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品的清朝官员们享受什么待遇 正一品的清朝官员
#创作挑战赛#
常言道“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又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可见,在封建时代,人们对“出人头地”这四个字的理解,基本上就是认为“士农工商”中的“士”为最重,而当官的目的除了“忠君爱国”,那么就剩下那白花花的银子了。
那么,当了官以后会有多少银子呢?咱们今天就拿离咱们最近的清朝来举个例子,就说说官员当中等级最高的一品大员都能享受到什么样的待遇。
清朝官员剧照
有品即有权清朝的官吏制度,主要还是延续和继承明朝的制度,一共分为九品,每个品级都分为正、从两个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品十八级”。如果把正、从两个级别,换成今天的职务,就可以理解为科长下面有副科长、部长下面有副部长的意思。
官员只要有了“品”,无论是正一品还是从九品,他都有了可以享受“受官”的资格,也就是从本质上已经摆脱了普通老百姓“民”的身份。
当了官之后,首先就是不用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服徭役的义务,同时一旦触犯了刑法,在量刑的时候也会给予一定的宽松政策。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当官的犯了法,往往会在应受的刑罚后面加上一句“贬为庶民”。这就是说明这个人从今以后便不再享有“官”的待遇。
清朝官员剧照
朝廷会根据官员的职务,分配可以使用的房产,大概相当于今天的职工宿舍。
不过,这个宿舍的规模可是严格地规定。在京的一品大员可以分到前后三进的四合院,大概二十多间房。
可是如果品级低的官员自己买了超过品级的房子,那么就已经触犯了法律,那种就叫做“逾制”。清朝的官员,其实就类似于现在的有职务的政府公务人员,他们在辛勤工作几十年之后,同样可以享受退休的待遇。
这种待遇在古代叫做“致仕”。退休的官员虽然不再继续工作,但是只是向国家交出了行政职务,官员本身的品级还是终身保留的。这种制度就叫做“存品”,也就是说会保存着你的品级。
清朝官员
也就是说,退了休的官员不仅还保留着当官时候的工资、享有国家分配的养老土地,还会继续享受免除家中至亲赋税、徭役的特权。
当然,在古代的时候没有明确规定多大年纪可以退休,只要领导认为你还行,你就可以继续为官。
不过,如果你的领导认为你年纪大了、能力不行了,就可以联合几个其他相关的行政长官对官员进行“降品致仕”。比如退休之前是从四品官,那么降品致仕之后就是降一级以五品官的待遇退休。
同样,有降就有升。如果是领导认为你兢兢业业几十年,有功又有劳,就会升一级品阶退休。当然这种情况需要皇帝特批,所以并不多见。
另外,官员的后代也可以根据父辈的功绩“荫补”,也就是代替父亲当官。不过,清朝时候把这个制度做了明确的规定,只有正七品以上才有资格,但是基本上都是三品官员以上才偶尔会有人得到皇帝的“特许”。
清朝官员
但是,在京城的四品以上官员,或者在地方的三品以上官员,他们的子女中可以选出一个人进入到国子监读书。虽然这并不是直接的任命官职,但是在学习期满之后会直接进入到候补官员的名单之中。
其实这就等同于给高级官员的后辈们提供了一个从政的便捷通道。
另外,退休之后的官员一般都是调回原籍养老,很少有人可以继续留在京城生活。
但是作为皇帝极其器重的一品大员,往往都会得到皇帝的恩赐,或者特许一年一次地“奉朝请”,或者直接任命“留京备顾问”。
康熙年间的大学士熊赐履就被康熙特赐“存品,留京备顾问”。而晚清时候的李鸿章则是在退休之后可以进京觐见皇上。
康熙
让人吃惊的“工资表”那么,这些官员的收入又是什么样的呢?真的是“十万雪花银”吗?皇帝和官员之间其实是一种雇主和员工的关系,也就是说官员是给皇帝打工的。
有一句话叫“食君之禄,解君之忧”,这就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正是“俸禄”两个字的由来。
“俸”和“禄”其实是两种东西,俸是俸银,也就是钱;禄是禄米,也就是粮。因为品级的高低不同,所以所领取的俸禄也不尽相同,所以就有了那句“高官厚禄、低官薄俸”。
按照记录清朝典籍制度的《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像太师、太傅、太保这样的一品官员可以领取到每年180两白银和禄米180石。
银子
可能大家对这两个数字并没有实际的概念,折算成现在的物价大概是每年3.06万元人民币,和2520公斤的粮食。
如果这么看起来的话,这些一品大员的工资也不过每个月3000元,连现在的一些白领都不如。
虽然,清廷还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办公费用,也就是“公费”和“役食”,但是也不过每月几两银子。那么,这些一品大员的日常花销大概都有多少呢?首先说他们身上穿的和头上戴的。
三品以上官员的官服基本都是由朝廷提供的,不过只是提供外面的那一层“纱褂子”和二品以上的“罗褂子”,剩下的都要官员自行购买。
官服上面的补子,看起来只是简单的“衣冠禽兽”和“海水江崖”,可实际上都是由织造处负责统一定制的,全部都是上好的苏绣工艺,配合十种极难调配的纯色丝线制成。
清朝官服
这些加在一起,少说也得一百两,并且这其中还没有算上节日的礼服、吉服。
作为官员,平时的人情往来、上司和同乡同僚的花费、仆从的花费、红包这些都不能少,再加上家人和佣人的吃穿用度、工资奖金,那些工资如同杯水车薪。
康熙八年,有官员给康熙皇帝提了建议,直言工资不够花,别说雇仆人和养家人了,就连自己都得靠违反法规变卖口粮才能换几个钱花。不过康熙并没有采纳,反而是瞪起眼睛盯着这些官员有没有贪污。
到了雍正和乾隆之后,皇帝大发善心,宣布给京官们加了双倍的俸银,也就是“恩俸”。不过加上的那一点银子也同样不够花。但是作为皇亲国戚,和硕亲王每年领取的俸银是10000两,嫁了人的固伦公主每年领取1000两外加锦缎30匹。
相比之下,一品大员的这个工资似乎和传言中的“十万雪花银”相差甚远。
额外的“巨资”
雍正末年,为了防止官员因为钱不够花而去贪污,朝廷推出了一种“养廉银”,也就是“高薪养廉”。言外之意就是政府多给你开钱,你们就安心当官,别贪污啦。
这个养廉银大概能有多少呢?正一品官员的养廉银,根据职务和所辖的行业不同,大概在13000到20000两白银之间,平均一下大概就是每年16000两白银。如果折成人民币的话,那就相当于270万。
如果这么一算下来的话,那么收入可就的确可观了。到了清朝末年,下放地方的官员大多取消了禄米,改为用养廉银补偿。
以乾隆末年为例,湖广总督养廉银15000两,两广总督18000两,甘肃偏远一些,给的补偿也多一些,每年20000两,这些还只是二品官员。
银子
不过,在京城内的官员们的收入还远远不止这些。这些“京官老爷”们,还经常有一些名正言顺的收入,那就是“保证金”。咸丰以后,因为国库亏空,朝廷开始允许民间财主进行“捐官”,也就是“花钱买个顶子戴”。
不过这些人有一道绕不过去的门槛,那就是“担保人”。这时候这些有钱但是没有门路的富商们就只能托人找这些京官老爷们做担保,同时给他们交上一笔不菲的“印结银”。
当然,担保人的职位越高、所求的品级越高,缴纳的费用也就越高。
据说,一个一品官给从四品担保需要五万白银,这几乎成为了当时的明码实价。除此之外,还有在清末官场上逐渐形成了人尽皆知的“陋规”。
清朝官员
因为身处京城,天子脚下,所以下放在地方的那些官员往往都要这些京城里的官员们“做耳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地方下属给他们的“冰敬”和“炭敬”。
这种陋规由上而下贯彻,那速度可以用“一日千里”形容,也可以用“世风日下”表示。以两江总督为例,一年所收的各种孝敬就可以达到18万两之多。
而这些各地的封疆大吏也都需要给在皇帝眼前的一品大员“孝敬”,不求日后有个“照应”,但求眼下不会吃亏。
清朝官员
总结那么,单纯以可查的收入来重新梳理一下清朝正一品官员的收入:俸银180两,禄米180石,养廉银18000两。如果再加上与二品大员相等的陋规收入180000两,那么每年收入大概在19万两白银。
这么算起来,和清知府的“十万”比起来,这个数字还是只高不低的。
另外再加上免费使用的官邸、子女可以送到国子监进行高等教育、丰厚的退休金、以及家人可以免去国家的徭役赋税等等福利待遇,在清政府当正一品官员的待遇还是相当客观的。
银子
不过由清朝的薪酬体系就可以看出来,皇帝对朝廷内的贪腐、陋习以及完全靠人情的官场体系是无能为力的。
就连慈禧躲避八国联军时,在外面转一圈回来还收了八百万两银子,可见连最高领导者都认同了这种畸形的体系。
也正是由于这种畸形体制的存在,才让曾经风光无限的大清王朝迅速堕落,最终结束了封建制度的几千年统治。
参考资料
《清代官吏致仕保障待遇研究》朱金明
《清代的京官俸禄知多少》刘玉琦
《古代“公务员”的薪资待遇》马金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