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声现象试题讲解(2022中考物理冲刺专题)

专题1:声现象综合问题

一、中考前瞻

根据考纲要求2022年中考必须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人耳听到声音、声速、回声、“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响度、音调和音色及其影响因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乐音和噪声的区别;减小噪声的途径。声的利用、超声波和次声波。

二、回归课本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条件:发声体(声源)振动产生声音。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是声音也停止)。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

(4)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在15 ℃的空气中声速约为340 m/s。

(5)回声: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15 ℃空气,人与障碍物距离大于17 m),人耳能听到回声。

(6)“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许多发声体振动不明显,不易观察,可借助轻小物体将这样的发声体的振动进行“放大”。如图所示,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中或者发声的鼓面上振动。

中考物理声现象试题讲解(2022中考物理冲刺专题)(1)

2.声音的特性:

(1)乐音与噪声:声音按照声源的振动分为乐音与噪声。乐音是声源有规律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声源无规律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乐音是好听悦耳,使人愉快的声音,噪声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及干扰要听声音的声音。

(2)乐音三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A.响度: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小,距离声源越远,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弱。

B.音调: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声源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C.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音调和响度没有必然联系;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音调、音色一般不会变化,响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小。描述音调使用“高”、“低”;描述响度使用“大”、“小”。

3.噪声:

(1)噪声的等级及危害:噪声单位:分贝(dB)。听觉下限为0 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 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 dB。

(2)减弱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如摩托车的消声器;阻断噪声的传播,如道路两侧的隔声板;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如戴防噪声耳罩。

4.声的利用:

(1)分类:可听波——人耳可听到的机械波,其频率约为20 Hz~20 000 Hz;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 (大象可发出次声波;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均可产生次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 000 Hz的声波 (猫、狗、海豚、蝙蝠能听到) 。

(2)利用方式:

传递信息——根据音调,超声波探伤等;利用声音反射,蝙蝠回声定位、声呐、B超、倒车雷达。

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除去人体内结石、除尘、为空气加湿。

三、易错提醒

1.音调的高低与响度大小无必然联系,音调高,响度不一定大。

2.音色只与发声体本身有关,与音调、音色无关。

3.声速与音调无关,与介质的种类与温度有关。

声音三个特征的区分

1.根据描述的词语区分:一般音调说“高低”;响度说“大小”;音色说“好坏”。

2.结合具体的语境区分:如“他说话声音好大”指响度;“这歌声好好听”指音色。

3.振动的快慢决定音调:振动的强弱决定响度;发声体决定音色。

4.根据波形区分:在同一坐标系内,波形疏密程度反映音调高低,越密,音调越高;振幅大小反映响度大小,越大,响度越大;波形不同的,音色不同。有规律的重复的是乐音,杂乱无章的是噪声。

【易错练习】

1.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2.下列措施中属于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在道路两旁植树 B.开会时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

C.电影院采用隔音墙 D.强噪声环境下的工作人员戴耳罩

3.如图所示,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此处“不同”是指声音的(  )

中考物理声现象试题讲解(2022中考物理冲刺专题)(2)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15℃)下,空气中的声速大于水中的声速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

C.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声呐利用次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

5.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8个玻璃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

中考物理声现象试题讲解(2022中考物理冲刺专题)(3)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四、压轴专练

1.2022年央视春节晚会首次实现全媒体传播,并在4K、5G、VR、AR、AI等多方面进行技术创新,首次进行4K超高清直播,全程采用5.1环绕声,实现5G内容传输,是一场真正的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的春晚.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观众是根据音调分辨出钢琴声和二胡声的;

B.5G的传输速度更大,是因为5G是通过超声波传递信息的;

C.手机通过Wi-Fi收看春晚直播,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D.收看过程中为不影响他人,把音量调小一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下列关于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调逐渐降低;

B. 老师讲课时声音洪亮是指老师发出声音的响度大;

C. 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 轻声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

D. 人们根据次声波的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声呐

3.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来控制噪声的

B.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来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C.医学上的“超声波碎石”是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特性

D.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仍能听见音乐,说明水能传声

4.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

C.小提琴琴弦的松紧程度决定着声音响度的大小;

D.学校附近“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5.有一种“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声速

6.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7.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智能机器人Troika可以用简单语言与人交流。关于机器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机器人的声音与运动员的声音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8.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

B.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C.利用B超检查身体,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手机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9.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给全国人民带来很大影响,为了保护自己与他人,出门必须要戴口罩。当你戴上口罩之后与人交谈时,他人听到你的声音(  )。

A.音调变低 B.音调变高 C.响度变小 D.响度变大

10.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1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

B.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要放低些;

C.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频率高;

D.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