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水果涨价吗(听说水果涨价了)

新京报讯(记者 景啸尘)农历每月逢一、六,都是北京顺义杨镇最喧闹的时候,四面八方来的赶集人,让被誉为“京东第一大集”的杨镇大集人声鼎沸、热热闹闹。民间吃食、各种水果、香油杂粮、衣帽日杂,规模大、货品全,基本上就没有买不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大集上的东西确实便宜,尤其是农产品,从田间地头拉过来就卖,新鲜的同时价格公道。比如近期水果价格高企,在杨镇大集上就没啥感觉,至少也看齐新发地市场的批发价。

最近水果涨价吗(听说水果涨价了)(1)

杨镇大集特别显眼的大牌楼。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摄

谁是“京东第一集”?

杨镇大集在顺义杨镇东南部,顺平路旁边就能看到特别显眼的大牌楼,牌楼修得古色古香很气派,牌匾则显得很乡土与直接,就是“大市场”仨字儿。

京郊各种集市很多,但凡能发展成规模的,多数都有历史底蕴在那里支撑。这杨镇,原名杨各庄,在康熙年间就被列为八大名镇之一,与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是一个档次的。北京城过去还有句老话,“一京、二卫、三通州、第四京东大杨各庄”。繁华来自于地理位置好,这里距离通州、密云、平谷、燕郊等地都算近,明清就是交通要冲。杨镇与杨镇大集的热闹,在清代就有名气,康熙顺义县志记载:“每当集市,百货骈集,四民踵至。”

杨镇大集在一些媒体报道中被称为“京东第一大集”,有趣的是,此前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逛平谷靠山集,那里的人称自己的大集是“京东第一集”。确实,这俩大集都历史悠久,也都规模盛大,甭管谁是“第一”,其间都体现着当地人对家乡集市的热爱与自豪。

最近水果涨价吗(听说水果涨价了)(2)

热闹的集市一角。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摄

人间烟火气是所有大集的魅力,这点在杨镇体现得尤其明显。在大集南北向的主道上,左右都是各种新鲜的糕点、炸货、炒货、山货、熟食、生鲜……“现做现卖的鲜香油,想买鲜香油的过来了!” “驴肉火烧6块钱一个!”“蜂蜜花生便宜喽!”“刚出锅的酱驴肉!”“自家做的酱豆腐看看喽!”从海南来北京旅游的王楠,手里举着刚出炉的驴肉火烧告诉记者:“一直听北京的朋友说过杨镇大集,今天终于有机会来了,太热闹了,关键是好吃的太多了!”

各种冒着热气的食物喷鼻香,在杨镇,想管住嘴是件超级困难的事情。也有些酱料和小吃实在让记者爱不起来,比如老北京的臭豆腐,比如炸蝎子,据说再过俩月,满大街都是吃炸知了的,而这些,却是好多食客的心头好。

最近水果涨价吗(听说水果涨价了)(3)

“黄金瓜”4元一斤。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摄

这里的水果便宜又新鲜

春节过后,关于各种水果涨价的消息不绝于耳,车厘子等进口水果涨价有关税原因,可连苹果、柑橘、梨、葡萄、蜜瓜等水果也在涨,据说是因为种植面积减少和气候原因。有报道指出,新发地批发市场的水果价格总体比去年同期上涨78%,最近一周涨价幅度达10%。

水果要吃不起了?在杨镇大集,还真没看出来。这里的蔬菜水果,都是赶集来的村民自家种的,所有东西可随意品尝,买不买没关系,集市上的东西有按斤卖的,也有按堆卖的,不仅价格实惠,称的分量保证都足足的。

正在吆喝着卖蜜瓜的游瑞霞告诉记者:“你看我这瓜,长的是不好看,但是没有用农药,好吃极了!”刘大姐早上六点就开着三蹦子出门了,早上开集的时候卖5块钱一斤,快到中午的时候就10块钱三斤“甩卖”了,“卖完这点我就回家了”。说完,她给记者切了一块蜜瓜,那味道还真是超市里买不到的甜。

在杨镇,苹果是比往年贵了点,早上开集的时候是5块钱一斤,这价格也赶上新发地的批发价了,到收摊时也是10块钱三斤。草莓15块钱一小筐,红肖梨、大山楂、红杏、橘子都是几块钱。水果涨价,此前网上有评论说,“10块钱以下的水果几乎找不到了”。可在杨镇大集,10块钱以下的水果有的是,还都是最新鲜的,很容易就挑花了眼。

最近水果涨价吗(听说水果涨价了)(4)

贾师傅给客人理发。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摄

20年的黄豆酱 30年的理发摊

来赶集的绝大多数人,图的是大集上便宜又新鲜的蔬菜、水果、蛋肉和各种零嘴,可也有人是来买日用品的,甚至还有过来理发的。

集市东部就是以日用品为主。锅碗瓢盆、床单被罩、毯子拖把铺了满街,甚至还有大灶。大集对小朋友也很有诱惑力,好多摊位在卖造型可爱的气球、入口即化的棉花糖、五花八门的小玩具。家住海淀区的唐大爷说:“我过去经常来,岁数大了还是挺怀念的,现在孩子们上班都忙,街道有时候就组织我们一帮老头老太太来郊区玩,今天正好赶上大集,热热闹闹挺好,还能买点东西,比市里头便宜不少呢。”看着唐大爷手里提着不少玩具,原来都是给自己的小孙子买的。因为集市的面积大,卖衣服的、卖丝巾的,也有卖袜子的,都是撑起一个大棚子做生意,里边挂着各式各样的货品,相中哪件就拿哪件。

最近水果涨价吗(听说水果涨价了)(5)

高化臣卖的是纯黄豆酱。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摄

从大集中间拐弯,走到了一条小街上,这里也是商贩们摆摊的地方,东西没有市场里那么全,但也有特色。坐在小板凳上的高化臣,从不吆喝,但生意红火。他卖的是纯黄豆酱,5块钱一斤,10块钱一大碗,“您回家做炸酱面,放点水弄稀,倍儿好吃”,这是他对客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高化臣在杨镇大集卖黄豆酱有20来年了,从北京市里特意过来找他买酱的人特别多。“有丰台的、三元桥的、东直门、五棵松的,我数都数不清了”,高化臣说:“我这个酱要是到市里卖能翻好几倍,但是对大集有感情了,就不想挪地方了,也怕老客户们找不到我”。也就不到半小时的功夫,记者眼瞅着他面前的一桶黄豆酱就见底儿了。

快走出大集的时候,一阵“嗡嗡”的声音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是贾师傅在给客人剃头,只见贾师傅熟练地拿着推子,没几下,就把客人的头发剃好了,后面慢慢也排起了队。贾师傅旁边立了一块年代久远的木牌子,歪歪扭扭写着“理发6块”。他说:“我在大集上理发理了30多年了,没有大集的时候就去村子里给大家剃头,一天最多的时候能理100多个”。旁边剃好头发的客人告诉记者,“老贾理发是老手艺,错不了,也没有镜子,啥辅助工具都没有,可我们都相信他”。

真的,杨镇大集就好像永远也逛不完一样,这边摊位逛完,那边又突然冒出来几个,回去时路过918路车站,发现每个返城的赶集人提着东西,快乐与满足着。赶集、逛集,不仅是图买点便宜东西、吃点新鲜小吃,那满街的烟火气,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就是生活最有意思的一面。

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编辑 张牵 校对 柳宝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