)。我们就以此对语料的统计进行分析。

我们先看人称代词,共44个,占总数79.8%。Chafe(1994: 97)指出,人称代词的典型功能是对已知信息进行语言化,但这些指称对象必然是听说双方已知的,在语境里足以被识别。这充分说明人称代词的认知程度很高。DP句中有近80%的主语由人称代词体现,这说明DP句主语所表示的个体在语境中是突出的。

必须指出,根据Chafe(1980: 11)所列可识别指称对象的三个标准,人称代词的认知程度尚不可一概而论,它们的认知程度并非完全等同。第一人称单数代词I指说话人。Chafe指出思考涉及三个成分,即信息、自我和意识,所以说话人不可能不意识到自己,其可识别性不言而喻。第二人称单数人称代词you指听话人,是说话人的交际对象,说话人自然非常清楚,而且在对话的情况下,他就是下一个话轮的说话人,彼此都在意识之中。第三人称单数he/she,按Jespersen(1924: 212)的定义,是既非说话人又非听话人,而是被说到的对象,说话双方都清楚指谁,有明显的共知性。这一类人称代词的所指可以称为专一可识别(uniquely identifiable)对象,认知程度最高。其次是三个人称的复数代词we,you,they。we通常指包括说话人在内的若干人,或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的若干人; 第二人称复数you通常指包括听话人在内的若干人; 第三人称复数they,指听说双方谈论的若干人。we对说话人而言,他知道指谁,对听话人而言,说话人是可识别的,至于包括他在内的其他人是否可以识别就不一定,有时可以识别,如当we 指语篇中出现过的John and I,有时就未必能识别,如当we指语境中的my colleagues and I; you也一样,对说话人而言,他知道听话人以及他所指的包括听话人在内的其他人,但是对听话人而言,他知道自己,至于包括他在内的其他人他应该知道,但未必知道,如you指you and your fellow-travelers。这两个代词对“其他人”的识别往往以单数的you和I所指称的个体为中心,由此及彼地推想得知指那些人。They如果指语篇中出现过的复数名词,如students,听说双方都可以识别,如果指语境中的若干人,说话人知道,听话人就未必能识别,但知道指若干人。这一类复数人称代词所指可以称为指称性可识别(referentially identifiable)对象。其共知程度要低于单数人称代词,在语境中也没有单数人称代词那样突出,因而认知程度逊于单数人称代词。至于用于泛指“人们”的we,you,they,说话人在使用时未必明确指称对象,听话人也只能泛泛地了解,这类代词所指可称为集合性可识别(collectively identifiable)对象。其共知程度较低,在语境中也不突出,因此认知程度则低于前两类。

3.3.3我们对语料的统计显示,体现主语的代词共44个,其中37个指专一可识别对象。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6)

总计为84%。这说明DP句中体现主语的人称代词绝大多数是高认知代词。

3.3.4 现在我们来看定指名词。Chafe(1994: 98)说,定冠词是一个标志,表明其限定的名词所指称的对象是可识别的,而且符合共享( sharedness)的三个标准。这说明定指名词是听说双方共享的,在语境中是突出的,当属于专一性可识别指称对象,因此认知程度与单数人称代词一样高。我们对语料的分析显示: 体现DP小句主语的定指名词共6个,占10.7%。

3.3.5 关于专有名词Chafe(1994: 98)这样说: 专有名词特别适用于表达可识别指称对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的独一无二的名号。当然,专有名词,如人名,也会有不止一个人所拥有。正如Jespersen指出的,很多人叫John,也有很多人叫Smith,甚至也有不少人叫John Smith。Rome也同样是一个专有名词,但除了意大利的罗马外,北美至少有5个城镇叫罗马(1924: 65)。Chafe 指出,人名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名号,只是在语境里某一个拥有这个名字的人突出。这就是说某个专有名词如Larry,是在一定的语境里听说双方都知道指谁(1994: 98,101)。所以专有名词的指称对象一定是听说双方都知道,而且在语境中是突出的,因此也属于专一性可识别对象,认知程度也最高。我们对语料的分析和统计显示,体现DP句主语的定指名词共5个,占9 %。

3.3.6 小句是体现多种元功能的复合体。作为体现语篇功能的信息结构,小句中的主语就是主位,而主位通常是已知信息,即已经激活的信息。DP小句的主位不仅是已激活信息,而且正如我们以上分析的数据所显示的,近90 %的DP小句的主语都是独一识别的高认知信息,是听说双方共知,语境中突出的信息。认知程度高意味着与语境的关系密切。就以认知程度最高的I和you来说,这两个人称代词代表了交际中的说话人和听话人,在现场的情况下,它们所指的个体实际上构成了语境的一部分,即语旨,体现人际关系。DP小句主语常为高认知程度的语言表达式所体现,这是DP句主语的一个特征。

3.3.7 仔细分析还发现DP句主语的另一个特征。在体现主语的55个词语中,我们发现有53个词语表示人,占96.3%,只有两个表示非人,一个是a small slight cloud,DP句以it指代; 另一个是the twilight,仅占3.6%。其中twilight还被拟人化,原句是: the twilight lingered murmurous and sweet with breath of the lake.murmurous意思是making a continuous,low,and indistinct sound,可用于物,如流水,但更多用于人。twilight并不流动也不会有潺潺之声,更不会sweet,句中的breath也明显说明对lake的拟人化。为什么会出现主语都表示人这样一个特征? 我们先看语境。Malinowski说语境是可被单独考虑的社会过程的一部分。请注意语境是社会过程。社会是人组成的,没有人哪有社会? Halliday提出的语境三要素中人至关重要: 语场问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发生通常离不开人; 语旨指人际关系,当然离不开人; 语式问语言起什么作用,Jespersen(1919-1949 PART IV; 1933 Preface)指出了一个明显的但又往往被忽视的事实,语言为说话人服务并通过说话人而存在,所以语言离不开人,因而回答如何使用语言的语式也离不开人。体现社会过程表示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结构则体现为过程,但按照Firth对语境中的范畴要加以联系的要求,过程一定要与参加者联系。DP句的动词,就我们的语料统计,有92.8%为不及物动词。而不及物动词所表示的过程要通过参加者才能实现,没有参加者,就没有过程。这参加者与过程的关系 Halliday(1994: 136)称做作格(ergative)关系,如the tourist hunted,这参加者叫做媒介(Medium),如the tourist。DP句如Abel left happy,John returned tired,其中主语和DP1的关系都构成作格结构。当然,英语的作格小句并非都要以表示人的词语做主语,但是DP句的主语,正如上面Martin等指出的,承担着动作者(Actor)和特征承载者(Carrier)的双重功能,同时又是体现过程必不可少的媒介(Medium),表示人的词语就适应了这一需要。DP句的主语之所以由高认知的指称表达式并表示人的词语体现不仅是体现语境的需要,也是语法结构的需要。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DP句的双重性和具体性。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7)

3.4 DP1分析

现在我们来看DP1。考察动词如何体现语境当然要看语义上由哪一类动词体现,这我们已经了解(任绍曾 1978)。这儿主要看体现DP1动词的语法范畴,这是因为正如Jespersen(1924: 64)指出的,语法范畴(grammatical categories)和外部世界的意念范畴(notional categories)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让我们首先考察适用于小句及物性、语气和主位三种结构的时态。

3.4.1 我们对语料的分析和统计结果如下: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8)

这个统计告诉我们DP1以过去时为主,如果加上表示过去时间的过去完成时和虚拟过去时,那所占比例就达78.1%,而表示现在时间的三个时态所占比例只有21.7%。这说明DP1主要体现过去的某种过程。在及物和不及物等对立中,DP1的表现如下:

3.4.2 在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结构中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9)

在55例中,有3个及物动词bear,raise和bring up,皆以被动语态出现: I was never young.I was born old.I was brought up tough and I was brought up lucky.I was just raised an old hillbilly.be born还在另外两句出现,所以及物动词和被动语态的数目皆为6。其余49例皆含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与一个参加者联系,其过程通过这参加者实现,没有这个参加者就没有这过程。Halliday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叫做作格关系,这参加者承担媒介(Medium)的功能。

3.4.3在表示人际关系的语气结构中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10)

在55例中,有2例为疑问句: Why are you walking naked? You want to die very rich,don’t you? 这说明DP句的疑问句有一般疑问句,也有特殊疑问句。(第二句可以改写为Do you want to die very rich?)而且还有附加疑问句。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疑问句,附加疑问句的形成要靠助动词do; 在动词词组中有助动词的情况下,助动词提前,置于主语之前,再加疑问词。可见形成DP句的疑问句还是按照行为动词的规则。有2例为否定句: The old gentleman didn’t die a rich man.I hadn’t been born black.这两句说明DP句形成否定式也是按照行为动词的规则。有1例为加强句: I do come home grouchy sometimes.这句说明DP句形成加强式也需要依靠助动词do。DP1是行为动词,利用do构成疑问、否定和加强句并不意外,但是我们要注意DP句中否定的不只是动词,而是整个双重谓语,也就是否定的范围(scope of negation)不只是动词而是包括DP2在内的整个谓语。The old gentleman didn’t die a rich man一句中老人并非没有病故,而是病故时并不富裕。同样,疑问的范围也不仅是动词,而是包括DP2在内的双重谓语。Why are you walking naked? 问的不是为何走路,而是为何赤身露体走路。正如我们的例句所显示的,和其他行为动词一样,当DP句动词词组已含助动词的情况下,如be,have,构成疑问句时,只需将这一助动词提前,置于主语之前,构成否定句时,则在助动词之后直接加not,就无需助动词do。

同样,强调句,如I do come home grouchy sometimes,do强调的不是回家,而是回到家满腹牢骚,是整个谓语。这就从语法上证明了DP1的双重性: 既表示了物质过程,又与DP2结合构成谓语,因而能引出说明主语特征的功能成分。值得一提的是DP1在语篇中被替代时也用do,例如2008年4月22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放卓别林无声电影,有这样一句文字说明: I can do it blindfolded.(影片显示Charlie正在轮滑),do it替代了roller-skate blindfolded。再如I once heard it said of man that the idea is to die young as late as possible.One reason dad knew how to die young is that he almost did it,twice.(From George W.Bush’s eulogy for his father 12/2018),也用did it替代了die young。这说明DP1仍常被当作实义动词处理。上面强调句含sometimes,也是语料中唯一一句有推测含义的小句。在其余例句中没有出现对可能性的推测,如表示概率的possibly,probably,certainly,也没有出现表示频率的usually,always。同样,也没有出现must,should,could,might等情态动词,也没有出现presumably,reportedly,apparently等副词。

3.4.4 DP句的否定结构否定整个谓语,包括DP2,其实是否定DP2。这儿存在一定歧义的可能,The old man didn’t die rich会不会引起老人没有过世的误解? 在我们的语料中有一句否定句是这样构成的: The two caporegimes left not quite satisfied,still a little uneasy (Godfather).虽然leave是行为动词,但没有借助do构成否定结构,而是在left之后直接加了not,否定范围清楚,而且还赋予DP1系动词的功能,因为,The two caporegimes were not quite satisfied就无需do构成否定,而是在系动词were之后直接加not。not直接置于left之后是不是为了避免误解,难以确定。但无论如何,这个例句可以说明构成DP否定句还有把DP1当作系动词另一种方式。从我们的语料看,用助动词do改变DP句式的方式还是占主导地位。不过,也许为了简便,也许为了避免选择的困难,使用借助词缀构成的否定词成了很广泛的手段,如: You leave the area penniless(Working).He came away unsatisfied(The Good Earth)。

对DP句动词范畴的分析显示,DP1主要由过去时的不及物动词以直陈语气体现,这是语境的需要,也是语法结构的需要。虽然DP1本身就体现了双重性和具体性,以上对动词范畴的分析,特别是过去时的广泛使用也进一步说明了DP句的双重性和具体性。

3.4.5在主位结构中DP1是述位的一部分,在信息结构中DP1既不是已知信息,也不是新信息,而是可及信息。请看此例: The car had stopped.“OK,”I said.“Thanks a lot for picking me up.”“OK,”Artie said,“you sure you got some dough?”“I told you I came back a winner.”(Fools Die)语境中的听话人Artie专程接机,当然知道“I”回来,对于读者car,picking up都可以作为语境线索推测出说话人从外面回来,所以came back没有什么信息价值,是从构成语境的边缘意识中激活的可及信息。这符合DP1引导出表示新信息DP2的信息地位。

3.5 DP2分析

现在我们来看DP2。由于DP2有时由几个词语体现,所以语料中体现DP2的词语共69个。分析和统计的结果如下: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11)

这个统计说明,DP2主要由形容词和不定指名词词组体现。形容词赋予承载者以心理、生理、情感或生活状况的特征,不定指名词赋予承载者以身份特征。任绍曾(2001)对体现DP2的形容词作了分析,指出: 1) 所有形容词都是固有(inherent)形容词,可以直接赋予表示个体的名词或代词以特征。2) black,tall表示永久性特征,占3.5%; 其余形容词都表示临时性特征,占96.5%。3) naked,dead用于本义无梯度性,不能用于比较,占3.5%; 其余皆有梯度性,可用于比较,占96.5%。

3.5.1这就表明了DP2的两个主要特征: 在及物性结构中体现承载者的临时性特征和宜于比较的特征。上面论证过,DP1与DP2结合,构成DP,作为过程引导出说明承载者特征的功能成分,同时这过程为承载者作为媒介所体现,并为说明承载者特征划定时间和空间。正因为有这时间和空间的限制,DP2说明主语只能是暂时性的。这是DP句的本质属性。形容词的临时性适应了这语境的需要。让我们看下面例句: Wang Lung went back to the middle room well content (The Good Earth).这里went back to the middle room为well content说明Wang Lung划定了时空范围。Wang Lung在进入the middle room那个时空节点上感到well content。这句上文所体现的语境是Wang Lung looked at his second new-born son.可见DP2只说明Wang Long看到新生的第二个儿子回到客堂那一刻心满意足。同样,在She looked at him frightened and piteous(The Good Earth)中looked at him为frightened and piteous说明She划定了时空范围,She只是在注视他那一刻惊恐而可怜,DP2也同样具有临时性。

3.5.2 Bolinger (1952)指出处于小句末尾的词语往往宜于引起比较。从功能语言学的观点看,结构是对系统选择的结果,结构的每一个位置上的词都是从一个系统中若干选项选择的结果。小句末尾的词之所以宜于比较是因为这是信息结构中新信息之所在。比如He was/came back happy.happy处于句末,happy是从可能出现在这个位置上的一组词构成的系统中选出来的,其他的词可能有glad,delighted,satisfied,excited,fascinated,astonished,也可能有puzzled,annoyed,depressed,disappointed,unhappy等词。因此就可能有程度的区别,正反的区别,因而就有隐含的对比存在。比如He woke up sick就可能与He woke up better,well,refreshed等词形成对比。这是DP2所处位置及其临时性引起的隐含比较。在实际语篇中我们发现DP2还常引出显性比较,例如我们的语料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They come to you angry,they come to you hurt,they come to you puzzled (Working).这句表示了同一个时空节点的不同心理特征的比较。He had walked through the door a penniless farm boy and walked out a multimillionaire (Working).这一句则表示不同时空节点的不同身份特征的比较。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DP2通常以形容词体现临时性特征,并具有隐含或明晰的比较意义。这是体现语境的需要,也是DP句具体性这一基本特征的体现。

3.5.3 在主位结构中DP2是述位的一部分,在信息结构中DP2则体现新信息,在相应的语调组中是语调核心,是DP句最突出的成分。Firbas (1992)指出句末成分是没有后续说明 (specification)或进一步说明(further specification)的成分,交际动态程度是由低而高发展,无后续成分是交际动态程度最高的成分,是交际发展的终点,也就是交际目的的体现。DP2之所以重要原因在此。从小句结构上看DP2似乎可以省略,但从DP句的功能看,DP2是绝对不能省略的。

3.6 小结

以上对DP句三个核心成分的分析表明: 通常主语要求表示人的最高认知指称表达式体现,DP1则要求以不及物动词的过去时和直陈语气体现,DP2要求以表示临时性和比较性的形容词体现。所以本文开头的句子He came back tired可以视为典型的DP句。但是,DP句的主语可以一般表示已知信息的词语体现,偶尔也可以表示物的词语体现; DP1可以及物动词的其他时态和语气体现,但是及物动词的被动式往往隐含相应的不及物动词,如be brought up,be raised相当于grow up; be born相当于come to the world。其他时态的应用往往隐含时间上的对比,如I was just raised an old hillbilly and I’ll die one (Working)。DP2可以名词体现,而且也可以是表示永久性的形容词体现,如我们语料中的tall,black。为什么可以? 这我们将在研究DP句的语义蕴含时讨论。

总之,DP句虽不是一个构式,但是一个语言单位。与DP句有联系的语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体现语境的需要,作为语言单位DP句这三个位置上出现非典型词语也是正常的。Halliday (1976)指出,在语言中重要的不是可以表达什么,而是实际表达了什么,特别是什么被编码 (codified),意义是如何系统化,意义在对比与连接中如何组构而成?。我们就是本着这种精神,基于实际语料对DP句作了上面的分析。意义的组构取决于语境,也是为了体现语境。所以上述三个成分的具体特征源于DP句的双重性和具体性,是体现语境的特征,也就是仍然保留语境印迹的特征。

3.7 系统语料

以上特征的分析基于随机语料。英语DP句是否具有这些特征还需要系统语料的检验。下面我们就用Kane and Abel一书中出现的DP句作为语料,以检验上述对DP句的分析的结果。Kane and Abel是一部英国作家Archer Jeffrey于1979年英国出版,次年美国出版的长篇叙事小说,曾被纽约时报评为世界最佳100本小说之一,与Invincible Man,Gone with the Wind齐名。小说叙述两个出身迥然不同,经历各异,但皆事业有成的人物Kane和Abel,由于误会,两人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可是多年之后Kane的儿子爱上了Abel的女儿,并结婚成家。全书共有35个DP小句,现就DP小句的三个成分分析统计如下。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12)

3.8 主语分析

先看DP小句的主语: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13)

35个DP小句中有一句的主语由两个词体现,所以体现主语的词语共36个。前三项属于专一指称词语,认知程度最高,占总数的82.1 %。专有名词占38.8%,是因为叙事的需要,绝大多数是指小说的两个主人公Kane和Abel。泛指代词都出现在人物语篇里,也就是人物的对话里,如“If you come out of that place alive,you can consider yourself lucky.”36个表示主语的词语35个表示人,占97.2%,只有1个词表示非人,仅占2.7%:“But to date,one of the greatest crimes has gone unpublicized.”事实上has gone并不是动作者实施的动作,并没有动作意味,和诸如go public,go bankrupt一样,go unpublicized多少已成为固定搭配。而这种搭配常与非人的主语连用,如Carrots go limpid and spuds go spongy in a couple of days.关于come和go的讨论,请见(任绍曾2010)。鉴于go还没有被承认为系动词,我们也把它当作系动词的边缘成员,所以就把这句当作DP结构。

3.9 DP1分析

下面看DP1的时态: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14)

在35个DP结构中有4个非限定结构,即不定式或现在分词,其时态按所属限定动词的时态定,因为在所指时间上是一致的。分析统计表明过去时占62.8%,加上同样表示过去时间的过去进行时、情态过去时、情态完成和虚拟过去时,那就达到79.7%。其他时态也出现在人物语篇里,可见上面3.8中关于泛指代词you和主语为非人的两例: 前句用了现在时,后句用了现在完成时。

35个DP1中只有一个似乎是及物动词: the mothers don’t scream and certainly they don’t give birth fully dressed,因为在及物动词give之后接有名词birth,但是,这是一个词组动词 (phrasal verb),和take care一样应该视为一个语言单位,一个不及物动词。如果后接宾语,需要介词to,give birth to。但语料中确有一个及物动词reach,相当于不及物动词加介词arrive at。这样看来这个语料中的DP1有34个是不及物动词,占97%。整个语料中有2例为否定句,1例特殊疑问句,1例用于祈使语气,还有1例用于虚拟语气。语料中的DP2共由38个词语体现,现分析统计如下: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15)

3.10 DP2分析

DP2主要由形容词体现,所占百分比高达94.7%。所有的形容词都是固有形容词,都表示临时性,有梯度,可用于比较。有些原是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的词,权威词典如Merriam Webster Dictionary已作为形容词,如unaccompanied,unbreathing。

Kane and Abel是一本时间跨度很大的小说。作者的叙事从1906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963年,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Abel被从波兰押至西伯利亚服劳役,第二次世界大战Kane参军负伤。后来Abel成为美国饭店业的要人,Kane则成为银行界的翘楚。叙事大到美国总统就任,小到家庭琐事,在语篇世界里出现了各种情景,为语言使用提供了全面的语境,因而小说中提供的语料就比较全面。

3.11 统计对比

请看两种语料的数据对比: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16)

对系统语料分析的结果显示,除了表示主语的高认知表达式的百分比略低以外,其余指标皆超过随机语料,可以说全面而充分地肯定了随机语料分析的结果。系统语料分析的结果与随机语料分析的结果惊人的一致,这说明这些DP句的特征不是局部的,而是普遍的,不是零星的,而是系统的,因而就肯定了这些特征是DP句体现语境的特征。从两种语料的分析看,DP句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主语主要由表示人的词语体现,因为信息的出发点是人,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语篇和语境直接联系,所以指称词语的认知程度高; DP1由不及物动词体现,因为不及物动词才能作为系动词的边缘成员,也才能与DP2构成谓语,和主语形成作格关系,主要用于对既成事实的事件的叙述,适应为特征说明主语提供时空节点的需要,所以主要用过去时; DP2主要由形容词体现,赋予主语以临时性特征。系统语料在肯定上述分析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DP句。在随机语料中没有出现的非限定DP出现了4个,祈使语气这里也出现了: Let him go to grave nameless.同时还出现了特殊疑问句: How many would reach the camp alive? 表示情态的语句也在语料中出现: I must have fallen asleep.这说明DP句作为语言单位可用于各种句式,各种语气。此外,语料里出现了两例否定句,皆按行为动词的方式构成否定,可见按系动词方式构成否定句尚未通行。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否定形容词表示否定渐成趋势。语料里有11个形容词表示否定意义,由前缀un-或后缀-less构成,占总数的28.9%,如unable,unbreathing,unaccompanied; nameless,motionless。motionless出现6次之多。

上面我们从DP句的三个构成成分的语言体现证实了DP句的语篇性。既然DP句在体现语境上有双重性和具体性,因而具有明显的语篇性,那么DP句应该能提供足够的语境线索,有效地推测出相应的语境。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17)

4.从DP句推测语境

4.1 语篇与语境

Halliday说,语篇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正如语境可以创造语篇,语篇也可以创造语境(Halliday & Hasan 1989: 47)。他又说语篇和语境可以相互预测(34)并解释说,我不是说从语境预测语篇就可以事先猜出会说什么,写什么,显然不是,我要说的是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就怎样的意义会被交流进行从语境到语篇的推理,也可以进行从语篇到语境的推测(36)。如何用词汇语法体现语义要看说话人对现实怎么看,为什么进行交际。这取决于说话人的价值观、交际目的和语言水平。从语篇到语境的推测也一样。书面语篇没有外在语境,所以必须在阅读过程中创造内在的语境(Halliday & Hasan 1989: 47)。这种内在语境实际是通过阅读而获得的认知语境,是基于经验的概念化和图式化的知识。Halliday在分析Silver Text的时候区分了一般语场和具体语场(Halliday 1994: 390)。从语篇的推理也应该能推测出一般语境,指一般的语场、语旨和语式。推理的依据是语言表达式,语言学家们称作语境线索,粗略地说,也就是语言形式的任何特征,有助于表示语境预设(Gumperz 1982: 131)。推理要基于语言,依靠语境线索激活心理图式,通过推理,了解一般语境。从DP句推测语境也应该如此。DP句包含了指称对象、事件和特征三个范畴的意念,这三个范畴分别为主语、DP1和DP2所体现,因而句内每一个词语都可以用作语境线索,都可以提示语境,因而可以有效地推导出语境。

4.2 基于核心句

我们先看DP句的核心句。Maugham的短篇小说The Human Element中有一句DP句: They returned dead beat.returned体现一个动作,而图式内唯一的参加者是they,那they一定是这个动作的执行者,这样我们便知道这句话的语场是: “他们回家”。然而,returned之后还有dead beat,dead beat表示特征,而特征只能属于个体,在图式内只有一个个体的情况下,这个特征只能说明they,因而特征与主语需要联系起来,唯一能使这两者联系的只有returned。而能将特征与主语联系的过程是关系过程,因而returned必定同时具有关系过程的功能。这样的推理使我们知道这句的语场不仅是“他们回家,而且他们还疲劳不堪”。语旨是叙事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前者向后者叙述they的经历。语式是书面叙事语言。从DP句不仅可以推导出小句的语境,还可以推导出扩展语境。我们先看体现DP2的dead beat。这个词的意思是very tired,extremely tired,tired out,它能激活我们脑子中有关的心理图式,促使我们期待,告诉我们: 疲劳一定是消耗了体力或脑力的活动所致,然而Google给dead beat这样的解释: (of a clock escapement or other mechanism) without recoil,Thesaurus Com.则给了: (of an electricmeter and the like) coming to a stop with no or little oscillation,这释义相当于汉语的“停摆”。

从这些释义看,dead beat当指体力消耗所致。DP2帮助我们推理到此。三段论式的推理是,大前提: 消耗体力的活动引起疲劳,小前提: 如今出现疲劳,结论: 一定是消耗体力的活动所致。假如这句是They were deadbeat,似乎就无法进一步推理,但是DP句里还有DP1 returned,我们可以以returned为基础作进一步的推理,请注意: 这是DP小句具体性的表现。这里的推理是: 有归必有离,必有归途,也就是说有returned就有left,came back/ on the way back/ took a bus back等等,基于returned的推理结果告诉我们两点: 1) 疲劳发生在什么时空的节点上,2) 致使疲劳消耗体力的过程发生在returned之前。我们再看主语they。这是一个人称代词,既是returned的动作者,又是dead beat的承载者,而这个代词用于返指,这说明它的先行词就是体现消耗体力活动的动作者,否则就不会疲劳。这样我们就了解到心理语境中的语场: they进行先前发生的消耗体力的活动,致使they疲劳; 语旨: 叙事人向读者叙述; 语式: 书面叙事语言。这个推理过程让我们推导出这一般心理语境。Maugham这句话的上文是: They visited a ruined castle and climbed a mountain,and returned dead beat,这体现了这一DP句的具体的扩展语境,与我们推导出的一般语境相符。我们在推理过程中注意了事物的因果关系,也证实了Malinowski所说语境就是现实世界一系列有序事件,和Firth所说语境会把语境范畴联系起来,DP句如此有效地推导出语境和扩展语境,说明它显著的语篇性。

4.3 基于扩展句

从DP句的核心句可以推导出其相应的语境,从扩展的DP句,也就是DP1,特别是DP2带有介词短语修饰的DP句,可以有效地推导出范围更广的语境。Maugham在短篇小说The Summing Up里有这样一句: I returned to England very much pleased with myself and actively contemptuous of anyone who did not share my views (and Ruskin’s) of Botticelli and Bellini,这一句主语为I,DP1为returned,但带有to England修饰,DP2为两个形容词pleased和contemptuous,但各自有介词短语修饰,第二个介词短语还有定语从句修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语境线索。让我们先看句中的DP1。上面对returned的分析也适用于这一句,“回来”之前必有某种活动使得“我”洋洋自得,沾沾自喜,而且还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再看附加成分Botticelli和Bellini,这是两个人名,是两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意大利画家。由此我们可以推想“我”是从意大利回到英国,而且在意大利一定对这两位画家及其作品有了深入了解。再看Ruskin’s,这当然指Ruskin’s view,将“我”的见解与Ruskin的见解相提并论,至少可以说明见解一致,对这两位画家的评价一致。但是,我们知道Ruskin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收藏家、哲学家、杰出的社会思想家,生于1819年,早于生于1874年的Maugham,显然是“我”的前辈、偶像,而“我”是Ruskin的弟子、粉丝。这样我们从DP句的核心成分和两个附加成分可以推理得知“我”从意大利回来,在那里对这两位画家增加了了解,并推崇Ruskin对他们的评价。这是我们从DP句可以推导出的一般语境上文体现的具体语境是: the first real journey I made was to Italy.I went primed with much reading of Walter Peter,Ruskin and John Addington Symonds...After going to Genoa and Pisa... I settled down in Florence...and spent laborious days,Ruskin in hand,visiting the sights.I admired everything Ruskin told me to admire and turned away in disgust from what he condemned.Never can he have a more ardent disciple.这体现了具体语境。Ruskin 1900去世,当时还在,所以最后一句Maugham用现在时。虽然这个语段没有提到两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但是“我”手里拿着Ruskin的书辛辛苦苦到处参观已足够具体。细心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在这一段当中Maugham用两个DP句叙述他的出发和归来。DP句这样重复使用究竟对体现语境有怎样的效用,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4.4 实例分析

现在我们再看另一个DP句,也许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从DP句如何水到渠成地推导出语境。这个句子是: It is not unusual that students graduate saddled with debts of $ 40,000 and more (Personal letter 2016),graduate为何能用作DP1?是因为graduate被隐喻化了。读大学的过程被视为旅行的过程,毕业就是到达终点。Attending College is Making a Journey.Graduating is Arriving at the Destination.我们可以说He arrived exhausted,所以我们可以说students graduate saddled with debts.从students graduate我们可以知道发生了什么事,saddled的意思是burdened with an onerous responsibility,再看介词短语就知道students负有沉重债务。上面对几句DP1的分析显示,DP2所表明的状态是DP1之前的某种活动造成的。学生毕业之前仍在校求学,所以这债务是读大学造成的。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在美国读大学可以贷款。为什么贷款? 学费太贵,无力支付。这是我们基于DP句的扩展句,经过推理得到的一般语境。具体语境是这样体现的: But tertiary education is VERY expensive.The extremes are professional schools such as medical schools.这与我们推理所得的一般语境一致。本节对DP核心句分析说明,以DP1为语境线索可以推导出主语表示的个体进行了什么活动,以DP 2为语境线索可以推导出这个体所处的状态是DP1之前的某种过程造成的,提示了语境中的因果关系,这就构成了一般语境。对DP扩展句的分析不仅可以推导出一般语境,而且可以推导出造成DP2所表示的状态的原因和环境。DP句作为单一语句可以独立推导出语境,甚至扩展语境,这是其他语句难以做到的。这就显示了DP句的语篇性。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18)

5.DP句的重复与语境

5.1 重复的功能

重复(repetition)是语言聚合关系中非常重要的语义资源,它既是语篇的衔接手段,又是强调语义的组篇手段。词是如此,词组、句子也是如此。Martin在讨论语篇语义时指出,最连贯的语篇是不断重复同一事件的语篇(1992: 484)。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语境中的事件是需要词汇语法加以体现的,重复同一事件就是重复同一词汇、短语或语句。重复同一语言单位可以使语篇更加连贯就是重复同一语言单位可以使语篇有效地体现语境的三个要素的组合,语境作为社会过程以及语境中的多种关系,也就是更加充分地体现语境。可见重复可以使语义得到加强,使语篇更加聚焦于语境,凸出语境。

5.2境险恶遇

DP句具有语义上的具体性,重复引人注意,DP句经重复其具体性更为突出,某些DP句则可以彰显个人的负面生理、心理状态,从而有效地凸显非同寻常的社会语境。在Kane and Abel这本小说中,lay awake,lay motionless等出现10次之多,占全书出现的DP句总数的28.6%,其中lay awake,lay motionless分别两次重复使用。

5.2.1 让我们先看lay motionless: The two boys sat motionless(P41),Both boys lay motionless(P42),这里sat和lay都表示存在状态,随后又都跟motionless构成DP,所以看作重复。句子的主语是两孩子,一个是Abel,另一个实际是他的兄弟Leon。人们会诧异为什么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坐着一动不动,躺着也一动不动,这肯定是他们不由自主地如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他们惊恐万状,不知所措。这是我们推理可得到的心理语境,具体的语境是军人进入他们家里四处开枪,两个孩子被吓得动弹不得,而且其中一个被击中致死。第一句的上下文The tutor fled,leaving them alone,and there came another shot,this time in the corridor outside their room.The two boys sat motionless,terrified and unbreathing提供了具体语境。第二句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语境: Both boys lay motionless,Wladek(主人公Abel的原名) because he was still dazed by the blow and the sudden weight of Leon’s body on top of him,and Leon because he was dead.第一句用sat,说明两个孩子还活着,第二句用lay,说明Leon已被枪弹击中身亡,Abel被压在他的身下,倒在地上。DP句的重复凸显了孩子们的极度恐惧和Leon的死亡,也凸显了社会语境。

5.2.2 在该书81页和82页上,相继出现Affrons lay motionless和Affrons,still lying motionless。这一DP结构的重复不由得引起人们推测Affrons已经死了。事实上Affrons确已死于非命。上下文提供的语境显示Abel被押送途中,与他一同被押解的Affrons在睡梦中被同车厢一名罪犯用绳索勒死。DP结构的重复凸显了Affrons的悲剧,也凸显了亡国之后的波兰人被押送去服劳役的途中环境险恶。该书在78,79页上连续出现One night when Wladek lay awake staring at the stars,trying to get warm,he saw...他所见到的就是Affrons的被害过程。随后,经过一场生死决斗,Abel将凶手制服。心境可想而知。到达目的地以后,They slept yet another night on the ground.Wladek lay awake below the stars considering how he might escape....lay awake是个矛盾的搭配: lay是为了休息,为了睡眠,但躺下却无法入睡。这往往是心理因素造成,可能是焦虑、恐惧,也可能是苦思冥想。险恶的境遇,恶劣的条件迫使Abel考虑逃跑,他又怎能入睡?

5.2.3 该书391页上出现了对另一个主人公的叙述: Kane lay motionless,Kane lay awake。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Kane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军,一次战斗中负伤,在行军帐篷的病床上He knew they had moved him to another bed; slight hope replaced the thought of inevitable death.He lay motionless。伤痛使得他动弹不得,this time he could see a little more and — joy,oh joy! — he could move his head,if only with great pain.He lay awake as long as he possibly could; he wanted to live.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他不敢入睡。以上四种不同的凶险语境里都出现了lay motionless,lay awake的重复,这绝不是偶然的。这实际上证实了语境和语篇的辩证关系: 险恶的社会语境需要这两个DP句重复,而这两个DP句的重复有效地凸显不同的险恶语境。这也显示了DP句的具体性,从而说明它的语篇性。

5.3 窘迫心态

在Maugham的得意之作Cakes and Ale里我们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在该书56,57页上两次出现I blushed scarlet,在随后第70页上又出现一次,全书也就出现这三次。I是该书的叙事人,年轻作家,他所叙述的内容是他初入作家社交圈,记述少年时与作家Driffield夫妇相识的回忆。blush scarlet的意思是become red in the face,相当于“面红耳赤”,何以面红耳赤? 由于羞愧、腼腆、害臊、窘迫而不知所措。这一DP句的反复使用显然是为了说明使I手足无措的难堪境遇: Driffield gave me a funny,amused little look,which made me think that he saw through my excuse so that I blushed scarlet.Mrs.Driffield gave me that peculiar look of hers,mischievous and yet friendly,and I blushed scarlet.先后出现,说明别人的眼色使I脸红。在Mrs.Driffield讲述她曾做过女招待之后就出现了I did not know what to say; I did not know which way to look; I blushed scarlet.就不知所措,面红耳赤。这DP句的重复使用是描述个人感受的需要,也是这一特定的社会语境的需要,而这DP句的重复又有助于凸显了这一语境。这个实例还说明上面lay motionless,lay awake重复使用并非是作者Jeffrey Archer个人的语言风格如此,而是体现特定的社会语境所需要。

5.4 首尾呼应

在第4节有关Maugham意大利之行的一段中,有两个DP句出现,went primed with much reading....returned very much pleased with myself...contemptuous of anyone...。很明显这DP句的重复使用突出了行程的开始与结束: 第一个DP句说有备而去,大量阅读了几位文学家、文艺批评家的著作,第二个DP句说丰收而归,得意非凡。DP句的重复不仅增强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也凸显了Maugham意大利之行是文化旅行的这一语境。这也让我们看到由于其语篇性,DP句的重复可以有效地凸显特定的社会语境。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19)

6.语篇性即局限性

第3节通过对两种语料的分析揭示了DP句的三个成分体现语境的具体特征。第4,5节共分析了15个DP结构,除 1 个讨论美国教育现状的实例以外,其余14个皆完全验证这些具体的语篇特征。Halliday(1994: 106)指出,语言帮助人们在脑子里建立一个心理图像,使他们明白周围的活动和内心的活动。现实是由过程构成的,周围的活动指外部世界的过程,内心活动是指内心世界的过程。语篇体现语境总是体现这两个方面的过程。第4,5节讨论的DP句有体现外部世界的,如They returned dead beat.Students graduate saddled with debts... Kane lay awake。也有体现内心世界的,如I blushed scarlet.I returned very much pleased with myself...。而这些实例都验证了DP句的上述所有特征,体现了DP句的语篇性。我们说DP句具有语篇性,是就DP句自身难以被去语境化而言的; 从体现语境的角度看,这些DP句的语篇性也是它体现语境的局限性。每一个特征都是一个局限,在某一方面局限了DP句对语境的体现。例如DP句的主语要由表示人的词语体现,没有什么比这一特征所引起的局限更显而易见。

6.1 具体局限

DP句的主语承担着动作者和承载者的双重功能,所以语义上就要求表示有能动性的人的词语加以体现。这就完全限制了DP句对物作为参加者的过程的体现。DP1体现双重过程,为DP2说明主语确定了时空节点。而DP句所融入的[PredAdjSbj be PredAdj]构式就没有这时空间的限制,因而在体现语境时就有了充分的自由。DP2只能在限定的时空节点上说明主语,因此不仅体现它的词语在语义上有局限性而且在结构上也有局限性。我们仅以Maugham小说Cakes and Ale前5页中出现的[PredAdjSbj be PredAdj]构式句与DP句作一对比就可以看出DP句五方面的局限性。首先,虽然DP句要求表示人的词语体现主语,但DP句却不能连续使用描述人的身份、外貌和性格,且看Maugham如何使用[PredAdjSbj be PredAdj]构式句对Alroy的描述: He was then a fine,upstanding,young man,six feet high in his stockinged feet and of an athletic build...He was not handsome,but in a manly way agreeable to look at,with wide blue frank eyes...( P7) DP句就无法作这样的描写。除了DP1限定时空节点外,DP2也不能后随后置修饰语,也不能被否定之后,又被部分肯定。其次,主语要以表示人的词语体现,这不仅排除了具体事物,而且也排除了抽象概念,如Genius was an infinite capacity for taking pains(P5)。这使人想起一些精辟的谚语,如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Procrastination is the thief of time。第三,DP句不能以不定式或动名词做主语,如The doings of the aristocracy are no longer a proper subject for serious fiction(P7)。更为简洁的实例是Seeing is believing。主语和表语都是动名词。第四,由于DP2是赋予主语以临时性特征,所以很少见到由介词短语体现,如Roy was even of a thrifty habit(P6)。They are of the same flesh as you and I (P7)。第五,由于DP2是交际动态程度最高的成分,后面一般没有后续说明(specification)或进一步说明(further specification),因此随后就不再接不定式或从句,可是表语的后面却可以,如He was able to get his son appointed private secretary to a politician(P6)。I was but too conscious that I was not in the public eye(P5)。区区5页,两种结构的对比就可以让我们看到DP句局限性的端倪。DP句的局限性显然不止于此,例如DP句在修辞结构中的位置限制,在基本主题中的位置限制,在语篇中的位置限制等等,我们将在研究 DP 句的语篇功能时再作进一步讨论。

6.2 低出现率

体现语境的局限就是在语篇中使用的局限。由于DP句有诸多局限,它在语篇中的使用就受到限制,因此它的出现率就很低。以Kane and Abel一书为例,此书每页的平均字数是800,全书540页,总字数是432600。英语通常按每个小句由5个词组成,全书的小句数是86400,其中仅有35个DP句,这意味着在2468个句子中才出现1个DP句,其出现率之低显而易见。我们还可以将DP句与[PredAdjSbj be PredAdj]构式句的出现率作一对比。在Robert P.Warren and Albert Erskine合编的Short Story Masterpieces中,第一篇由Conrad Alken所著的Impulse中严格的[PredAdjSbj be PredAdj]构式句(即排除it作为形式主语而随后跟不定式、动名词或小句的句子,也排除it泛指时间、地点、气候的句子),一共有54句,如Smith’s room was comfortably warm.Civilization was only skin-deep,而DP句仅仅2句: Michael lay awake all night in his cell.The woman herself stood before him as opaque as a wall。[PredAdjSbj be PredAdj]构式句的出现率是DP句的32倍! 这也显示了DP句使用上的严重局限性。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20)

7.结语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 先期的研究表明,DP句已经成了英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且融入了[PredAdjSbj be PredAdj]构式的整体抽象式网络,为什么还不能成为独立的构式? 我们最初的印象是DP句还不够抽象,还保留若干语境印迹。那么DP句究竟为什么不够抽象? 语境印迹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

我们从认知功能理论的视角出发,考察DP句的基本特征。语言事实说明DP句具有结构上双重性和语义上的具体性。这是DP句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体现语境的两个方面,两个基本特征,我们统称之为语篇性。

我们从实际出发,让语料说话,对含55个DP句的随机语料和含35个DP句的系统语料的分析结果显示: DP句的语篇性在其成分的语言体现中得到具体表现,而且为从DP句推导语境的有效性所证实。DP句的语篇性及其具体语篇特征是语境决定的,因而可以看作语境的印迹。

DP句自身的语篇性实际是它体现语境的局限性。将DP句与[PredAdjSbj be PredAdj]构式句加以比较,即可看出DP句在体现语境中的局限,也就是语篇使用中的局限。DP句的这种局限性为其在Kane and Abel一书中的出现率以及在Impulse这一短篇小说中两种句式出现率的悬殊差距所证实。

DP句的语篇性使得它难以取得很高的抽象性,因而无法被充分去语境化而成构式。Saussure(2006: 120)说语言首先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本文对语言事实的分析和讨论说明: DP句是适应人们在特定时空节点上对个体作出特征说明的需要而出现的,是体现这一语境的专用工具,因而不能作为通用工具,不能成为独立的构式。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21)

参考文献

[1]Alken,C.Impulse[C]/ / Warren,R.P.& A.Erskine.Short Story Masterpieces.Dell,1968.15-28.

[2]Archer,J.Kane and Abel[M].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1979.

[3]Bolinger,D.L.Linear Modification [J].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52,67: 1117-44.

[4]Chafe,W.The deployment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production of a narrative [C]/ / Chafe,W.The Pear Stories.Norwood: Ablex,1980.9-48.

[5]Chafe,W.Discourse,Consciousness and Time: The Flow and Displacement of Conscious Experience in Speaking and Writing[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6]Firth,J.R.Speech[M].London: Ernest Ben Limited,1930.

[7]Firbas,J.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in Written and Spoken Communication[M].Cambridge: CUP,1992.

[8]Gumperz,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CUP,1982.

[9]Gundel,J.K.,Hedberg,N.&R.Zacharski.Cognitive status and the form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 in discourse[J].Language,1993,69: 274-307.

[10]Halliday,M.A.K.&R.Hasan.Language,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 OUP,1985/1989.

[11] Halliday,M.A.K.Ideas about language [C]/ / Webster,J.J.Collected Works of M.A.K.Halliday: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3).London & New York: Continnum,1977/2003.92-115.

[1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M].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13]Halliday,M.A.K.& C.M.Matthiss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1999.

[14] Halliday,M.A.K.&C.M.Matthi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M].London: Edward Arnold,2004.

[15]Jespersen,O.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M].London: George Allen& Unwin Ltd,1924.

[16]Jespersen,O.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M].Copenhagen: EjnarMunkgaard,1949.

[17]Jespersen,O.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M].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33a.

[18]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9] 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0]Martin,J.R.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M].Philadelphia/Amsterdam: Benjamins,1992.

[21] Martin,J.R.,Matthiessen,C.& C.Painter.Working with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Arnold,1997.

[22]Maugham,S.Cakes and ale,the human elements,the summing up[C]/ / Weidman,J.Somerset Maugham Pocket Book.New York: Pocket Books,1944.

[23]Radden,G.&R.Dirven.Cognitive English Grammar[M].Amsterdam: Benjamins,2007.

[24]任绍曾.英语双重谓语[J].现代英语研究,1979,(2) 11-19.

[25]任绍曾.英语双重谓语中的动词[J].外国语,1978,(1) 11-18.

[26]任绍曾.三说英语双重谓语[J].外国语,1988,(1): 21-27.

[27]任绍曾.从语篇的角度考察英语句法结构[J].外国语,2001,(6): 1-12.

[28]任绍曾.为何物质小句又可以是关系小句? ——对双重谓语小句动词的认知功能研究[J].外国语,2010,(2): 2-11.

[29]任绍曾.英语实义动词如何融入关系小句——对双重谓语句的认知功能探讨[J].外国语,2011,(4): 21-31.

On the Discourse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Clause with Double Predicate

Ren Shaozeng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discourse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double predicate from a cognitive-functional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question is while the DP clause has acquired the conventional linguistic unit status, thus becoming part of the full schematic network of[PredAdjSbj be PredAdj]construction, why it cannot be a construction on its own? A study of 55 instances of the DP clause as random sampling is conducted,which reveals a number of specific discourse features of the elements of the nuclear DP clause that point to the two basic discourse features of the clause, namely, double in structure and specific in meaning in realizing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is used. The results are further confirmed by a study of 35 instances of the DP clause as systematic sampling, which brings to light the fact that these features are so comprehensive and so systematic that they can only be determined by the context and therefore may be regarded as traces of the context. As the discourse features stand out so prominent in the DP clause, it follows that the context should be readily inferable from the DP clause as part of the text. Two samples are examined and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hypothesis, thus giving additional evidence to the discourse features as traces of the contexts. Further evidence is also provided by examining the repetition of some DP clauses that appear in a short span of discourse, which, due to their specificity in realizing the context, serve to highlight some severe social context.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iscourse features of the DP clause are themselves limitations to the clause in its realization of context, each imposing a limitation on the DP clause,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DP clause is limited to one type of context to the exclusion of all others. The limitations on its realization of context means the limitations on its use in discourse. This is evidenced statistically by its rare occurrences in a novel and in a short story, which compare poorly with the occurrences of clauses of [PredAdjSbj be PredAdj]structure. As the discourse features indicate, the DP clause retains so much of the context that it cannot be decontextualized enough to be a construction on its own. Saussure states that language above all is a means, an instrument (2006: 120). The DP clause is a tool for special purposes in the linguistic kit, so it cannot be one for all purposes. That is why it cannot be a construction on its own.

Key words: English; double predicate; discourse; features; context

(本文首次发表在《外国语》2021年第5期)

英语的复合句和并列句(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2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