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荆轲刺秦王的启示)

干货满满的小文,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终身受益的道理,记得看完关注点赞评论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众所周知,不赘述。

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分析,比如荆轲武艺不精、队友掉链子、杀秦王的决心不够坚决,这都能找出史料依据,无可厚非。

但实际上,荆轲刺秦王未遂的原因,只有一个:目标设定过于理想化。

荆轲刺秦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荆轲刺秦王的启示)(1)

荆轲刺秦王的真实历史,我们是可以还原的。

我们先看荆轲用的武器是什么:一把淬了剧毒的匕首,见血封喉。哪里可以证明?《史记》原话:“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这样一把匕首,以荆轲献图时的距离,如果用投掷的办法,小孩子都能扔到秦王脸上——为什么要扔脸上?身上衣服厚,可能刺不进去,见血封喉的匕首,划破脸肯定能要命。怎么证明荆轲和秦王距离很近(投掷能命中)?——荆轲能拉到秦王衣袖,自然距离很近。

《史记》原话:“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荆轲刺秦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荆轲刺秦王的启示)(2)

荆轲为什么不在图穷匕见时用投掷法杀死秦王呢?

因为策划这个事件时,目标太复杂,过于理想化了。

幕后策划者太子丹设定的目标是,先尝试挟持秦王——绑架他,逼他吐出之前侵略各国的土地,如果不成功或者绑架后他不答应,再撕票。有史料依据吗?有!

一段是策划刺秦王时,太子丹说的:

《史记》原文:“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另一段是刺杀秦王未遂,荆轲将死之时所说:“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如果说,策划时直接就奔着要秦王的命,这事八九能成。

可能有人问,要秦王的命有价值吗?有!

《史记》原文,太子丹的一段话可以说明。如果秦王一旦死去,“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虽然不一定如他计划这么理想,但是至少会赢得一些喘息之机。

荆轲刺秦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荆轲刺秦王的启示)(3)

荆轲最后的下场——刺杀不成而命丧当场,也预示了燕国的结局——刺杀的策划者太子丹被燕王“喜”诛杀,他希望以此讨好秦王,可这是徒劳的;五年后,秦灭燕。

荆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

关于荆轲,我们在结尾澄清一下他的籍贯。

荆轲是哪国人?有句话叫燕赵多豪侠,可能就是沾了荆轲的光,才被冠以这样的美誉。但是,荆轲祖籍齐国(今山东),后来全家迁徙到卫国(河南、河北、山东各一部分),后来游历到了燕国被太子丹重用。所以,山东出响马这话,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

【简评】

越是大事,越要目标唯一而务实,以便执行时果决而便利。

制定唯一而务实的目标,是知易行难的:

第一,制定目标时,任何人都容易理想化——既要、又要、还要。

第二,潜意识里认为主动权在自己手里,所以总想做导演——这其实是一种错觉。越是大事,主动权越不确定,它可能时而在自己这一边,时而在对方那一边,还有时候,“成事在天”。

燕国太子丹和嬴政,是曾经一起在赵国为质的质子,曾经是朋友。但是在国家存亡之际,儿时的情谊都放下了。嬴政在看到太子丹人头时,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不管是身处职场还是家庭事务中,你是一个贪心的任务制定者吗?欢迎大家一起留言讨论。

荆轲刺秦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荆轲刺秦王的启示)(4)

伴读中国史 第一卷 史记 史家绝唱 列传篇 164:荆轲刺秦王的启示:越是大事,越要目标唯一而务实 内容涉及原著卷目:《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