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试题50道(红楼梦试题精选)

1. 《红楼梦》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请举出一例加以赏析,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红楼梦试题50道?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红楼梦试题50道(红楼梦试题精选)

红楼梦试题50道

1. 《红楼梦》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请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解析:此处以小见大,要注意“小”指的是具体的生活细节,所谓“大”或者是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是人物的命运,或者是社会的本质。

答案示例:

(1) 晴雯撕扇一回中,体现了晴雯具有的鲜明人物特色。她作为一个丫头,敢在主子面前摆脸色,又由宝玉亲自来哄,让她撕了两个扇子之后才消气,体现了晴雯的心气高傲和小性子。而正因如此,她才不受老妈子待见,被告黑状,后被逐出大观园,又因心气高傲最终病死,应了判词中“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悲惨命运。

(2)《红楼梦》描写黛玉居所,茜纱窗外潇湘竹隐有斑驳泪迹,清风冷院更添凄清之感,描绘出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清冷小院,以小见大,契合林黛玉孤高自赏、清冷孤寂的性格特点,为其以后于闻听宝玉娶宝钗为妻,如潇湘竹般泪尽而亡作出铺垫,暗示例黛玉孤苦而亡、凄清惨淡的结局。

2. 《红楼梦》第29回中,贾母认为贾宝玉、林黛玉“不是冤家不聚头”。你如何看待贾宝玉、林黛玉二人关系?请结合《红楼梦》中从两个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解析:此处“冤家”的含义是似恨而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的人。答题思路:①解释贾母的话。② 同意或不同意其看法,不同意者应提出自己的看法。③ 举出与看法相关的两个具体情节。④ 分析两个情节中体现出的“关系”,证明看法。

答案示例:

我认为宝玉与黛玉二人是一对冤家,相爱却也会因此发生矛盾误会,两人是知己。宝黛二人一次因金玉之说起了争执,宝玉恼黛玉不相信自己,黛玉一气之下将穗子都剪了,二人之间产生误会与矛盾,宝玉砸了玉,黛玉大哭一场,后经调解才和解;在宝钗生日宴后,因湘云嬉说黛玉与一个戏子模样相近,宝玉使眼色让湘云别说,被黛玉看到,两人产生矛盾误会。二人是因为相爱相互在意彼此的想法和行为,反倒会发生一系列误会,成为欢喜冤家,两人是知己是爱人。

3. 《红楼梦》续书的第111回,鸳鸯在贾母死后选择了自杀殉主。续书这样安排有何依据?请根据前80回中的相关情节具体说明。

答案示例:

鸳鸯殉主的主要依据是第46回中鸳鸯抗婚事件。贾赦想娶鸳鸯为妾,遭到鸳鸯坚决反抗,后来在贾母的干涉下贾赦未能得逞。贾母死后,鸳鸯失去了庇护,难逃贾赦的魔掌,于是选择自杀。

4.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描写了众多女子的美,请你选取其中一位女子,说说她具有哪种美。要求:结合原著,至少举出一处情节加以分析。

解析:①“美”的概述,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比如才华之美,真诚之美等等,但是抓住人物特色谈特质之美,不能停留在相貌美丽、身材窈窕等表面现象。②情节:选一个情节,人物事件清晰准确,有细节展开辅助分析;③性格特点分析:用词精准、扣紧美。

答案参考:

①薛宝钗。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宝钗在“占花名”的游戏中抽到的是牡丹签,上题“艳冠群芳”,可见其美貌与才华被列为群芳之冠,居十二钗之首。至于签上所题之诗,则云:“任是无情也动人。”一个小小的细节,已是对宝钗形象的一个方面的展露,致使当时的宝玉竟拿着此签反复念诵起来。看来宝玉对宝钗究为何人也在反复的捉摸之中。宝钗所服用的冷香丸最能指代宝钗形象的精神涵意。宝钗固然很香,以至于凡与之打交道者,无不有如沐春风之感。但她的香,毕竟只是来自药丸,即,“人为的”,不免其“伪”。至于其香的特征,又是“甜丝丝凉森森”,这就是说,其香之核心是冷的。在儒家思想熏陶下长大的宝钗,所领会的儒学,是在荀子学说路子上的儒学,即,以道德为事功手段的儒学,而非强调本心仁体的儒学,其结果就是,她在成全道德准则和风范的同时,内心冷漠,视人间的真情至性为虚无,视他人之悲惨遭遇如天下本有的自然之事。此种态度,实是中国文化在其现实展开过程中久久积累出来的根本病症。曹雪芹用一个最接近于儒家女性理想的薛宝钗形象来说此病症,其深刻的批判力,真是前无古人。

②林黛玉。黛玉之风流袅娜,盖无出于其右者。这是说其动人心魄之美,惜乎,今日能欣赏如此之美者,实已寥寥。至于其才情慧心,又超乎宝钗。何以今日之青年读者多以其为不如宝钗哉?吾不得而知。或因其常爱使小性子,动辄逼使宝玉低声下气地陪罪,乃令男性读者多叹曰“吃不消也”。其实黛玉绝非小心眼之人,许多利害得失都不在她心上。她更是一个爽直之人,出口伤人是常有的事。她从不刻意地去笼络人心,在她与宝玉之爱的未来这件大事情上,她惟信天命,不假人力。她所求的,只是这份爱本身的真实性。当未得证实之时,她陷于种种猜疑、计较之中,令周围的人觉其尖刻难处。待终得证实(第三十二回)之后,她之自然、坦荡、温和乃至视宝钗为“闺蜜”者,竟使其前后判若两人。由此可见,作者在黛玉这一形象上寄托了他对爱情本身的纯真品质和悲剧性质的多么深切的感慨!在中国小说历史上,曾有谁把爱情写到如此符合其本来真相的地步?其惟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乎!

③秦可卿。因为她是十二钗中唯一被虚写的人物。被虚写的可卿,是兼具妩媚风流与平静谦和之态的,堪当“绝代佳人”之号。然“绝代佳人”只在美好的想象中,所以,可卿终究只是一个象征性人物。她乳名“兼美”。兼谁之美?宝钗、黛玉之美也。(第五回)红学史上曾有“钗黛合一”说,即由此发端。

生具情爱之高格的可卿,出身薄宦之家而得入贾府,此为高攀无疑,但只嫁得一个俊秀其外、猥琐其中的贾蓉,其情爱又何从安顿?这正为其公公贾珍准备好了机会。一旦落此陷阱,她的宝钗式的匡扶社稷之志也就不再可能实现,终于只能托遗言与凤姐,提醒其为将来的家族衰败预留后路。她的宝钗一面,还充分体现在她亡故之后宁国府中许多人对她的真心悲悼上:“那长一辈的想她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她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她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她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钗、黛两种原则,在中国文化中不能统一,其结果便一定是分裂为两种悲剧———社会悲剧与人性悲剧———,前者属于宝钗的,后者属于黛玉的。此双重悲剧集于可卿一身,故可卿必死。可卿死于第十三回,于此拉开了全书悲剧的序幕。

④王熙凤。太虚幻境中的凤姐判词云:“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拆字也。再合,即一“凤”字。身为女中豪杰者,自不会白白辜负了此生的才干。要在生逢其时也。凤姐的不幸,正在于生当末世,正值整个社会、文化衰败之时。社会之病症既深,精明能干之人每每更易陷于天下之通病,此却正缘于其精明能干也,所谓与其由你巧取暗夺,不如我来杀伐决断。凤姐的命运之路实肇端于此。昔有红学评点派人士这样说凤姐:“英雄之不贞,亦时势然也。”此评颇公正。曹雪芹此书的伟大处之一,在于其写人物,并无正面、反面人物之区分。每写一人物,必具一人物之苦处,以是迹显中国之命运。凤姐的英雄本事,在治可卿之丧时为贾珍协理宁国府这件事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她对宁府中五大弊端的思考和整治措施的实行,足可视为中国人自己的“企业管理”思想的雏形。此非戏言也,读者诸君自可揣摩之。至于凤姐之得贾母之欢心,也正是其为人可爱的一面,绝非贾母受用奉承之昏聩也(须知贾母原是有智慧的人),实乃因其确实聪明,谐谑,爽利,有如一“口头文学家”。凡从她口中说出的他人之行状,无不得传神之妙。有凤姐在场,无论议何事,总充满活泼生动的气息,断无沉闷乏味之氛围。然而其心计之毒,却也每每令读者阅来胆寒,尤二姐之被逼死,即是一典型事例。她从不相信以德治家,也从不相信阴司地狱报应之说,而这正是一切奸雄成其为奸雄的首要条件。然凤姐也并非无一点智慧,她在探春理家时说的一番话,说明她仍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她跟平儿这么说:“若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也该抽头退步了。”只可惜,她还是悟得不透,终未能彻底回头。这一切都被贾母看在眼里。贾母临终时有一番话是对凤姐说的:“我的儿,你是太聪明了,将来修修福罢。我也没有修什么,不过心实吃亏,那些吃斋念佛的事我也不大干。”此话言语简易,却切中了根本,是悟过的人才说得出来的。“心实吃亏”四字是修佛之真功夫,凤姐终于未能入此境界。太过聪明之人,总是一生不肯让步的。于此,笔者不免要为天下愚笨心实者贺!

⑤探春。探春是贾氏家族中唯一真正的改革家,她心忧盛衰之变,深悉凤政之弊。当其受命理家之时,彻底拒绝一切私心隐情、人脉关节,直以法家路线为原则,在大观园倡导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令人肃然起敬。但她对改革的风险和难度却远不如宝钗看得那么清楚。其改革终于未能给贾氏家族带来新气象,而只是不同利益的暂时重组罢了。其最终失败的原因,发人深省,却已非探春所能悟到。贾家内部的两党之争,后来终于爆发为自己抄家(第七十四回)的丑事,这让探春极为痛心,当抄到秋爽斋时,她不禁悲愤而言:“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作者以探春这位有才干、忧天下的女子的遭遇及其最后的结局,写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积弊之深,已成废墟,终无出路的真相。正如太虚幻境中的探春判词之所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⑥湘云。湘云的豪爽可人,在十二钗中独树一帜,给人印象极为深刻。孰料在规矩烦琐而陈腐落套的贵族家庭里,也能出得有魏晋名士风度的女性,由此可断作者写此人物必有深意存焉。湘云原出于史家这一大家族,但于幼年时即父母双亡,只能寄居于叔婶之家。婶婶之刻薄使其不能自由,幸得贾母宠爱,才多有机会从游于宝玉钗黛之间,故而富贵于其早成镜花水月而已(如她在咏海棠诗中的自况:“也宜墙角也宜盆”),遂致放达无拘,超脱雅俗,直露性情,每每一扫烦闷之空气,快众人之胸臆,是为难得。吾常思,湘云之豪迈与个性,是不是曹雪芹对未来中国新人格的探索?然观其言行,却仍以宝钗为伍,终不能领会黛玉之真诚和悲苦,甚而也发经济酸论,致厌宝玉听闻。何以如此?结论应是清楚的:若无新思想作根基,纵使个性张扬,也仍在虚无之中,正如魏晋文人的结局。故而湘云的人格特征,仍然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出路。这恐怕是作者塑造此女性形象的用意所在。然湘云之风格,毕竟有千仞振衣、万里濯足之慨,于渣滓浊沫般的社会中,足以彰显芸芸屑小之辈之不堪也。

5. 《红楼梦》中有很多地方写到了色彩。这些色彩或由景而生,渲染环境气氛;或借衣饰居所,烘托人物形象;或见于诗词曲文,寄托思想情感……请从原著中举出两例,加以分析。

解析:因为色彩很多,并且作用不同,所以选准一个进行作答即可。这道题其实是对小说艺术审美的考查。

答案示例:

(1)《红楼梦》中多处写到色彩。如宝钗服用的冷香丸,由白花的花蕊制成。白色清冷素净,缺少暖意,暗示了宝钗冷静克制、寡淡少情的特点。再如宝玉住在怡红院,又号“怡红公子”, 其中的“红”字源于院中“女儿棠”的颜色,“怡红”二字有对少女的欣赏与怜爱之意,反 映了宝玉的独特志趣,也与全书“千红一哭”的主旨相呼应。

(2)《红楼梦》中多处写到色彩。如王熙凤初登场时的打扮,可谓“彩绣辉煌”:大红、赤金、豆绿、石青……色彩艳丽,华美夺目,既侧面表现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又暗示了 她张扬泼辣的性格。又如“雪天联句”一回中,宝琴站在山坡上,身后的丫鬟抱着一瓶红梅。远远望去,白茫茫天地中托出一点娇红,将踏雪寻梅定格为一幅美丽的画卷。

(3)①结局处刻画了宝玉拜别贾政时一片冰雪大地的“白”。宝玉向父亲叩头,随一僧一道消失于白茫茫的雪地,只留贾政仍觉虚幻,此处出现的白色渲染出阒静而极为空荒的环境氛围,突出了小说“一切兴衰归彼大荒,只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主题。②书中着意写了湘云的大红猩猩毡,湘云常在冬季穿此红衣,并着像男子衣物的服饰,烘托出湘云“爱武装”的特点,凸显她的率真直爽,可谓“真名士自风流”,“红”烘托了人物形象。

(4)《红楼梦》中在王熙凤出场时,对她衣着的描述着重突出了红色这一颜色。凤姐在贾府中被称为“风辣子”,她行事果决狠辣,为人直爽泼辣,这些特点恰好与红色这一颜色给人的印象相符,因此凤姐出场时的衣着之“红”衬托出了她的形象,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林黛玉的居所潇湘馆中,竹林的绿色格外突出,绿色与竹相配,显得坚挺有生气,衬托出了林黛玉高雅的志趣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枷锁的坚毅形泉。

(5)宝钗在大观园内的住所室内十分洁净素白,有些单调乏味,但屋外种的花草五颜六色。屋内的灰白装饰对应宝钗表面的冷静与波澜不惊,十分世故;而鲜艳的花草则对应她内心少女的情感不能外显,烘托了宝钗矛盾的人物形象,使人物立体。凤姐出场时穿银鼠(褂),非常华丽的色彩突出她爱金钱的特点也说明贾府的富贵和地位,深化作品的主题,凸显社会背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