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圈对孩子的危害(心理套娃的使用方法)

心理套娃是由中山大学心理学博士程乐华、李珏、吴翔共同研发的国家发明专利是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心理投射测评和心理咨询工具,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套圈对孩子的危害?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套圈对孩子的危害(心理套娃的使用方法)

套圈对孩子的危害

心理套娃是由中山大学心理学博士程乐华、李珏、吴翔共同研发的国家发明专利。是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心理投射测评和心理咨询工具。

很多心理咨询师想要了解心理套娃怎么使用。

作为发明人,我介绍一下心理套娃的使用流程

这个流程适用于所有的心理套娃版本,不管是认知版、成长版、家庭版,都可以使用这个流程,并且这个流程是标准的操作流程。

使用前,心理咨询师要充分了解心理套娃的结构。关于心理套娃的结构,我在上一篇文章已经介绍过,大家可以去看。

那么,心理咨询师要注意观察什么呢?

观察哪三个方面?

我们认为,心理套娃的使用过程,需要关注:

来访者如何探索心理套娃的物理结构

来访者如何解读心理套娃的图案

来访者如何呈现心理套娃的摆放关系。

以上三点,是心理咨询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上面三点是关注的内容,下面要介绍循环系统,也是心理咨询师需要关注的内容

什么是循环系统呢?

在心理套娃使用过程中,存在两种循环系统:

内循环系统和外循环系统。

内循环系统指的是来访者-心理套娃;

外循环系统指的是来访者-心理套娃-测量师-环境;

大家在使用心理套娃的时候,一定要有循环系统的理念。很多心理咨询师在使用心理套娃的时候没有这个理念,或者循环系统的理念很薄弱,很难熟练使用心理套娃。

怎么才能产生“循环系统”的理念呢?

心理咨询师要有客体化思维。客体,和主体是对应关系。客体和主体共生。没有主体也就没有客体,同理,没有客体也就没有主体。

使用流程

流程分三步,第一步:呈现;第二步:观察、引导;第三步:摆放

第一步,呈现。

心理咨询师把未打开的心理套娃呈现给来访者。让来访者自由探索心理套娃。

注意,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把没有打开的心理套娃呈现,千万不要打开。

来访者对于心理套娃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思考过程、每一个认知意念,都能够体现来访者的个性特点。

当然,来访者的行为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来访者觉得环境不安全、或者没有动力去探索的时候,来访者可能不会如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心理咨询师要把环境控制好,并且尽量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相关解读。

要记录什么?

心理咨询师要注意记录来访者对于心理套娃的结构是怎么处理的,并且还有记录来访者对于图案的无意识解读。

第二步,观察、引导

心理套娃提供了模糊的图案。

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对问题情境客观化和个性化,使咨询师发现来访者的认知风格及问题关键点,帮助来访者呈现问题及进行自我思考。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在于问题情境客观化和个性化。

因为个性化才能够了解来访者的认知风格。特别是来访者在使用认知版心理套娃的时候,咨询师一定要引导来访者去看附着在心理套娃的图案。

第三步,摆放。

心理套娃具有人形属性,咨询师引导来访者把自我对于人事物的关系,通过摆放套娃物化地呈现出来。

从个案经验来看,用心理套娃可以比较快地进行人事物关系呈现,其中包括距离亲疏、关系互动、个人边界等。

心理套娃不仅是测量的工具,也是心理咨询的工具。咨询师可以通过引导来访者对于套娃的摆放过程,按照咨询师自我习惯的咨询技术,增强咨询效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