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评价(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价值根源)

中西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生活习俗、行为习惯、伦理观念、思维特征、价值取向等多方面,这种文化差异来源于中西方各自历史的长期积淀,并对于每个人都打上的深深的烙印。中西方这种文化差异起源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行为方式的差异性,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又最初起源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一、环境、资料、行为与意识的逻辑关系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它造成了各地域、各民族不同类型的行为方式(包括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进而在此基础形成了各地域、各民族不同类型的思维意识方式。

(一)环境与资料的逻辑关系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料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食物来源等三个方面。显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往往形成不同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食物来源。例如,沿海地区或岛屿地区,自然资源主要有海盐和沙滩等,气候主要是海洋性气候,食物来源主要是海洋生物;内陆地区,自然资源主要是煤、动植物、矿产等,气候主要是大陆性气候,食物来源主要是陆生植物与陆生动物。

环境与资料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评价(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价值根源)(1)

(二)资料与行为的逻辑关系

人类的一切行为分为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两大类,其中,消费行为是将生活资料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生产行为是将自身的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或新的生活资料价值)的过程。然而,无论是消费行为还是生产行为,都是将不同形式的价值进行相互转化,只有在信息注入的时候才会产生价值增值,如果没有信息的注入就只能进行不同形式价值之间的等值转化。总之,行为就是将不同事物的价值进行相互转化或增值,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价值转化与价值增值过程中的最大效率,因此可得:

行为的本质:关于资料(以最大效率进行价值转化与价值增值为核心目的)的规则体系。

资料与行为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评价(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价值根源)(2)

(三)行为与意识的逻辑联系

人类的行为过程、行为产物和环境因素将会必然地反映到人的头脑之中,并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主观意识,这些主观意识就是人脑对于外界世界各种事物的特性进行归纳与抽象,并总结出一系列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形成了对于人类行为的各种约束性规则,反过来引导、制约和规范人类的行为,目的在于提高人类行为在进行价值转化和价值增值过程中的效率性。总之,意识就是将不同行为的价值进行相互转化或增值,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价值转化与价值增值过程中的最大效率,因此可得:

意识的本质:关于行为(以最大效率进行价值转化与增值为核心目的)的规则体系”。

行为与意识的逻辑联系如下图:

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评价(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价值根源)(3)

(四)环境、资料、行为与意识的逻辑关系

1、环境决定资料。不同的地理环境可造就不同的生存资料(包括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食物来源),因此环境决定资料。

2、资料决定行为。不同的资料,决定着人类如何有效地适应和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食物来源,这就在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的不同内容与基本特征,因此资料决定行为。

3、行为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于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其最终目的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来有效地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人类不同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结果事物,必然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识,并通过所形成的这些意识来指导下一阶段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因此不同类型的行为决定着人类意识的不同内容和基本特征,即行为决定意识。

环境、资料、行为和意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评价(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价值根源)(4)

二、环境、行为与意识的分类

1、环境的分类。人类的生存环境主要分为两大类:江河环境和海洋环境。当然,还有草原环境、山区环境、湖泊环境、沙漠环境等,这些环境并不构成人类环境的主体部分,它们往往拆分到江河环境和海洋环境之中。

2、行为的分类。人类的行为主要分为两大类:江河行为和海洋行为。当然,还有草原行为、山区行为、湖泊行为、沙漠行为等,这些行为并不构成人类行为的主体部分,它们往往拆分到江河行为和海洋行为之中。

3、文化的分类。人类的意识主要分为两大类:江河意识和海洋意识。统一价值论认为,文化的本质就是“规范化的社会意识”。因此人类的文化主要分为两大类:江河文化和海洋文化。当然,还有草原文化、山区文化、湖泊文化、沙漠文化等,这些文化并不构成人类文化的主体部分,它们往往拆分到江河文化和海洋文化之中。

由于环境决定资料、资料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文化(或意识),因此可得:江河环境决定江河资料,江河资料决定江河行为,江河行为决定江河文化;海洋环境决定海洋资料,海洋资料决定海洋行为,海洋行为决定海洋文化。

两种文化的决定关系如下图:

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评价(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价值根源)(5)

三、江河环境与海洋环境的不同特点

1、江河环境的特点。大江大河流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农作物的生长呈现出严格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并对于水源、土地和气候有很强的依赖性。

2、海洋环境的特点。地中海处于欧、亚、非大陆之间的陆间海,被称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簇拥地中海的陆地,森林茂密,丘陵遍布,土地贫薄,不适和农作物的生长。地中海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地处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陆路交通不方便,可耕地面积较少,农耕文明发展空间小,陆路交通的不方便。

四、江河行为与海洋行为的不同特点

(一)江河行为的特点

大江大河流域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故农业和农耕经济往往很发达。从而使人们的行为具有如下特点:

1、行为温和、内敛。温和的内陆气候,适宜的生存环境、温和的农耕行为形成了人们温和、内敛的行为特性。

2、行为保守、封闭。农耕经济的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农具、耕牛等,对于土地的依赖性强,人们居住在固定的房屋里,生活在窄小的空间里,人们的行为往往依附并封闭于土地和房屋,对于外界的新生事物接触不多。

3、行为稳定而有序。农耕经济的劳动时间相对有规律,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人们稳定而有序的行为特性。

4、行为效果突变小。一般情况下,劳动收入有很大的必然性、可预见性,除非偶然的特大自然灾害,财富的积累和丧失往往是缓慢的过程,暴穷或暴富的可能性都较小。

5、集体行为更重要。农耕经济对于水源的依赖性强,需要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和集体权威来统一治理和合理调配;农耕经济对于天灾(大旱、大涝和大病虫害)的恐惧性强,也需要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和集体权威来共同抵御,需要相关各方的协商与合作,需要较强的集体纪律性和组织协调性。

6、长辈行为更重要。农耕经济的技术发展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时间积累,需要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不断提高,因此劳动技能的增长对于长辈的技艺传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7、行为背景依托家庭或家族。人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而土地资源的拥有往往来自于较长时间的财富积累(除非大规模的战争掠夺或突发性的政治剥削),人们生存条件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家庭或家族的基础条件,对于个人的劳动能力和运气依赖性较小,人的劳动能力即使再强大,如果没有家庭或家族的土地资源作为背景,也是没有多少生存能力的。

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评价(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价值根源)(6)

(二)海洋行为的特点

滨海地区可耕地面积较少,陆路交通不方便,但拥有渔盐之利和海洋交通之便,工商业便应运而生,开拓海外市场、抢占殖民地、实施海外扩张是其天然使命。从而使人们的行为具有如下特点:。

1、行为粗犷、张扬。恶劣的海洋气候,艰苦的生存环境、激烈的海洋行为形成了人们的粗犷、张扬的行为特性。

2、行为激进、开放。海洋经济的生产资料主要是船、渔网、商品等,对于海洋的依赖性强,而海洋是开阔的,海洋环境的恶劣的、多变的,人们对于外界的新生事物接触较多,视野开阔,从而形成了人们激进、开放的行为特性。

3、行为特性不稳定。海洋经济的劳动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律,主要根据海洋气候的变化情况来定,需要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劳动条件恶劣,出海时间往往是数日或数月,吃住在船上,风餐露宿,没有安静、平稳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从而形成了人们不稳定的行为特性。

4、行为效果突变性强、风险性大。价值收入也是动态多变的、偶然的和难以预见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有风暴、暗礁、海盗等,同时也有较大的机遇性和幸运性,财富的积累和丧失往往是快速的过程,暴穷或暴富的可能性都较大,甚至连生命的丧失都是快速的过程。

5、个体行为更重要。集体的力量无法对海洋环境形成任何影响,出海作业往往是个体的、小家庭的,个人的生存能力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劳动能力、个人运气和个人胆量,对于集体力量的依赖性较小。

6、年轻人行为更重要。老年人无法适应恶劣的海洋环境,只有年轻人具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体魄,能够适应恶劣的海洋环境,劳动技能的增长主要在于年轻人在海上的实际锻炼,往往是快速的学习过程和锻炼过程,对于时间积累的依赖性不强,对于老年人经验传授的依赖性较小。

7、行为背景无依托。人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海洋及海外,海洋的索取是无限的,有无限的价值发展空间,只要个人足够强大,财富的收入就是无限增长,不需要过多地依托家庭或家族的资源背景。

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评价(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价值根源)(7)

五、江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不同特点

大约5000年以前,中国、印度、埃及、两河流域以及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几乎同时进入文明社会。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江河流域诞生的,从而构成了灿烂辉煌的江河文明;四大文明古国之外的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希腊文明是地中海文明的发祥地,罗马则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古代西方世界的统治者,地中海文明是西方海洋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文明的集中表现,因此江河文化是江河文明的集中表现,海洋文化是海洋文明的集中表现。

江河文明的代表是古代中国、古埃及,而海洋文化的代表是古希腊、古罗马,她们都是文明古国。

(一)江河文化的特点

江河文化是农业文化,它具有如下特点:

1、求稳、好静和内敛心理。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这种温和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讲究朴素与节俭。

2、防卫思想和保守主义。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自给自足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民族心理也是防守型和保守型的。作为典型的江河文明,中华民族较少有拓边侵略的行径,最能体现中国人防御思想的是长城的修建。

3、讲求秩序、维持和谐。农耕经济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特别看重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的意义,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有较为强烈的谦让意识、自卑意识强。

4、安于现状,追求平安。农耕经济不容易形成财富的大起大落,因此冒险行为往往是愚蠢的、不值得的,因此人们总是安于现状,追求平安,忌讳冒险。

5、集体主义意识强烈。 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个人利益依附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建立在集体利益的基础之上,农耕经济所形成的集权性政治体制造就了人们强烈的集体主义,淡化了个人主义,进而形成了忠君思想。

6、怀旧思想与继承意识浓厚。农耕经济往往总是面对相同的环境和相同的事物,农耕经济造成就了人们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形成了强烈的怀旧思想和继承意识,淡化了人们的前瞻思想和创新意识。人们总是“以老为荣”,以“老”为尊称,信奉传统和权威。

7、家族观念与门第观念浓厚。农耕经济造成就了人们强烈的家族观念与门第观念,人才选拔时讲究“资历”与“出身”,恋爱婚姻时讲究“门当户对”,社会交往时讲究“门第观念”。

(二)海洋文化的特点

海洋文化是商业的文化,它具有如下特点:

1、粗犷心理与张扬心理。恶劣、艰苦的海洋环境以及积极进取的商业行为形成了人们粗犷、张扬的心理特性,有铺张华丽的消费意识。

2、激进心理与开放心理。开放、广阔、多变的海洋环境造就了人们激进、开放的心理特性。大量的海外商业行为又大大扩展人们的新视野,接触了更多更好的新生事物,又反过来强化了人们的激进心理与开放心理。

3、追求自由,反对不平等。海洋经济对于秩序、和谐与纪律的要求不高,而对于个人劳动能力能否获得自由发展与自由发挥则更为重要,对于人们能否获得平等的生存机会和发展机会则更为重要,从而形成了人们对于自由和平等的强烈向望,也形成了强烈的自信意识和傲慢意识。

4、不安于现状,勇于冒险。海洋经济容易形成财富的大起大落,因此冒险行为往往是明智的、值得的,因此人们总是喜欢不安于现状,勇于冒险,敢于向自然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

5、个人主义意识强烈。海洋经济的基本特点是,集体利益的发展取决于个人利益的发展,集体利益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之上,因此海洋经济造就了人们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尊重个人利益和个人隐私,民主意识强。

6、前瞻意识与创新意识浓厚。海洋经济往往总是面对不同的环境和全新的事物,没有现行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可以借鉴,没有老人可以去请教,必须自己亲自去探索和实践,并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信息,因此海洋经济造就了人们强烈的前瞻意识与创新意识。

7、独立意识与自主意识强烈。海洋经济不需要太多的资源背景,而是全靠自己个人的能力、运气与勇气,也不需要太多地依靠家族势力的支持与配合,从而形成了人们强烈的独立意识与自主意识。

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道德观的异同。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在司法意识上,东方人侧重于“不放走一个坏人”,因为一个坏人对于集体将会形成巨大的破坏作用,而冤枉一个好人对于集体的危害性并不高,因而形成了“有罪推论”;西方人侧重于“不冤枉一个好人”,因为一个坏人对于集体的危害性并不高,而一个好人对于社会的发展更为重要,因此形成了“无罪推论”。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七、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互动

江河文化与海洋文化尽管存在差异,从人类的历史长河来说,两种文化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在整体上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从现代社会来说,海洋经济更接近于现代经济,因此海洋文化更接近于现代文化,海洋文化更优势于农耕文化。

江河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生命力顽强、忍耐力高;海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活力强劲,爆发力大。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属于海洋的,还是属于内陆的,其本质区别在于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生活,还是以海上航运、海外贸易为主要的经济生活,但最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生活决定这个民族的基本性格和文明基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国历史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彼此的互动性,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取长补短,无论是江河文化还是海洋文化,都在推动世界文明的不断进步。

江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的互动;效率意识与公平意识的互动;创新意识与继承意识的互动;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的互动;民主意识与集权意识的互动;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互动。

中西方文化的互动如下图:

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评价(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价值根源)(8)

八、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优劣对比

在不同的人类历史时期,中西方两种文化体现出不同的优势特征。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主要的任务是生存,行为与意识的主要目的是适应自然,此时,信息的积累速度非常缓慢,知识的继承重于知识的创新。不过,由于人类的活动空间有限,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群体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文化上的交流,江河文化与海洋文化往往是相互隔绝的,因而不存在优势对比的问题。

在农业社会,人类主要的任务仍然是生存,行为与意识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自然,此时,信息的积累速度仍然缓慢,知识的继承重于知识的创新,江河文化相对于海洋文化,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这时海洋文化往往需要向江河文化大量吸取营养。

在工业社会,人类主要的任务是发展,行为与意识的主要目的是改造自然,此时,信息的积累速度明显加快,知识的创新重于知识的继承,海洋文化相对于江河文化,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这时江河文化往往需要向海洋文化大量吸取营养。

在信息社会,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呈现爆发式增长,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生态失衡、资源耗费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人类开始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如何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成为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江河文化相对于海洋文化的优势又逐渐凸显出来。而且,人类的活动空间迅速扩展,交通通讯手段不断创新,人类将共同生活在江河环境和海洋环境之下,两种文化必然会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不同人类历史时期两种文化的优劣对比,如下图:

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评价(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价值根源)(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