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在银川吗(宁夏银川西夏王陵和西夏历史)
2018年春节前的西北游,途径银川,离开银川之前,去看了著名的西夏王陵,西夏,是和金代同时期位于中国西北的王朝。
01
2018年2月10日的中午11:30左右,我离开了银川的著名新地标——中阿之轴之后,就直接开车去往位于银川市西南郊的西夏王陵。
从中阿之轴到西夏王陵,大约25公里左右,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西南的贺兰山麓东侧。中午12点左右,到了西夏王陵,这里人并不多。
停好了车,买票进入,本想在这里看看有没有饭馆之类的,可惜没有,冷清萧条,但也有零零散散的游客。游客中心牌子上面的文字就是西夏文字。
进入王陵区还需要坐车,不过门票里都包括了,上车走人。
先到了第一个景点—西夏博物馆,基本上,从这里开始参观,其余的主要展馆、遗址等地都可以步行到达。
兴庆府,就是西夏王朝的都城,既今天的银川市。这个沙盘是西夏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这里只是西夏部分的特写,一会我们可以看到完整的沙盘大图。
这就是整个沙盘,可见,西夏包括了今天的宁夏、内蒙、陕西、甘肃、青海的大面积地区。
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
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1115年建国)并立。历经十帝,历时189年(比金朝长一点,金朝只存在了119年)。
西夏文字,是西夏建国后创立的一种新文字,并不是西夏从古流传下来的文字,这是由西夏文字翻译的《论语》《孟子》《孝经》等著作。
西夏王朝是由党项人创立的王朝,党项人,是羌族的一支,羌族,是中国古代西部一支比较大的民族的统称,它有很多分支,主要起源于四川西北部松潘高原以及青海东南部。
党项人本来是处于原始社会的民族,随着逐渐内迁,与汉民族接触后逐渐吸收中原文化,开始从蛮荒的原始部落迅速向更文明的农耕民族发展。
在这一点上,党项人和金人很像。但是党项人原本没有文字,早期基本上使用的是汉文字。到了李元昊创立西夏政权后,为了和中原宋朝以及辽国平起平坐,李元昊命西夏著名的学者野利仁荣创造出一种独有的文字,用来作为西夏国的一种文化载体。
可见,保持一个国家文化的独特性,传承的源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极其重要的一环。人种的研究和确立,国际上重要的一个依据就是以文字和语言来区分的。换个角度而言,摧毁一个国家国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一步也是否定历史和传承。
西夏的开国皇帝叫李元昊,他的“李”姓,其实是唐朝赐予李元昊的祖先的。李元昊以自己是“鲜卑”的后裔自居,这个说法有可能,因为李元昊祖上的拓跋氏,就是鲜卑人的源流。
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相融,是中国大地上的一个现象。所以有一种说法,中国的汉族,有人认为并不是和西方的民族是同一个概念,西方的民族概念,和人种相似,是一个地域内有相同源流的人的总称,而汉民族,和他们的历史概念不同,因为汉民族同化了很多古代民族。
其实,在这点上,我认为正是中国汉文化带有强大的同化性的证明,汉文化,非常强大,一切民族,都被同化在了汉民族之中。据说早年唐朝时期,全世界排犹浪潮下的一小批犹太人,就跑到了中国的洛阳地区。
这支犹太人,是全世界最幸福也是最可悲的一支,幸福在于,只有这一支受到了中国人的厚待,没有遭受打压和歧视,可悲的是,而这一支犹太人,最终被汉族同化,融入在了中国汉民族之中,再没有作为一支独立的民族存在。
回到正题,党项人后来迁往内地,集中在今甘肃东部和陕西北部地区,党项人分很多部落(这一点也和金人极像),其中的拓跋部落最为强盛。
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被任命为州刺史或其它官职,唐末黄巢起义时,唐王传檄全国勤王出兵剿灭。党项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有功,唐僖宗赐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后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
至此,党项拓跋氏集团有了领地,所辖地域包括夏、银(今陕西榆林东南)、绥(今绥德)、宥(今靖边东)、静(今米脂东)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藩镇。
所以,也有说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一直到李氏政权建立西夏王朝直至毁灭,李氏政权共计346年。
我今天已经记不起西夏博物馆中的其他展品了,照片也没怎么照,这是西夏博物馆展厅大门,出了西夏博物馆继续向西前行。
沿着路走,是一片像是郊野公园一样的露天园林,其间也有一些设施或者雕塑,但都是后人兴建的。
露天有一些塔林和碑林,碑林是后人所立的一些装饰性碑刻,我基本上没照。
02
这个西夏史话艺术馆是要看的,进去两侧有两排房间,里面是一个个的蜡像场景,罗列着西夏王朝的重大事件和主要的9位皇帝的全身塑像。我的印象是:一群长着小胡子的和汉人无异的人。
为了弥补不足,我特意找到了网上的图片,就是艺术馆里的塑像。
李元昊,塑像就是这个模样,和金代类似,西夏王朝的权力更迭也是一出宫斗剧,李元昊被儿子销掉鼻子疼痛而死,因为李元昊夺了自己儿子的妻子为妾。
现在的景点大都有这种自助扫码讲解,导游的作用更小了,未来,很多人的工作会被电脑程序以及人工智能取代,这已经是一种趋势。
这就是塔林,我想可能是西夏风格的,具体的介绍没看到。
院内的墙上,有一些木牌,上面是百家姓西夏文的对比。各位看官可以欣赏一下,顺便找找自己的姓氏看看西夏文是什么样的。
早年我记得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专门讲西夏王朝的,上面有一个说法我记得很清楚,说当今的人认识西夏文字的极少,可以说是失传了,绝大部分人都已经不认识了。
我后来搜索网络中的信息,也依然有把西夏文字叫做“死文字”的说法,原因就是基本上没有人认识了,没有人使用也没有人认识的文字,就像是死了一样。
但是,我去西夏王陵的见闻却颠覆了我这一印象,我看到的一切仿佛都在说,西夏文字当今在某些特定场合的使用还是很普遍,既然有人使用,那么,就一定有人认得。
后来,我在北京温榆河畔的一处烤羊郊野餐厅的门外条幅和广告牌上,依然看到了西夏文字。我猜测,餐厅老板可能是西夏人后裔,因为,西夏灭国后,有一小部分西夏人的后裔跑到了今天的河北境内,一直繁衍下来。
这是一张西夏疆域图,虚线的部分就是西夏王国的范围,想当年,可谓是独霸西部,有点和宋、辽三足鼎立之势。
03
我进了这个“西夏文木活字印刷体验馆”,这里有一些产品销售,也可以自己印刷一些西夏文的活字印刷文字,但我不想自己印,却也想留个纪念。
我让小伙儿给我印一张,文字大都是一些吉祥字,诸如“喜”“财”“福”等等,我记得我挑了一个西夏文的“福”字让他替我印。
博物馆和景点,现在都有不少文创产品销售,做文创发财的公司也有不少,但是,很不容易,需要的因缘太多,并不适合转行创业者。
这个,就是西夏文的“福”字,看着就不是那么喜庆,尤其还用黑墨来印,更是感觉不对味。
其实小伙儿不懂行,他应该用红墨代替黑墨,这个字,我也没有挂起来嘚瑟的想法了,权当留个纪念。
西夏文字,笔划过于啰嗦繁琐,尤其以斜撇捺为主要笔划,我觉得不太有美感。当时我就想,西夏灭国,是否和他们的文化没有雄厚的底蕴有关?我认为,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不是装出来的,而是需要实力,时间越长越能展现得出来这一底蕴的能量。
其实文字在研究文化方面意义重大!有研究者甚至总结了中西方文字的差异得出结论,中国的表意文字是一种高智慧的体现!
出了活字印刷体验馆,是一条民俗街,因为是冬天,没有什么实际摊位销售,据说,这里如果是春夏天,还会有一些摊商卖东西。
这是民俗街南侧的大门,我是从北向南反着走的,出来时照一张相。大院门口附近,有一排房子是销售土特产品的商店,里面大都是一些吃的用的土特产,包装得也有一些品味,但是由于季节,也略显冷清。
我想起给同学和朋友带点纪念品,就特意买了一包“狗屎糖”,就是枸杞做的糖,是宁夏特产。后来春节期间,同学聚会,我给了他们,我对他们说——吃狗屎糖,走狗屎运。
这个龙柱,在出了艺术馆大门的野外,下一个目的地,就是此行的重点了——西夏王陵遗址。
04
西夏王陵的地标到了,和宣传画上的一样,只是我的手机照得并不是很清楚。
离大门最近的这个陵墓,是3号陵,西夏王陵里,埋葬着9位西夏皇帝,这9位皇帝,按照在位的先后顺序从南向北依次排列,被后人标注为从1到9的陵墓号码。
而这9个陵墓,每个都是坐北向南的长方形走向的陵寝格局。而把这9个陵寝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会发现,这9个陵墓是一个类似于北斗的形状,又有人说,其中8个陵墓,又和八卦图形相符。
坦白讲,我是没看出来的,我甚至怀疑有后人过度解读之嫌。西夏立国共十帝,而王陵范围内的九个皇陵,并不是其中建国后的九位皇帝,而是有两位先帝在前,后七位是从建国皇帝李元昊之后的七位皇帝。
而后三位皇帝因蒙古灭西夏时死亡而并未葬于西夏王陵范围内,说白了就是蒙古灭族之前还健在,没来得及葬于王陵范围。
从一号陵到九号陵,依次为:太祖李继迁裕陵、太宗李德明嘉陵、景宗李元昊泰陵、毅宗李谅祚安陵、惠宗李秉常献陵、祟宗李乾顺显陵、仁宗李仁孝寿陵、桓宗李纯祐庄陵和襄宗李安全康陵。
陵园分成三个区域:南区、中区和北区,其中以南区的裕陵和嘉陵最大,俗称"双陵"。
西夏王陵被发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据说是修建一个军用机场时被挖掘出来的,当时出土了一些陶片和带文字的方砖,随后被提交给当时的西夏博物馆,博物馆经过实地考察,终于发现了在5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9座陵墓(说明以前的夯土堆等遗迹都被掩埋了?),以及253个陪葬陵墓。
这件事在我看来,也颇有琢磨头,第一,七十年代初正值文革,文革的遗毒没有在银川地区产生毒害作用,有可能是因为被军队发现,军人又提交给当时的考古工作者。
但是总而言之被重视,是一个颇为令人玩味之处,我认为,这是研究文革作用一个角度,它只是抛砖引玉,指引人看待事物的角度,而深入探讨和研究,也需要精力和时间。
除此之外,对于西夏王陵的研究,还是颇有很多神奇之处的,后人研究西夏王陵后的疑问颇多。
比如这个封土堆,看到上面寸草不生了吗?这就是很多人的一个疑问点,不要说土堆,就是石头缝里,都可以长出草来,草的生命力极其顽强,但是,这里的西夏王陵封土堆,就是寸草不生。
有人提出泥土被熏蒸后失去养分所以不适于草籽生长的观点,可依然解释不了所有的疑问,因为原泥土可以熏蒸,但是很难杜绝在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土埋的过程中,新土不会在夯筑层之上存在。
还有一处玄妙之处是,王陵范围内,从来不会看到飞鸟落入其间,当然我短暂的游览并未发现这种现象(必须对比内外的鸟迹才能看懂)。鸟在哪里都可以落,但是有人说,唯独不落西夏王陵。
另外,王陵有九座连接而成北斗形状,有人认为陵寝位置都像是精心设计布局过的,并且流传最广的疑惑是,西夏人是提前预见到西夏王陵会存在九座吗?而大量的陪葬墓穴,也都仿佛是按照星象的布局而列的。
这一幕和考古学家在寻找金陵的章宗道陵的过程很相似,在确认二果园中的栗树林是道陵所在地的时候,仿佛也是所有的证据都支持这一判断。
我个人认为,一切的疑惑都是后人猜测,只有两种可能性,猜对了或者猜错了。而我个人认为,北斗和八卦说很有可能是牵强附会的,最起码我未看出相符。
这个世界,需要自己的高度才能理解别人的高度,但有时候,知识多了反而也容易把判断复杂化,容易迷失关键点。当然,这两点不矛盾,矛盾的是,懂得多而又能抓住重点不忘归真的人,少!
05
3号陵,离西夏王陵遗址公园的西夏博物馆等最近,也就是说,遗址公园的游览区,就设在3号陵附近,我最早没看出这里的玄妙,后来才知道,原来3号陵就是西夏王朝的立国皇帝李元昊的墓葬。而李元昊的墓葬形制最为奇特,保存也最为完整,所以,西夏王陵主要就是看3号陵。
3号陵陵号泰陵,我不知道是否陵号都是固定的,我发现金代明代不少陵号都是一样的,诸如裕陵、昭陵等等,有识者可以研究一下。
我借用网络上他人绘制的陵寝布局图稍作介绍,陵寝的四角是四个角台,有确定兆域的意思,古代曾用封堠(即标示用的土堆)确立范围,就像是今天国家边境线上的界碑类似的性质。
而中轴步道两侧有不同形制的碑亭、阙台各一座,这是外城的范围,再往里的部分类似于城门中的瓮城的位置叫月城,再往里就是内城。献殿是祭祀时进供品的位置,最后是陵台,而墓穴棺椁部分在陵台前方的地下。不过,相对于唐宋的皇陵来说,西夏王陵算是朴素简单的了。另外,此处在海拔一千米以上。
据说,西夏王陵被毁于何人之手,尚无记载,而九个陵寝中的主人身份,也没有实锤证据确认。截至2014年,已经确定7号陵的墓主人为西夏仁宗李仁孝,182号墓主人的身份为梁国正献王嵬名安惠,其余墓主人身份的确切证据尚在发掘之中。
当然,毁陵这件事大多数公众都认为,必是蒙古人无疑。不过这种说法被某些历史研究者否定或质疑了。我离开3号陵的时候,正好碰到了一男一女两个游客,让我帮助照一张相,照完相,我们又一起坐车去往1、2号陵,真正的走马观花般看了一眼,遗憾的是,我竟然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来。
从3号陵到1、2号陵相当遥远,后来我上网查询才知道,它们之间相距3公里,我们坐车在旷野中飞奔,荒野中,有不少动物雕塑,看着也别有情趣。
路上闲聊得知,女人是从小在银川当地长大的,后来举家迁往北京,据她讲,小时候的西夏王陵,就是一个小土堆而已,近些年挖掘清理了不少,比她小时候看着强多了。
看得出来,这个女人是一个聪明女人,懂得也多,我和她聊到最后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因为她先生(或者男友)在一旁很落寞,插不进嘴。
我向她探讨那些西夏皇帝的尸骨今何在,她说:肯定被蒙古人挖出鞭尸挫骨扬灰了。我心说……“好狠”!(这是普通人的想法,当然我并不确定)不过,蒙古人确实曾大开杀戒,以灭族的目的杀了很多党项人,以至于党项人随着灭国而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和高句丽类似,高句丽人,贵族中的大部分被迁往中原,同化在了汉民族之中,部分留在了今天辽宁地区(古代的渤海国)。而党项人,也是如此,大部分人被蒙古人所杀,遗裔分散于北方各地,再也没有以一支独立的民族存在于世。
我之前说过,有一部分人向东逃往了今河北省地带,并淹没在了汉民族之中。那个温榆河畔的老板,我就怀疑一定是西夏后裔。河北,确实在后期还有带有西夏文字的文物被发现,可见,河北是西夏人保留传统相对较多的一个地区。
蒙古人和唐宋都曾经攻打西夏失利,尤其是蒙古人,对西夏恨之入骨。
2019年6月,在公园内新建的一座“西夏博物馆”开业迎宾,只是,我去的时候还没有。
西夏和金朝以及高句丽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初,都是少数民族,甚至西夏和金人都是择水而居的游牧民族,随着受中原文化的熏陶,最终变为农耕定居。由于约束和制度,逐渐强大,在军事的强大中逐渐立国。
之后又由于军事的没落而逐渐被他族所灭,这背后,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历史中短暂的胜者,一定是更有实力的民族。实力,是包括军事在内的综合实力,血性,并不是致胜的关键,但是国力支撑的军事实力,才是永恒的立国之本。
宋朝和所有失败的朝代,都是因为轻武而没有把国力转化为军事实力!
流传长远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为什么西夏文化灭亡了?因为西夏文化相对于中原文化,它只是一个变种和分支而已,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却能一直流传下来。
元世祖忽必烈的嫡长子真金,就是中国国学文化的追随者,这就是最好的例证。金朝和元朝以及西夏,宗教都是以佛教为主,所以,他们总体而言,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归属上,也没有和汉文化割裂开来。
战国时期的秦国奉行法家文化,它讲究奖惩机制,用严苛的法律约束人民,并且为了目标不择手段!就像是一部精确的机器。
所以,秦国能迅速统一中国,但是随后又迅速土崩瓦解!秦国文化,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表现!
但是战国后期小心地捡起春秋礼仪文化的楚国,文化却一直流传至今!生命力,都是符合宇宙大道的事物,也是有人情味儿的事物!这样的事物才有传承基础,流传长久!
我们可以用人来形容就更容易理解!一个精于算计不择手段没有人情味儿的人,或许能迅速成功,但是往往会迅速衰败并且死的很惨!一个傻傻的有人情味儿的人,却可能在灾难中全身而过活得长久!
用在文化的生命力上,同样如此!
中国人,是全世界少有的祭祖的民族,同时,中国的礼仪文化很多,春秋时代的中原文化,就是礼制文化。孝文化、忠文化、仁文化、义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底蕴。
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流传几千年不灭的文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