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第几子(若公子扶苏为二世)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扶苏"之名出自《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以此为名,表达了秦始皇嬴政对自己第一个儿子的喜爱,对他寄托了无限的期望然而事与愿违,颇有贤明的公子扶苏最终也没能继承帝位,延续秦之霸业,这样让后人纷纷猜测:"若使公子扶苏为秦二世,秦是否不灭,更不会有汉、唐?"那么公子扶苏真的能继承二世之位吗?统一天下的大秦却不出三世而亡与扶苏有关系吗?,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第几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第几子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扶苏"之名出自《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以此为名,表达了秦始皇嬴政对自己第一个儿子的喜爱,对他寄托了无限的期望。然而事与愿违,颇有贤明的公子扶苏最终也没能继承帝位,延续秦之霸业,这样让后人纷纷猜测:"若使公子扶苏为秦二世,秦是否不灭,更不会有汉、唐?"那么公子扶苏真的能继承二世之位吗?统一天下的大秦却不出三世而亡与扶苏有关系吗?
1、 悲惨童年,护子心切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相由心生,此话由秦始皇嬴政十分亲近信任的国尉缭所说,可信度是极高的,尉缭也几次想要离开嬴政身边,还是蒙恬、李斯等人苦苦相求,最终以国尉之职扶助秦国,入朝为臣。尉缭只看到了嬴政凶残无情的一面,却不曾想过这与其经历有关。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父为当时的秦国王孙异人,只不过当时异人是被送往赵国邯郸的质子,因此地位十分低下。而商人出身的吕不韦认为异人"奇货可居",于是上下打点,让异人认父亲的宠妃华阳夫人为后。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秦昭襄王发动灭赵的邯郸之战,派王齮围攻邯郸,赵国上下群情激奋,想要杀死在赵为质的异人,而在吕不韦的谋划下,异人得以逃回秦国,后又在华阳夫人的努力下被立为太子,最终成为秦庄襄王。异人平步青云的代价,便是嬴政十分的童年,异人虽然逃回了秦国,却将嬴政与母亲抛在赵国,赵人欲杀异人不得,便想要杀了嬴政泄愤,因为母亲赵姬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藏起来,为了隐藏身份,嬴政不得不改名为"赵政",这也成了嬴政自认为一生为数不多的污点之一。经过了东躲西藏,嬴政也十岁了,这一年,嬴政的爷爷秦孝文王即位,父亲也被立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然而在赵国的悲惨生活让嬴政的心灵饱受摧残,到了秦国咸阳宫,嬴政也不得不如履薄冰,但好在他最后成为了秦王。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此时的嬴政只有十三岁,但作为长子,嬴政毅然决然担负起这个重任。因年少,嬴政将国事委于吕不韦,可嬴政并没有闲着,而是积极学习,好早一点掌权,也就在这期间,嬴政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扶苏,这个孩子对于嬴政的意义非凡,因为悲惨的童年,嬴政把自己满满的爱都给了扶苏。"虎毒不食子",嬴政虽然面相薄情寡义,虽然尉缭第一次见到嬴政时认为"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虽为暴君,可嬴政自上位以来从未滥杀过一位大臣将军,与当时其余六国的国君有着鲜明的对比。当母亲赵姬的宠臣嫪毐趁秦王嬴政举行冠礼时发动蕲年宫之变,被嬴政平定时,在杀死母亲与嫪毐所生二子,也就是自己的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后,嬴政久久不能释怀,此时的嬴政已初为人父,此次叛乱若非自己发现及时,手握重兵,估计刚出生没多久的扶苏也会这般死去吧。
2、 长子叛逆,幼子乖巧
随着秦国统一步伐脚步越来越快,压在嬴政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还必须无时无刻发挥帝王权术,于是乎与扶苏有了些疏远。但让嬴政没想到的是,长子扶苏越来越"不像"自己,大秦以"法"治国,嬴政也让孩子们从小学习法律,但相比于法家,扶苏对儒家、墨家的兴趣更大,更让嬴政生气的是,无论是郡县制、焚书坑儒、造十二金人、北筑长城、南征百越,都有扶苏反对的声音,不知何时,这个让自己欣喜万分、聪慧善良的长子,竟然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而相比于日益"叛逆"的长子,幼子胡亥要讨喜很多,与长子每每诘问、忠言逆耳不同,最小的儿子胡亥更讨喜一些。秦始皇统一六国,自认为天下既定,加上中年得子,自然是双喜临门,因此对幼子胡亥的要求并没有向其余的儿子那么严格,索性让他做个"纨绔子弟",毕竟扶苏再怎么和自己唱反调,但秦始皇的心里也明白,长生是不可能的,扶苏忠言逆耳利于行,是最适合的国君人选,但自己正值壮年,储君之位急不得。
3、 不立储君,北上历练
秦始皇嬴政对东方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说法还是深信不疑的,但从他自称"秦始皇帝",并希望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传之无穷可以看出,秦始皇还是对死亡有一定的认知的,哪怕他讨厌群臣说"死"这个字,但人终有一死。不立储君的另一方面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正值壮年,尽管"立储以嫡,无嫡立长",但要马上立长子扶苏则还不是时候,为何?毕竟有一个被架空了四十一年的秦昭襄王的例子在前,还有便是曾经帮助自己平定嫪毐之乱的王叔昌平君叛变了自己,他们身后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身影——楚,秦楚联姻由来已久,架空秦昭襄王的芈八子便是楚人,秦昭襄王早年的秦廷上基本是楚国外戚,而嬴政的王叔昌平君也是楚人,甚至在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楚时,因为昌平君的反叛,让这场灭楚之战失败。这些关扶苏什么事呢?因为扶苏身上流着楚女之血,在秦国中楚国外戚最高最大的昌平君、昌文君反叛被扳倒,不管扶苏愿不愿意,他代表了楚氏外戚集团重新崛起的希望。
"知子莫若父",若提早立扶苏为储君,则楚国外戚必定围拢在扶苏身边,甚至在自己死后,以扶苏的个性必将被外戚架空,嬴政不想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因此在一次父子冲突后,嬴政勃然大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甚至在嬴政的构想下,扶苏与蒙恬交好,能收获这位大将的忠心,北上长城的兵卒三十万,哪怕自己有意外了扶苏一定能像自己当年那样挥师入主咸阳。
秦始皇的病越来越重,自知大限将至,嬴政急令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然而秦始皇没想到的是,一直"简在帝心"的赵高秘不发丧,还与丞相李斯一同矫召,"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扶苏不辨真伪便自尽,也与秦国一条法律有关,秦国崇尚法家思想,但也重孝道,即便是篡改诏书自立皇帝的胡亥,在面对赵高的教唆时也不敢违背孝道伦理,说:"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所以面对"父亲"的指责,扶苏以泪洗面,最终赴死。公子扶苏是最有资格和能力继承秦二世之位的,然而若是由这位有"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之称的仁义君子成为大秦的"掌舵人",或许秦朝真能继承万世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