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第二类大城市(长三角城市群27城)

长三角城市群

27座城市

上海、杭州、苏州

……

科技创新驱动力

哪家强?

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发布《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报告(2020)》,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中,南京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

科技创新驱动力包括了研发创新驱动力和产业创新驱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载体、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绩效等4个维度,数十个单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得分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无锡、宁波、常州、南通、芜湖。

长三角城市群第二类大城市(长三角城市群27城)(1)

长三角城市群第二类大城市(长三角城市群27城)(2)

▲数据来源:《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报告(2020)》

《报告》显示,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呈现出四个等级层次:

  • 第一层次是上海,为领军城市;
  • 第二层次有南京、杭州、苏州、合肥4个城市,为核心城市;
  • 第三层次有芜湖、无锡、宁波、常州、南通、扬州、镇江7个城市,为重点城市;
  • 第四层次共有15个城市。

长三角城市群第二类大城市(长三角城市群27城)(3)

据分析,上海综合得分为0.717,明显高于排名第二名的南京及其他排名靠前的城市,体现了龙头和引领地位,这得益于上海在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载体及科技创新产出三个方面表现突出,全位于27个城市之首,保持着比较明显的领先优势。但上海的科技创新绩效指数排名位于第四,低于南京、苏州、杭州。

南京排名第二,综合得分0.590,明显高于排名第三的杭州,具有重要核心地位。南京在科技创新绩效上成效突出,排在27个城市的首位,高于上海;在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载体、科技创新产出三个方面也表现突出,全位于27个城市的第二名。

杭州、苏州、合肥三个城市,在科技创新驱动力能级上也拥有核心地位,其综合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其中杭州和苏州超过0.47,核心能力比较突出。

长三角城市群第二类大城市(长三角城市群27城)(4)

这套评价体系

具体有哪些?

科普时间到

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力

评价指标体系

4个专项(一级)指数: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载体、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绩效。

10个二级指标:科技研发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创新基础投入、科技研发载体、高新产业载体、创新培育载体、科技研发成果、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投入产出绩效、驱动转型绩效等。

科技创新投入指数

前10位城市

上海 南京 杭州 苏州

合肥 无锡 宁波 镇江

常州 绍兴

科技创新载体指数

前10位城市

上海 南京 合肥 苏州

杭州 无锡 南通 宁波

盐城 扬州

科技创新产出指数

前10位城市

上海 南京 杭州 苏州

合肥 芜湖 无锡 宁波

常州 南通

科技创新绩效指数

前10位城市

南京 芜湖 杭州 上海

扬州 合肥 舟山 苏州

马鞍山 镇江

长三角城市群第二类大城市(长三角城市群27城)(5)

创新驱动是

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

“华山一条路”

近年来,南京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创新名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国家科技部

2020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

南京居第4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

南京居第21位

创新潮涌在南京

南京古称天下文枢,今为科教重镇,“双一流”高校数居全国前列,80多位“两院”院士群星闪耀,近百万在校大学生厚积优势,410家新型研发机构蓬勃发展,科创森林枝繁叶茂,移栽大树、培苗育树、老树发新芽“三棵树”欣欣向荣,高企数三年增长3.5倍。

“十三五”期间,

  • 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至3.38%、扩大0.39个百分点;
  •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至1.2万亿元、增长35.5%;
  • 高新技术企业数增至6507家、增长4.1倍;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1.93件、居全国第三。

矢志不移聚焦创新

今年1月,南京发布《关于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这是南京连续第四年将“新年第一会”的主题定为“创新”,连续四年发布市委“一号文件”支持创新发展,以可持续、强有力的政策举措保障与推动创新。

长三角城市群第二类大城市(长三角城市群27城)(6)

天下英才聚集南京

南京瞄准人才需求,分类构建“巷、港、湾”创新载体,以更大力度营造乐活无忧、近悦远来的品质环境,让南京最想留住的幸运@天下英才,找到最想驻足的港湾。

  • “巷”就是南京独创的城市硅巷,通过盘活老城存量资源,建设产城融合发展新空间,总面积已超百万平方米;
  • “港”就是积厚成势的大学创新港,通过集聚高校优势学科、研发平台和龙头企业,打造产学研融通创新高地;
  • “湾”就是渐成气候的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通过打造“类海外”环境,为留学归国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

产业协同共赢南京

“十四五”期间,南京将着力构建更完善更有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

  • 串珠成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全力做强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医药与生命健康等8条重点产业链;
  • 集链成网,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跨行业互动、网络状融合;
  • 结网成势,加快崛起一批全国领先、国际先进的产业地标。希望广大企业与南京共同构建区域经济新生态,收获产业发展新红利。

来源:澎湃新闻、上观新闻

全媒体记者:彭硕

编辑:刘清凝

执行主编:胡晓月

主编:梁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