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的主题歌曲(大秧歌扭出的年味)

山东海阳是抗战时期中国著名的地雷战故乡,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地雷战的主题歌曲?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地雷战的主题歌曲(大秧歌扭出的年味)

地雷战的主题歌曲

山东海阳是抗战时期中国著名的地雷战故乡。

在抗战期间,海阳民兵利用地雷配合八路军山东纵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己碾炸药,制造石雷,各村建立地雷加工厂,摸索出夹子雷、连环雷等十多种地雷和子母雷、头发雷等30多种埋雷方法,重创敌人,作战2000多次,毙敌1000余人。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此为原型,实地拍摄了《地雷战》,轰动全国,海阳地雷战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1977年地雷战遗址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阳市是一座文化宝库,与地雷战齐名的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 新春期间,海阳各个乡镇的大秧歌演出团奔行在乡间,为乡亲们扭出了欢乐,扭出了年味。

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系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海阳大秧歌素以粗犷奔放、感情充沛、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在表演形式上,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锣鼓铿锵、万马奔腾,宛若大河滔滔。小场子多是双人舞、多人舞,恰似小桥流水,一波三折,美不胜收。海阳大秧歌独具的优秀民间艺术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学者及国内外游客前来学习、观赏。

海阳秧歌的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海阳旧县城凤城,依山傍水,海运方便,是当时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而凤城已是四乡秧歌的活动中心。

海阳秧歌得以逐步发展、日趋成熟,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由此可见,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了。另外,海阳秧歌中乐大夫俗有螳螂门、八卦门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动作汲取了不同拳术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海阳大秧歌是海阳人民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的体现,在现实中,海阳秧歌鲜明地展现了海阳农村百姓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是一方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海阳大秧歌现已被编列为汉民族舞蹈教材之一。1996年,海阳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6年5月20日,海阳大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另外,电视剧《大秧歌》,就是以海阳大秧歌为故事载体,在海阳琵琶岛影视基地开拍。郭靖宇导演携全体演职人员,用时近一年,圆满完成了拍摄、制作任务。该剧在多家卫视播出后好评如潮,海阳大秧歌声名遐迩。

新春期间,流动于海阳大地的海阳大秧歌,犹如一条条风景线,带给父老乡亲们的是红红火火和欢乐无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