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有着高尚人格)

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一个好老师一定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否则他教出的孩子会是一个卑鄙庸俗的人;一个好老师一定是一位善良的人,否则他教出的学生会是一个麻木的人;一个好老师一定是一位对大自然,对美好事物充满热爱的人,否则他的学生会显得冷酷无情。

一位好老师的标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用身体力行的教育方式,告诉人们应该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有着高尚人格)(1)

孩子要做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冷酷的利己主义者

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33年的教学生涯,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经验。

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200篇儿童小故事。他把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的思考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他的著作当中,丰富深刻的教育哲理让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用他的一生诠释教师职业“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苏霍姆林斯基做到了,他要求孩子们也要做到为天下人之忧而忧。

今天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冷酷的利己主义者。

因为妈妈的一句批评,上海男孩纵身一跃从高架桥上跳下去,只留下形影孤单,绝望后悔的母亲。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有着高尚人格)(2)

古人说”身有伤,贻亲忧“,当孩子受伤或生病时,父母常常会感到担心、忧虑。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的孩子呢,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吗?

那个从桥上跳下的男孩,他只想到自己的委屈和痛苦,却没有想到自己冲动的行为将给父母留下多大的创伤。跳下去的整个瞬间,孩子可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自责。

为什么孩子如此自私?他们不考虑父母的感受,不愿意把东西分享给别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出现这样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儿童都有把最珍贵的东西给父亲和母亲的意愿。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小孩子,你就会相信这一点。许多父母由于不懂得自己孩子心中产生了爱的萌芽,而扼杀了孩子们心中这种崇高的激情,自愿地拒绝孩子们准备为他们做的好事。“

现在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尽他一个人享用,他有什么要求家长就尽量满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养成了自私的毛病。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谦让、奉献等集体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可是孩子终究会长大,他们也会扮演丈夫或妻子的角色,父亲或母亲的角色,那时他将用什么样的形象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现在夫妻不和睦,彼此之间矛盾重重,离婚率高涨,与自私的行为脱不了干系。

所以要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绝对不应该是一个冷酷的利己主义者。

努力使每个男女学生成为坚强勇敢、乐观自信的人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富兰克林

每一个境遇不同,有的人出生含着金钥匙;有的人出生要饿肚子。

但是阶级可以突破,贫穷可以变得富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问题的关键是一个人能发挥多大的主观能动性——坚强勇敢、乐观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有着高尚人格)(3)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在设施条件极为普通的学校上学,一生从事最高官职是农村中学校长,但这都不影响他出版自己的著作,获得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称号、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列宁勋章、红星奖章等荣誉。

这是因为他不怕困难,敢于前进的英雄气概。他参加苏联卫国战争,在作战前线受了重伤,因为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就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在这里他勇于攀登职业生涯的最高峰。

他说:”一个孩子越坚强,越富有成人的性格,使他成为一个细腻、善良和温柔的人就越发重要。只有出于善良之心而日益增强起来的精神力量,才能使人产生那种创造美的高尚情操。“

中国的孩子太缺乏系统深刻的生命教育了。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有着高尚人格)(4)

江苏一个小学生在作文课之后,痛苦地冲出教室,从教学楼四楼纵身跳下。这悲剧的导火索是生前的一篇作文:《三打白骨精读后感》,班主任老师对作文进行了大量批改,删掉很多地方,并写下“传递正能量”的评语。

因为这样一件事情,一条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了。用生命的代价作为反抗的手段,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

努力使每个男女学生成为坚强勇敢、乐观自信的人,教会孩子敬畏生命,建立悲悯和共情的美好德行,还会健全他对自我生命的认同与珍视。在此基础上,孩子面对意外、挫折和失败时,才不会轻言放弃,以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论语》中对教师生活的描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耕之事完毕。(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有着高尚人格)(5)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特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否则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不同于现在学校的填鸭式教育,他认为学校要有精神生活。如果一个学生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别的什么东西都没有,那他就是缺乏创造性的劳动。学习就会变成一件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只有在学校里充满生气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才能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的事情,这种事情就是到了学生毕业参加劳动以后也还能够继续下去。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有着高尚人格的男子汉在讲述信仰与品德,他的书是热的,是充满人道主义和理想的。

看到他的照片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温暖和力量,一个高大英俊的男人,身边围着可爱的儿童,他们喜欢把自己稚嫩的小手放在他宽阔的肩膀上,无限信赖。他是传递知识的工作者,更是一位牧师,传授爱与信仰。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有着高尚人格)(6)

不讲信仰,奉献,不讲死亡和为什么死的教育就不是人的教育,而是马戏团训练大象和猴子。

一辈子和孩子们在乌克兰的乡村学校里,他把自己都奉献给了孩子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