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十大奇迹(屹立青史的两座丰碑)

郑国渠十大奇迹(屹立青史的两座丰碑)(1)


01.科学先进的思想

郑国渠在渠首的选址、干线的修建以及“横绝”技术的使用等方面,都体现了郑国卓越的智慧和专业才能。

渠首及干线选址科学 郑国渠流线长、灌溉面积大,因此渠首至关重要。郑国渠的渠首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特点和泾河的水文特征,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这种科学性对以后历代引泾工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国渠渠首选在瓠口是利用了泾河出北山山系以后的地形特点:泾河自北山山系的九嵕山、仲山(张家山)之间出山后,在原古山前洪积物上冲刷成S形的河谷阶地。即该河曲以泾河出山口为顶点向南(下游)扩展,在左岸至今木梳湾村南尖嘴处形成第一个河曲;由尖嘴向南,至王桥西街,形成第二个河曲。

它们与河北岸的九嵕山坡前缓丘地貌相对应,以450米等高线(黄海水平面)正好形成一个葫芦状河曲大地貌,就是古文中的“瓠”。这里地理环境优越,天然的峡口特征让它成为修建水利工程的绝佳之处。

郑国渠十大奇迹(屹立青史的两座丰碑)(2)

另外,郑国渠干线依山势而建,充分利用了北山以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在脊梁状的地形上设计施工。高原与平川接壤的落差使渠水由高向低实现了自流灌溉,并且取得了最大面积的灌溉效果。

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条件下能够修建完成,堪称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一绝。总之,郑国渠之所以灌溉效果显著,就在于它在汇入洛河之前的大部分干线,始终运行在400米以上的高度,保证干渠达到汇集泾洛之间的所有水源、最大程度实现自流灌溉的双重目的,这就是郑国渠的真正创意。

改善了盐卤地土质 郑国渠不仅是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还具有淤地压碱的作用。《史记·河渠书》中“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的记载,就是郑国渠“淤地压碱”性质的真实记录。

郑国渠流经之地是一片盐卤地,这些地方在干渠修建之前无法耕种。郑国渠引泾水灌溉后,由于泾水泥沙含量大,水体富含营养物质,涵养了土质。极大地改善了沿岸土地的土质,扩大了秦国关中地区的可耕种面积。

郑国渠十大奇迹(屹立青史的两座丰碑)(3)

《汉书·沟洫志》记载当年广泛流传的一首民谣:”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儿歌表明,“淤地压碱”降低了耕土层中的盐碱含量,收到了改良土壤的效果,这也是郑国渠的一个巨大成就。

史念海在《中国古都和文化》中说:“秦汉之间郑国渠多所淤塞,但这种改良盐碱地的工作并未终止。西汉中叶,白渠的开凿就是这项工作的继续……这样的改良方法是和灌溉结合在一起的,以后一些王朝和政权都在相继沿袭运用。”

有一套完备的饮水系统 1985年,考古专家对郑国渠首工程进行实际考察,发现并考证了当年拦截泾水的大坝遗迹,考证表明,大坝从东岸1800米的名叫尖嘴的高坡,西迄泾水西岸100多米王里湾村南边的山头,总长2650多米。

郑国渠十大奇迹(屹立青史的两座丰碑)(4)

另外,在河西设有两条百米以上的溢洪沟渠、石坡长沟断面及三条冲沟等溢洪设施,在河东设有引水渠;在汉白渠流入郑国渠的交汇处(今泾阳县王桥乡船头村西北)——郑国渠引水渠的南岸,有北高南低的退水渠,其宽度基本与引水渠相等。

退水渠的设置也是一种创新,它可以把引水渠里多余的水量退到泾河里,保证了渠道的安全,同时又起到了排沙的作用。因而,从引水渠到退水渠等的结构布局,共同组成了郑国渠一套完备的饮水系统。

“横绝”技术扩大水源 郑国渠采用独特的“横绝”技术,拦截诸河扩大水源。据《水经注》记载,郑国渠东流横跨冶峪水、清峪水、蚀峪水和沮水等,采用了“横绝”的工程技术通过拦截沿岸诸河之水汇入郑国渠。

这种“横绝”技术类似于今天的拦河滚水坝,渠里水大时可以退入南岸的退水渠里。通过横绝技术扩大了郑国渠的水源,增加了灌溉面积,另外诸小河下游也开辟为耕地,增加了耕地面积。

因而,“横绝”技术堪称我国水利史上的一绝,为后来关中地区使用此技术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的滥觞,有开创先例之功,树立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光辉典范,至今仍在被应用。

郑国渠十大奇迹(屹立青史的两座丰碑)(5)


02.重要影响力

郑国渠的修建对关中地区农业的发展、对秦国迅速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助秦统一 司马迁在《史记· 河渠书》中评价郑国渠的意义时说:“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4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东汉史学家班固也认为中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地区成为秦国的重要粮仓:“秦开郑国渠以富国强兵。”“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郑国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遥相呼应,使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变成了肥沃之地。至此,秦国的三大粮仓全部建成。这时的秦国兵精粮足、富比各国,秦国一统天下的雄心也气吞山河。

就在郑国渠建成的那一年,秦始皇发动了统一中国的全面战争,秦国一统天下的序幕就此拉开。

郑国渠十大奇迹(屹立青史的两座丰碑)(6)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郑国渠建成6年后秦灭韩国,公元前228年灭赵国,3年后灭魏国,公元前223年灭楚国,次年免燕国。公元前221年,也就是郑国渠建成15年之后秦国一统天下。

从来没有一个工程能够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崛起产生过如此大的影响。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滚滚而来,它横跨诸河、联通泾洛、淤田压碱,将关中平原浇灌成帝国的粮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郭松义在《水利史话》中评价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中,规模最大而又影响深远的当推郑国渠。秦国为修建这个工程,征集了成千上万的劳力,花费十多年时间。它终究是当时修建的最大人工灌溉渠,是个了不起的工程。”

惠泽后世 当然,也没有那一个工程如郑国渠这般,在此后的两千年中影响深远。秦以后,郑国渠继续发挥着郑国所说的“万世之功”。

郑国渠十大奇迹(屹立青史的两座丰碑)(7)

史料显示,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风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史渠道均是在同一渠首、渠系上继续完善其水利设施。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既引泾入渭又引泾入洛的规模宏大的灌溉水系。

尤其是郑国渠渠首也成为历代渠首的选址地区,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渠首工程遗址区。

农业的发展,使关中地区在秦汉隋唐时期成为全国少有的富庶地区之一,这也为秦汉隋唐定都关中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今,经历后人多次扩张改造,郑国渠至今仍旧灌溉着超过60万顷的良田,成为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经脉。

郑国渠的兴建是关中水利史记上的里程碑,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伟大创举。而今,大量的碑刻文献现存于引泾渠首,外加历代的故渠,使郑国渠遗址享有“中国水利史天然博物馆”的盛誉。

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03.渺无音讯的郑国

走过千年,郑国渠光耀青史,而郑国却渺无踪迹。然而,郑国却以他匹夫的情怀、专业的操守和个人的道义,在历史上缔造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郑国渠十大奇迹(屹立青史的两座丰碑)(8)

悲情的人生 虽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铿锵话语,晚于郑国的时代很久。然而郑国却早已将它记之于心,并付诸于行。郑国,他虽不能持戈执剑征战疆场,但也要凭一己之力挽救韩国于生死危亡。然而,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前路凶险无比、生死未卜。

在修筑郑国渠期的十年间,他的内心到底泛起过怎样汹涌的波澜?他是否曾经无数次临窗望月、夙夜难眠?尤其是当身份泄露理想破灭以后,他是凭着什么样的信念完成了工程的修建?

公元前230年,当秦国的铁蹄踏破韩国都城的那一刻,郑国又身在何方?他该是痛苦而沧桑,并与他的国家共存亡?其实,他的或许心早已死去!那是在许久以前,身份泄漏后郑国渠尚在修建期间……或许他曾无数次问过自己:对于韩国,自己是功臣还是罪人?对此我们都无从确认。但从他对秦王说的:“(渠成)为秦建万世之功”可以看出,对于郑国渠的万世之功他早已心知肚明。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到在修建的十年间,泰山压顶般的重重矛盾,必然在他的内心翻滚煎熬,日夜不息。这种矛盾的根源就在于“为韩延数岁之命”和“为秦建万世之功”的激烈对抗性。

专家的情怀 虽然如此,但是一个专家的情怀和专业诉求,却让郑国渠工程经历了千秋风雨、万世变迁的考验。不朽的工程,源自于不朽的人格! 这才是真正体现郑国,一个专家的道德情怀和伟大之处:国有亲疏敌我之分,而工程的质量却无标准之别。虽然郑国如流星一般划过历史的天空、骤然消失。

郑国渠十大奇迹(屹立青史的两座丰碑)(9)

然而,他却因此竖起了一个不朽的精神丰碑!如同李春之与赵州桥、毕昇之于活字印刷术,传统的重士轻匠、道器分途,视科技为“奇技淫巧”的观念,使这些“匠”们始终不为统治者所重视。

如今,在浩浩史书的长卷中,没有留下关于他们的任何足迹!但是郑国渠以郑国的名字来命名,或许,这正是历史对他最好的怀念和记忆……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二千多年过去了,在无数的夕阳余晖和落日残照里,在无数的风云激变和兴衰存亡中,径河的水一如既往地淙淙作响、悠远流长。

而走过千年的郑国渠却早已斑斑驳驳、悄然隐退,只留下无数的辉煌和沧桑……此后,关于它的取水方式、灌溉面积、拦河大坝以及修建技术的争论,却从未停息。太多未解的谜团,如同它的修建者郑国一样,都隐没在历史的陈迹中,等待着后人去探索和发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