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剑客力抗天劫(隆基三剑客)
光伏是近两年资本市场最火热的行业,没有之一。在这个行业,无人不知隆基的名字,作为光伏硅片与组件的双龙头,2021年隆基绿能(601012)在光伏硅片、组件的出货量高达70.01GW和38.52GW,组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0%。
伴随着2018年底以来光伏实现平价上网的跨越式发展,隆基股价一路狂奔,截至8月19日市值超过4200亿元,坐稳了全球光伏的“铁王座”,位于A股第18名,紧随中国石化之后。
熟悉隆基的都知道,过去二十多年来亲手将隆基送上王位的,是1990届的三位兰州大学物理系同学,也是现今隆基总裁李振国、董事长钟宝申以及创始大股东的李春安,业内人称隆基“三剑客”。
而就在隆基帝国步入其最鼎盛时期之际,隆基“三剑客”内部却大有分裂之势:
8月19日,据连城数控(835368)公告,公司董事长李春安因涉嫌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虽然隆基表示李春安内幕交易标的并非公司股票,但资料显示自2020年开始李春安就陆续从隆基绿能套现,其曾于2020年底向高瓴资本一次性转让隆基绿能6%股份,交易对价高达158.4亿元。
而隆基的另一核心人物钟宝申,今年以来也在陆续卸任隆基系旗下公司职务,同时4月份其因“家庭财产分割”,转让出隆基1960万股股份,对应市值超过13亿元。
曾经的“三剑客”,一个着急套现、一个忙着卸任,似乎只剩下李振国还在坚守。
三个“屠龙”的少年
1986年,三个兰州大学新生在兰大老校长江隆基塑像前,举行了一次平常的入学教育仪式,深受江隆基事迹感染的三个年轻人当时许下约定:
以后创业,都以“隆基”命名。
这三个年轻人是如今的隆基总裁李振国、董事长钟宝申、党委书记兼副总裁李文学,后来与三人结识的还有同为兰大86年物理系的李春安,在李文学专注党内事务退居幕后之时,李振国、钟宝申、李春安三人凭借卓越的管理、完美的协作配合以及超前的战略眼光,而被誉为“隆基三剑客”。
钟宝申、李振国、李春安
在“三剑客”的领导下,时至今日隆基已摇身一变成为超过4200亿市值的光伏寡头。
让隆基一跃成为全球光伏寡头的,事实上是源于2006年开始All in单晶硅片的“小决定”,在光伏大迈进的时期,多晶硅依靠转化效率低、制备简单、成本低的优势,价格持续暴涨。即使单晶硅转换效率更高,业内公司宁愿投资数百亿在多晶硅料上,也不愿意花1%的钱去研发降低单晶的成本。
最典型的是前首富施正荣领导的无锡尚德与美国MEMC之间80美元/kg的十年合约,当时的背景是,多晶硅价格自2005年开始暴涨数年,从几十美金一路飙升至500美元/公斤。
产业狂欢之下,自2006年开始,多晶硅企业犹如雨后春笋冒出,彭小峰领导的赛维在2007年投资120亿建设1.5万吨多晶硅原料生产基地,把那个时代光伏的盛宴推向了最高潮。
然而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国家纷纷取消了太阳能补贴,导致国外多晶硅订单锐减,价格狂泻90%以上,多晶硅企业开始受到巨大的冲击。接着2011年,西方国家又突然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双反”调查,导致国内光伏对外出口瞬间大幅下滑。2013年3月,无锡尚德破产重组;2014年,赛维工厂停工,彭小峰不得不断臂求生变卖工厂,最终仍在2016年遭到破产清算。
多晶巨头们逐个倒在了那个“冬天”,而坚守单晶硅的隆基则终于熬到了它的春天。
一直以来,单晶硅成为不了主流路线的原因离不开成本高,而单晶降本的核心因素在于将硅料切割成硅片的环节:传统的砂浆切片,不仅良品率低,而且切出来的硅片厚;只有用金刚线切割,才能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节约成本。
然而,日本企业垄断了当时金刚线切割的技术。2012年底,钟宝申找到日本最大的金刚线厂商,希望购买技术,但傲慢的日本企业以隆基的工艺水平不行担心影响口碑为由拒绝了。
为了掌控自己的命运,隆基开始扶持美畅股份(300861)、连城数控等金刚线及设备厂商来打破日本企业的技术垄断。最终在2016年,隆基把单晶硅拉棒环节的非硅成本做到了3美分,正式推动了单晶硅片替代多晶的浪潮。
2015年,恰逢国家能源局推出《领跑者计划》,对光伏组件的转化效率规定了更高的标准,意在推动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当时,单晶产品有80%符合标准,多晶产品则只有20%。
踏准了时代浪潮的隆基,市值也从2016年的不足三百亿持续飙升至一度突破5000亿,开启了“铁王座”之路。
产业所及硝烟四起,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隆基成立于2000年,前身为西安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光伏称王之后,地处秦川的隆基,在光伏征程上也像极了两千多年前的秦王朝。近年来随着实力日渐壮大,隆基不再乐于扶持供应链而是选择自己开疆拓土,疯狂的进入电池组件、硅料甚至制氢等领域,所到之处皆硝烟四起。
例如在上游硅料环节,由于在硅片领域拥有绝对优势,隆基自2018年开始压低硅料价格,最终在2020年5月硅料出现了56元/kg的历史性低价,导致2018~2020年期间没有任何一家硅料企业实质性启动新的硅料项目,这也直接造就了当下超过300元/kg的历史性硅料行情。
在下游电池组件环节,据犀牛之星研究院整理统计,隆基近年来则大举进入扩张,迅速成为50GW电池兼50GW组件巨头。下游企业由于昔日的客户变成了竞争对手,迫于供应链稳定的目的纷纷扶持隆基以外的供应商,并锁定长期产能,下游的焦虑最终演变成对硅片的需求大增,推动产业快速进入泡沫化。例如光伏切片机龙头上机数控(603185)在2020年就签订了超过300亿元的硅片长单,而这正是隆基所成就的。
可以说,在依靠单晶硅片称王之后,隆基的野心也越发膨胀。不愿放过产业链上每个有利润的环节,导致昔日的供应商与客户一一变成竞争对手。行业公司既仰慕隆基的力量,希望与隆基合作,同时又时刻畏惧着隆基——生怕其侵占自己的领地。整个行业像患上“巨物恐惧症”般在隆基的统治下惶恐度日。
在隆基股份的推动下,近年来整个光伏行业都或主动或被动地走向垂直整合的道路。
就连中环、通威这样素来坚守专业化道路的企业也开始在为垂直整合谋篇布局:8月19日,据华润电力公示的第五批光伏组件集采中标候选人,亿晶、隆基、通威三家企业入围此次集采,其中通威报价最低至1.942元/W,比亿晶/隆基报价低5分多钱。这被许多业内人士解读为通威有意大规模进军组件并掀起价格战的信号。
19日当天,A股连续上涨数日的光伏板块集体大跌,组件企业跌幅领先,隆基大跌近8%、天合光能(688599)暴跌逾15%、北交所海泰新能(835985)跌逾8%。
事实上,光伏产业经过二十多年、数个周期的发展,链条很长、产业技术迭代极快,每一个环节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点都是天量,从光伏产业二十多年的发展来看,没有一家企业能同时处理好所有的环节。你踩他家的自留地,别人必会来填你的护城河,内卷的最终结果只是导致行业内更大投入、更低产出、更多浪费、更小回报。
疯狂扩产、内卷成风,狂欢的尽头是哀嚎
8月17日,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公布的最新价格显示,多晶硅价格自年初至今迎来第27次价格上涨,硅料价格最高已触及31万元/吨。单晶复投料、单晶致密料、单晶菜花料的主流成交均价周环比涨幅分别为0.36%、0.33%、0.33%。相较于2021年初的约8万元/吨,累计上涨近三倍。
犀牛之星研究院麦院长认为,硅料涨价的核心逻辑,在于两年来持续的单晶硅片产能>硅料产能,而硅料投产周期>硅片投产周期,从而形成供需错配。近年来,由于下游光伏装机需求旺盛,隆基、中环为代表的硅片龙头持续推动硅片涨价摄取利润,而行业的高毛利也吸引外部企业纷纷跨行进入。
在硅料投产周期较长且硅料企业反映较慢的情况下,硅片企业由于用料紧缺纷纷锁定上游硅料产能,目前90%的硅料都被长单锁定,仅剩下10%左右的硅料被市场的中小厂商抢购,市场对硅料的普遍焦虑推动硅料价格持续暴涨。
与此同时,各硅料企业也逐渐开启了疯狂扩产之路。根据各硅料龙头公布的产能计划,通威股份2022年底高纯晶硅产能将达到33万吨;保利协鑫能源(HK:03800)2020年末多晶硅产能8.5万吨,已规划50万吨颗粒硅产能;大全能源(688303)2021年12月公布了332.5亿元的投资方案,涉及年产20万吨多晶硅项目等;新特能源2020年末产能为7.2万吨,已规划至30万吨。
此外,新入场的硅料商宁夏宝丰、青海丽豪、新疆晶诺、江苏润阳分别规划产能60万吨、20万吨、10万吨和10万吨。生产光伏玻璃的信义光能(00968.HK)、甚至做面料的江苏阳光(600220)也宣布进军硅料行业……
根据犀牛之星研究院统计数据,从各大硅料厂商产能扩充的脚步看,2023年国内硅料产能预计可满足约600GW的装机规模,而2021年全球光伏装机规模仅为175GW,2022年至2023年乐观预计光伏装机增速约为40%~50%,对应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规模约为343GW~393.75GW。届时硅料产能将严重过剩。
而随着硅片、电池片等国产化技术的不断深入,细分领域壁垒不断减弱,产业垂直整合成为如今的风潮,硅料价格的下行势必带动电池和组件的下行。另一方面,在电池技术层面上,PERC技术基本达到理论上限,在技术由P型向N型过渡,在技术升级换挡之下,曾经号称电池领先行业3年的隆基(后来改成领先半年),技术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即便通过绑定连城数控这样的设备厂商,但由于长期高度依赖隆基,连城自身产品也迭代迟缓,曾经位于同一起跑线的晶盛机电(300316)已经迈过千亿市值,连城却长时间在200亿市值左右徘徊,更别说还有先导智能(300450)、迈为股份(300751)、捷佳伟创(300724)等一众设备厂商在穷追猛打。
反过来说,以一己之力推动光伏产业持续内卷的隆基,除了产能领先带来的成本优势之外,以往依靠单晶硅片筑起的超深护城河已被逐渐推平。但作为龙头,在越加内卷的时刻越不能停下,停下就意味着放弃成本和技术的优势,躺平就意味着等死。扩产也不一定能赢,但至少可以拿到一张通向未来的门票......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二十多年来,就像是一场“幸存者”游戏。外行人看到行业的成长,看到了国内企业替代了欧美日企业、多晶替代了薄膜、单晶替代了多晶,却看不到新皇登基的路上尽是旧日巨头的尸骨。
曾经君临全球的BP、西门子早已溃败出局,造就一代中国首富的无锡尚德也没了影踪,把李河君推上亚洲首富的汉能集团而今安在,曾经手握全球八成以上多晶硅订单的赛维一夜崩塌,号称亚洲硅王的保利协鑫几近呜呼,直到去年硅料行情爆发才最终浴火重生。
当下个十年光伏的周期再度来临时,人们看待现在的隆基,或许也将予以其同样的惋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