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平仄每次都要写下来才能区分(谈平论仄向晚意不适)

本文是有一定深度的,牵涉的知识面也比较广,可能会颠覆以前对于格律诗平仄的认识,如果能看懂并理解本文,对正确认识平仄将会大有裨益。

一.平水韵中有些字是可平可仄的,但并不是随意的

我们知道在平水韵中,有很多字是可平可仄的,但“可平可仄”并代表这个字想当平声字来用和当仄声字来用都随意,而是要根据字意来定

如“迟”字在平水韵中可平可仄,它当“缓、迟到”用时,只能是平声,读chí;而当“等待”用时,只能是仄音,读zhì,不能平仄混用。

因此杜甫的诗句“迟日江山丽”中的“迟”字按照字意,这里只能是平声,绝不能说这里可平可仄。一个字在诗里的意思已定,它的平仄也就已定。

知道平仄每次都要写下来才能区分(谈平论仄向晚意不适)(1)

二.诗中,确实会存在平音读仄,仄音读平的现象

再深入一步讲。

有时,某字的平仄虽是固定的,但因为用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对,如该用仄时用了平,或该用平时用了仄,此时为了保持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效果,平声字可能会故意读仄音或仄声字可能会故意读平音。即读时的平仄和字本身的平仄相反。

举个例子,李商隐名作《锦瑟》中的首句: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虽然“思”字可平可仄,在这句“思华年”里按照字意“思”很明显属于平声。但因为“思华年”犯了三平尾,三平音连读会很单调,有悖音律美,乃格律诗大忌,故有些人通过将“思”字故意读仄音来解决这个问题。

知道平仄每次都要写下来才能区分(谈平论仄向晚意不适)(2)

虽然“思”为了抑扬顿挫和音律美需要这里可以读仄音,但此处“思”本质还是平声字,读仄音只是解决三平尾带来的音律弊端,并不是说三平尾本身消失不见了。

同样李商隐名作《乐游原》中的首句“向晚意不适”犯了五连仄,乃拗句。格律诗中五连平绝对不允许,五连仄其实并没有太大问题,对句有拗救,关于这个我在谈论孤平的专文里有论述,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知道平仄每次都要写下来才能区分(谈平论仄向晚意不适)(3)

“不”字在平水韵中确实是可平可仄的,但平音时是“否”的意思,而“不”当否定副词讲的时候只能是仄音。很明显,“向晚意不适”中“不”是否定副词,仄音,这句确实是犯了五连仄。

但考虑到音律美,这里“不”有些人可能会读平音,但这不能否定本句是五连仄。

更深入地讲,为什么平音字可以读仄,仄音字可以读平?

这是由音律决定的,比如唱歌时,很多平音字会唱成仄音,很多仄音字会唱成平音。

知道平仄每次都要写下来才能区分(谈平论仄向晚意不适)(4)

三.通过音乐解读为什么平音可以读仄,仄音可以读平

诗和曲一样,最初是拿来唱的,比如王维的《渭城区》就被编成名曲《阳关三叠》,曾被歌女广泛传唱。

其实平仄抑扬顿挫的效果在读诗时并不明显,但在唱诗时特别明显。跟唱元曲一样,唱诗时,有些该用平音的地方绝不能用仄音,该用仄音的时候绝不能用平音,否则唱起来就会很不顺畅,甚至无法唱,这称之为“拗嗓”。诗最初用于“唱”,这是格律诗平仄来源的理论基础。

知道平仄每次都要写下来才能区分(谈平论仄向晚意不适)(5)

举个通俗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大家应该都听过、唱过吧?首句“大河向东流”大家唱一唱,“东”唱出来是几声?

“大河向东流”这句第四个字“东”本来属于平声。但按照音律,这里唱不出平音,会严重“拗嗓”,只能唱仄音四声。所以实际唱这句歌词的时候“东”实际是唱四声“dòng”,仄音,而不是唱一声“dōng”。不信大家再唱唱这一句试试,“东”不可能唱出来一声平音来,这就是音律美之妙。

知道平仄每次都要写下来才能区分(谈平论仄向晚意不适)(6)

既然平可以读仄,仄可以读平,是不是写格律诗平仄可以通用?

当然不是,这属于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格律诗平仄不合,终归属于诗病,就像人一样,偶然生病一次去医院无伤大雅,岂有故意自己弄出病来,天天住医院的?

真正读懂和理解了本文,再看“平仄”就很简单了。为什么要讲求平仄?为什么格律诗句内平仄交替、联内相对和联间相粘?为什么格律诗中有些地方平音要读仄,仄音要读平,这都是音律美的需要,是追求“格高律清”的需要。

知道平仄每次都要写下来才能区分(谈平论仄向晚意不适)(7)

朋友们,读了本文,有何高见?欢迎分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