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有多少遗址(至今解不开的谜)

陕北是一块特殊的地域,作家白长安先生以他独道的、犀利的文笔,攀缠着岁月的青藤,道出了高原上大文化的产生之谜,发生之谜,存在之谜。让人读来倍感震憾又耳目一新。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陕北有多少遗址(至今解不开的谜)(1)


陕北大文化的厚度

作者 白长安


据说陕北高原的生成,得力于洪荒年间的一场怪风。怪风起自昆仑山,怪风过后,黄尘漫天,黄尘敛落下来,便堆积成这黄土高原。后世经天上雨地上水千百年的割裂、冲刷,原本山顶上的平原,就形成而今这峁梁交错、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景象。死死生生,悲悲欢欢,人类在这种不平整的土地上,业已走过了许多年。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自然条件与地理条件的恶劣,派生出华夏民族这优异的一群。而米脂李自成的横行天下,延安张献忠的揭竿而起,保安刘志丹的深明大义,安定谢子长的拔刀相向,每每都为喧喧嚣嚣的中国历史增添了一笔奇异的亮色。


儒家学说在一统中国时,网开一面,留下了陕北这个空白点。当然,这种网开一面,并不是为牧者的恩赐。它网开一面的原因,是由于历史上的陕北,长期处于边关要地、民族战争的拉锯战之间。加之,民族交融的结果,使这块高原,成为各种文化现象互为妥协互为依赖的地方。纵然儒家文化自长安、自中原、自黄河东岸的山西,气势汹汹而来,但是,它只留下很肤浅的影响,雨过地皮湿而已,特有的陕北大文化仍然顽强地生长着和完成着。


在漫长的岁月里,将发生许多重要事情。而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战争。仅就陕北高原而论,战争又以民族之间的拉锯战为主。匈奴与秦朝汉朝战争之后,也许会有嵇胡,嵇胡之后,也许会有吹着羌管、顺着无定河川湍湍而来的党项,党项之后,安宁不了多久,成吉思汗的铁骑又会越过长城线而来……别让过往的历史在这里停驻太久,暂且打住。

陕北有多少遗址(至今解不开的谜)(2)


大抵是1987年,陕北的安塞腰鼓,首次进京汇报表演。500个的农民,在一个诺大的广场上,出了一回风头。那急急如雨的鼓点,那勇猛彪悍的动作,那咄咄逼人的气势,那一股蛮劲、狠劲,那一番龙游虎走、龙腾虎跃,令看台上的观众震撼眼花缭乱。其实,较之在黄土地上自得其乐的舞蹈、得意忘形的踢踏,这被硬化过的水泥场地上的表演,不知逊色了多少倍,然而它还是赢得了满堂喝彩。安塞腰鼓的剑拔弩张姿态亦如刘成章先生著名的散文《安塞腰鼓》里所描述的那样,将行世久远和名昭青史。令人钦佩的是,在温良敦厚的、以歌舞升平见长的中国民间传统舞蹈中,还有如此个性张扬的一支。


为了叙述方便,我愿意在这里从繁花般的陕北民间大文化中,捡出唢呐、剪纸、民歌来侧重调侃,借以窥一斑而见全貌,或者是抛砖引玉。


花开本无岸,魂落忘川犹在川。据我不算准确的看法,陕北人一生,三次与唢呐结缘。一次是过满月,一次是结婚,一次是抬埋人上山。唢呐那高亢的凄厉的颤音,将三次在他们的窑院里响起。这三次吹奏,其实就一个主题:我已生,我已死,我将婚将嫁,并添丁加口;我用这高亢的音律扩张我的渺小,从而不至于被这单调的背景吞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三次吹奏委实是人类对恶劣自然环境的三次抗议与威胁,人类在这宗教般的旋律中得到陶醉,从而继续迈着踏实的步子走向将来。

陕北有多少遗址(至今解不开的谜)(3)


陕北唢呐曲牌繁多,丰富多彩,除正统正规的红白过事所奏的曲牌外,还加上信天游小调及现代流行歌曲,大概差不多有上千种。陕北人把过满月、孩子的升学、结婚、年节、乔迁、暖窑一类统称喜事或红事。红事上吹奏的唢呐曲牌有《得胜回营》《大开门》《大摆队》《迎宾曲》及《一马三条件》等等,奏出喜庆和欢快,洋溢着幸福与美满。陕北又把埋葬人、祭事、祭灵、搬坟一类统称白事,白事上吹奏的唢呐曲牌有《祭灵》《哭灵》《苦伶仃》《雁落沙滩》《雪梅吊孝》等,那曲调凄苦哀怨,撕心裂肺,诉不尽许多愁。


陕北唢呐器具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笛呐及牛皮鼓、铜锣、双镲组成,配套现代架子鼓、电子琴之类,场面阵容气派壮观,唢呐声震耳欲聋。关于唢呐,一种说法是由古代西域龟兹国的艺人行世布道的;另一种说法是由汉唐宫廷中被贬、被流放民间的伶人流传下来的。虽然相信后者的人十之八九,但无从考证。我们只知道因为后一种说法的流行,唢呐手在过去叫吹鼓手,地位卑微,甚至隶属于三教九流之类。当吹鼓手者不是聋子瞎子,便是贫困潦倒的乞丐一种谋生行当。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时代的变迁,物质文明的愈来愈丰富,唢呐手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渐渐被人们接受并欢迎,酬金也越来越高。一个显著变化是唢呐班由过去的三五人发展到今天的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大乐队。团队联合演奏,几百杆唢呐一起吹响,几百个牛皮大鼓一起棰响,几百件铜锣一起敲响,几百件双镲一起拍响,那阵势犹如万马腾蹄,翻江倒海。正为此故,陕北唢呐进过人民大会堂,走出国门走上英国爱丁堡军乐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得各国人民褒扬。其绚丽的艺术之花,必将结出丰硕的艺术之果。


低眼看利剑,剑上镌刻着他的谋略和智慧。铠甲的每一块皮革上都记载着他丰功战绩,但身后无数支飞箭,终将他射杀了。——这是陕北剪纸《吴起将军》的表情,透着一股沉沉的悲凉之寒气。


而另一幅叫《合欢树》的剪纸,所展示的内容是这样的:大背景是一棵极普通的杜梨树。在进入剪纸以后,它已经变形,变得轮廓丰满,树干低矮,整个树冠成为一个桃状。成群的野物在树上栖息着、嬉戏着,大约还唱着欢乐的生命之歌。农妇通过剪刀,铰出各种各样含义明显的图案,铰出七彩斑斓的艺术的奇葩。再例如《蛇盘兔》,内涵则是一幅赞美生殖崇拜、描绘爱情的剪纸。你看,树干中分,树干左右的两个主角,一个是玉兔,一个是三足乌鸦;令人想起古典小说中“金乌东什,玉兔西坠”之类的话;却在剪纸中达到完整的统一,组成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同世界。最深奥的科学命题,最浅显的生存图景,在这幅剪纸中得到圆满体现,委实令人叹为观止。

陕北有多少遗址(至今解不开的谜)(4)


久负盛名的剪纸《抓髻娃娃》,在陕北农村差不多家喻户晓。无论生男生女在他们过满月时,都由接生婆或者其亲属专门为孩子铰一幅《抓髻娃娃》来辟邪,并预示着他们一生的吉祥和富贵。图面上一群抓髻娃娃,手拉着手,站成一排,对着世界歌唱。其时天空一轮红日当当照耀,大地金碧辉煌,显化出一处一处的亭台楼阁,显化出杂乱错落的村镇,显化出星罗棋布的羊群,显化出喧泻奔腾的河流,显化出飞天的人物。尘世间一切,异常清晰,荜缕可见,仿佛梦中情景。据一位资深的老研究员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勒之林教授的考证,“抓髻娃娃”它是我们民族的护身符或者说守护神,他甚至继而推测之,认为“抓髻娃娃”剪纸图案也许是最初黄帝部落的图腾。当然,前一种考证得到了学术界普遍的认可,而后一种推测则被认为仅仅是推测而已。

陕北有多少遗址(至今解不开的谜)(5)


数以万计的陕北剪纸中,诸如《燕雀》《山鸡》《大雁》《烧玉米》《打枣》《女神》《祈雨》《碾米娃娃》《鸳鸯戏水》《麻钱老虎》《花豹抓小鸡》《猴子坐莲花》等等作品,其表情与内涵一致,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将原始的纯真跃然于纸上。而诸如《黄河壶口》《黄帝陵》《乾坤湾》《大美榆林》《天下名洲》《白云山庙》等等作品,秀陕北奇山丽水,晒风物长宜放眼量,又铰出了时代特有的纹饰。有一幅叫《中国梦》的剪纸,艺术家超越时空想象,铰出一家人坐着宇宙飞船到月球上去旅游,吴刚设“桂花酒宴”款待,嫦娥举行“忠魂舞”晚会酬谢,成双成对的玉兔列队欢迎地球宾客到来……独具匠心,表情逼真,展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陕北民间剪纸,它是来自遥远年代的一个个神秘符号。作为这块轩辕本土,当碑载文化挂一漏万地记载历史的时候,剪纸艺术却以其神秘的色彩和表情,依靠大字不识一升的农家妇女手中剪刀,为我们展示出条条迷津。它们是裸露在众目睽睽大庭广众之下的历史沉淀物,仅仅属于陕北大文化的一部分。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过去时”究竟给我们留下多少大神秘,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剪纸只是其中的一件而已。


陕北民间剪纸,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传统性质,独创性质,是毕加索式的以“四维空间”形式出现的世界级作品。陕北剪纸注重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把中国古今文化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剪纸大胆运用流畅线条、饱满的构图和丰富的想象,展示独特的思维和巧妙的技艺,在整个剪纸艺术中独具风格,形成自己特有表现形式,让世人惊殊喟叹。


回首沧桑,一望千年,剪一叶风云将曾经还原。华夏锦绣,天上人间,再剪一份祝福还有祥云一片。


骑驴婆姨赶驴汉,

掉转你白脸脸让哥哥看。

你是哥哥命蛋蛋,

搂在怀里打颤颤……


高高的山峁上,一声声信天游起了。在梁峁沟壑间飘飘荡荡,缠绵悱恻,让听得人心都动弹。千年老根黄土里埋,信天游始于何年何月,有学者考证与《诗经》里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同源。而我们只知道的是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地方,信天游一路从远古唱到今天生生不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陕北人,他们在田间地头,在窑洞炕头,忧伤时欢乐时,即兴随口编排出的一种山曲儿。那曲儿酸格溜溜的甜,甜格溜溜的酸。


头一回寻你你不在,

你大大敲我两烟袋,

哎哟哟,脑上冒起疙瘩来。

第二回寻你你不在,

你妈妈正在切白菜,

哎哟哟,手拿菜刀撵出来……


男子钟情,女子怀春,两人自由恋爱却遭遇双方父母的反对阻挠,他们即痛苦又无奈,便唱出一首信天游来排泄心中的忧闷。而像《大女子要汉》:“十七八女娃门前站,公鸡倒把草鸡断,女娃泪不干”则唱的是女儿家大胆向封建婚俗挑战的现身说法。而“空中的鹞子水中的鱼,十七八岁姑娘对牙子驴。猪的骨头羊的髓,黎明的瞌睡小姨子的嘴”。便是人们对四大快乐和四种香味诙谐有趣的信口编排。而“对面沟里扒黄蒿,我的男人倒叫狼吃了”“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更有怨恨规劝之嫌。


白杨树栽在柳树林,

骚情鬼上了奴家的门,

叫一声来人你不要胡抓挖,

奴家的男人不在家……

陕北有多少遗址(至今解不开的谜)(6)


堂•吉诃德式的陕北人,藏着一颗不安宁的躁动之心,渴望走出高原,所以就有了不同版本的《走西口》产生:哥哥走西口,不要交朋友,交的朋友多,就会忘记我。有钱是朋友,没钱两眼瞅,唯有妹妹我,天长地日久。述说着道不尽的相思苦。除此而外,陕北民歌中很大一部分,是长歌描述历史人物故事或某个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诸如《珍珠倒卷帘》《张生戏鸳鸯》《梁山伯与祝英台》《太平年》等,当然现代颂歌《东方红》《刘志丹》《三十里铺》等也不乏其数。同样脍炙人口的还有《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五歌放羊》《小桃红》等等,这一类民歌则唱的是一个一个凄美哀怨爱与恨的故事。例如有一首《女看娘》说的是从正月到腊月,女儿惦念患重病的娘,由于总是忙顾不上,直拖到腊月里才上了娘家门,而这时“腊月里,女看娘,娘她躺在停尸房。叫一声娘,哭一声娘,您把女儿的冰糖尝一尝”真是令人心酸和感动!


三十里明沙四十里水,

五十里路上探妹妹。

半个月我跑了十六回,

把哥哥跑成个罗圈圈腿,

你还骂我是个没良心的鬼……


透过这一首首沁润着泥土芬芳的信天游,传递出的是陕北人在对人生屐痕的梳理,远去岁月的回望中,流淌着漫漫心路历程,蕴含着对生命的层层思索。这样朴素而真挚的民歌,远离了喧嚣和浮躁,远离了矫揉造作,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大约是信天游“原生态”魅力所在的缘故,才独领一路风骚唱红了全世界。


我常常想我的陕北,它宛若一条船,一架阿波罗太阳车,一乘帝王之辇,缓慢而笨拙地行进着,从远古走向今天。怀着儿子之于母亲般的虔诚心情,我在它的斑驳面容上细细查找,试图找到它秘而不宣的一切;我久久期待着,期待着某一天黎明或者是黄昏,天开一眼,它神秘地微笑着,向你显灵,慷慨地展示它的全部。至于如今,我只能说,我对它究竟了解多少,连我自己也没有把握。

陕北有多少遗址(至今解不开的谜)(7)


陕北有多少遗址(至今解不开的谜)(8)

作者简介:白长安,男,陕西吴起人,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延安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延安日报》及《散文选刊》《延安文学》《西部散文选刊》《延河》《长征》《今古传奇》等报刊400余篇,荣获2016年度《今古传奇》全国优秀小说家30强,部分文艺作品获省、市、县期刊征文奖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