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四则原文及感悟(我读论语论语与四书)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几部儒学经典的合称。其实,在这四部经典中,原先独立成书的只有《论语》、《孟子》两部。《大学》、《中庸》原本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后来到了南宋,朱熹将它们从《礼记》中抽出来,分别独立作一书,并为其作注,这才变成了《四书》。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若从思想内容来看,这四部书之间存在何种渊源关系呢?

论语四则原文及感悟(我读论语论语与四书)(1)

其实,毫无疑问,在这四部儒学经典中,《论语》应该是儒学思想的总源头,其他三部书都是从某个方面对《论语》中包含的儒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是对《论语》一书思想的发挥。此外,《孟子》一书还对儒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重大弥补。下面分别详述。

如前所述,《论语》一书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为人、为学与为政。其中,为人是为学的目的,又是为政的基础。为学,学什么?就是学为人,学如何做人,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政,也就是做官,怎么做官呢?就是把做人的伦理道德应用于处理政务上,这个官就做好了。官是人做的,只有先做一个好人,才能做一个好官。所以归根结底,为人是第一位的。

为人,最重要的是按照“五伦”的要求,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要处理好“五伦”,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以“仁”为本。人首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么他对子女自然就慈爱,对父母自然就孝顺,对君主自然就效忠,对朋友自然就有信义。仁爱之心是为人之本。这是从内在里说。从外在上说,在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讲求礼法,要依礼而行。孔子讲,“不知礼,无以立”。合适的礼法,是内心仁爱的恰当表达。

从处理人伦日用来讲是这样,从处理国家大事来讲也是这样。国君要本着仁爱之心治理百姓,百姓也要本着仁爱之心对待国君。在国家事务中,参与人也要讲求礼法,大家都循礼而行。国君依礼法治理百姓,百姓依礼法侍奉国君。国家处在一个温情脉脉的和谐氛围中。这是《论语》中的基本思想。

论语四则原文及感悟(我读论语论语与四书)(2)

有子说,“礼之本,和为贵”。是说依礼行事,贵在恰到好处。既不要表达得太过分,也不要没有充分表达出来就算了。那么,这个恰到好处的“度”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中庸》一书作出了深入的阐述。《中庸》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个“度”在于“率性”而为。注意,这里的“率性”可不是让你任性。而是顺着上天赋于人的本性去做。只有这样去“率性”而为才算是恰到好处。这便是《中庸》一书对《论语》思想的发挥。(关于《中庸》一书的详细解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作者的《中庸》解读系列网文)

《论语》一书还讲了如何“为学”,也就是如何去学习做人的道理。那这个“为学”有没有个步骤,或者说有没有个先后顺序呢?是从哪里入手修行,最后达到个什么样的境界才算是修行到家呢?《大学》一书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程颐(朱熹的老师)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也认为:“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科其不差矣。”可见,《大学》一书主要讲的就是如何“为学”。

那具体是怎么“为学”呢?《大学》认为,当从“明明德”入手,到“平天下”为止。所谓“明明德”,就是彰明自己本有的“明德”。这里第一个“明”是动词,是“使……明”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是虚灵不昧的意思。儒家(其实是朱熹)认为,人天生就有虚灵不昧的仁德之心。但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有些人本有的“明德”被私欲掩盖了。这时,就需要教育、学习,使人人都本有的“明德”重新彰明起来。本着这一“明德”,才能“齐家”;能“齐家”,才能“治国”;能“治国”,才能“平天下”。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为学的最终目的。所以,一切应从“明明德”入手。而“明明德”的入手处,则在于“格物致知”。这就是《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的内容。当然,对于如何“格物致知”,有程朱、陆王两派不同的理解,由此造成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根本区别。这两派的区别,其实在《论语》中已存在端倪,这个等以后讲到《论语》的具体章节时再详述。

在这里,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朱熹对于《大学》的解释,与佛学从“明心见性”入手,到“普渡众生”为止的一套修行理论有相似之处。其实,儒学发展到南宋,变成了后世称为“理学”的儒学,它已不再是原汁原味的儒学了,其间受佛学思想,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尤其是陆王心学,简直就是佛学思想在儒学领域的应用。这个不是今天的主题,不再详述。(关于《大学》一书的详细解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作者的《大学》解读系列网文)

最后谈一谈《孟子》对《论语》思想的发展。《论语》在讲如何处理人伦时,讲到“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也叫“挈矩之道”,也就是以自身的好恶为标准来决定如何对待别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讲这个思想的时候,主要是把它应用于处理日常人际关系和提高个人的自我修养上。而孟子把这个思想进一步推广了,推广到了治国理政上。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对自己的老人好,推而及之,对别人的老人也好;对自己的孩子好,推而及之,对别人的孩子也好。这种推已及人”的思想就是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人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从“不忍人之心”出发,具体到治国理政上,自然会有“不忍人之政”,也就是“仁政”。而这其实就是在国家和社会这个大的层面上行“忠恕之道”。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了“外王”之道。孟子就是这样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论语四则原文及感悟(我读论语论语与四书)(3)

孟子还对儒学的基础理论做了一个重大的弥补,提出了“性善论”。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大学》讲“明明德”,《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那这个先天本有的“明德”也好,上天赋于的“本性”也好,它原本就一定是好的吗?这个问题很根本、很重要。因为如果这个“本性”、“明德”是恶的,那你“明明德”只能让你变恶;你“率性”而为,只能让你做恶。所以,儒学理论要成立,首先得证明人性本善。这个工作是孔子没有想到的。然而,孟子想到了,并且他也成功的做到了。他提出并论证了“性善论”,使儒学的理论大厦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后来人们称他为“亚圣”,这是很有道理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