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老式建筑 泗城建筑旧话

泗阳老式建筑 泗城建筑旧话(1)

抗战前日军间谍所绘泗县县城地图

泗县的沿革及概略

樊耀祖

今之泗县,即古之虹县。古泗州于清康十九年(1680年)沉没于洪泽湖。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裁虹(虹县)归泗,改为泗州。古泗州建制距今已一千四百余年。所以名为泗州者,因州境内有泗水而得名。据《括地志》载:“泗水源出于兖州泗水县东陪笔山,其水四道,因以为名。”古时水入洪泽湖东而入淮河,所以北周设置新州以泗水命名。相沿至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为县,始改为泗县。

古城旧貌

现在泗县古县城已毁,据《泗虹合志》载一向惟土堡,于明成化年间知县樊江修五门,甃(zhou)以砖石,构以重楼,正德间不戒寇。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知县任愚创建砖城,坚实巩固。

“乾隆二十三年,城垣曾破裂数处,知县李允升重修。”

“咸丰十年城垣倾二百余丈,州守赵季辅、郑源先筹款修筑。”

泗城城周五华里十三步,墙高一丈九尺,用砖、石三百余万,女墙高五尺,下宽三丈五尺,垛口一千八百零一个,敌台八座,城设五门,有城楼四个。东为永济门、南曰永泰门、西称永丰门、北号迎恩门。西北有一偏门,无名无城楼,俗称小北门。东南有一望楼(魁星阁,现环城南路与东路拐角处),阁是六角,二层。木瓦结构,建筑古老,碧瓦飞檐,惜毁于火,荡然无存。

一九三一年(民国二十年),洪水泛滥,城墙因受大水浸渍,在南门东侧倒塌一段(即现在南关通向煤建的小桥东边),约二十四尺(白布尺0.5米),由地方和县府共同筹款修复。至一九三六年,李松风来任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泗县县长,将南门城楼拆除,改建碉堡,命名为“松风碉”。日本侵略军占据泗城时,伪县长罗少泉将碉堡拆除。

泗阳老式建筑 泗城建筑旧话(2)

抗战时期日军拍摄的泗县古城墙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泗城曾一度解放,当时仅拆去城墙上垛口,后国民党占据泗城,亦未加修理。至一九四八年泗城再次解放,城墙遂逐渐拆除,其故址为现在环城马路。

古城的河与桥

有城必须有,有水就需要有桥。城之外为护城河,向南通石梁河。城河西北宽而东南窄,西北和西南沿城河岸,以石修为坡岸,以防水冲。五门各有石拱桥一座。东门桥三孔,因年久失修,几将倾颓,为防止事故发生,于五十年代填为平地。南门桥三孔,亦在一九六四年农历七月某日夜间被洪水冲倒,后逐渐拆除填平。西门桥五孔,据《泗虹合志》记载:“原为三孔桥,于清末光、宣之际,水患频迭,河流湍急,难以承受流量流速,为避免事故,由邑人陶震川、翟汝承、陈泽普等人……募捐筹款改建为五孔桥。”当时陶为总管,翟任监工,陈司采购。旧桥上铁栏杆,系陈在外地购买拆卸轮船上之栏杆而装置的。桥之东北角河岸上建有碑亭,立碑其上以记其事,后碑亭拆去,碑亦不知落于何处。大、小北门均有一孔石拱桥,小北门外扩建公路,桥迹无存。唯大北门仍留有旧桥的残迹。南门外东南处原为一木板小桥(现在是向煤建去的路)现已改为石桥了。

泗县城内,原有隋场帝开掘的古汴河(现为汴河路),由西向东,穿城而过。有水自然有桥,跨于汴河上的桥有五,均为石拱小桥。据《泗虹合志》记载:在城隍庙巷(人武部前)者曰“彰善”。在太平巷(粮食局前)者曰“太平”。在县府门前(又名官巷,即现在公安局)者曰“三思”。在文昌宫(原县委大院)前者曰“文渊”。在大北门巷(现在县直幼儿园)者曰“旌德”。在东城墙边连接水关处(是城墙的涵洞)也有一无名小石桥。另外在万仞墙(现在文化馆)内通往黉学有二木板小桥。因汴河水污浊(实际上是城里污水下水道),河水不堪使用,人皆呼之为“臭河”,汴河之名因此而湮没。六十年代,政府开路填河(即现在的汴河路),沧海桑田,信不诬也。

在释迦寺西边,有一小石桥,名为“香水桥”,不知名出何典。桥仅步余,桥下有沟无水,惟遇雨天有一勺污水耳。

西关外大桥西北角有一小木桥,沿河向西至魏巷有一孔石桥,是通往西园的唯一道路。

泗阳老式建筑 泗城建筑旧话(3)

泗县城新貌

泗城大街与小巷

泗城城内主要街道不多,比较大的商店均在中城街,所以中城街在城内最为繁荣。其他如南关大街及东关大街,亦有店铺,但不如中城街又多又大,至于小北关、大北关以及城外,虽有商店,亦复不多而且规模不大。

在各城外,除大、小北门有路无街,其它三门,均有大街,可人多呼之为小街,实则街亦不小,想是与城内街道有别耳。三个小街,惟东门外街道较短(原街已于一九三八年日军占据泗城时,被抗日游击队反攻泗城时烧掉,即现在通往广播局的路)。西关外小街最长,街东头有栅栏,门顶有方砖镌“阜康街”三字,街东头南面有通西来庵小巷(现在食品公司门西),巷口亦有栅栏,门头街北书“除暴安良”,街南书“官清民顺”。盖专制时代,西来庵东侧的马槽路(现西关医院东已建为马路)以前为刑场耳。街北有一小巷名魏巷(现在交通局招待所东边),现已荡然无存。

南关外小街街两头均有栅栏,南方栅栏上头有方砖镌字为“虹口”(因此处为旧时稽征报税的地方,因名为虹口关),街北虽有字,因年代久远,且不如南头驰名,已记不清了。

城内最繁华的东西大街,名中城街,以官巷为界(现在人民路),两面各有栅栏,门顶方砖楷书,西曰“崇让街”(即中城街),东曰“近圣街”,盖因街临孔庙万仞宫墙(即黉学,现在文化馆,人民电影院)之故而命名。但只到文昌宫巷(人民电影院东侧),东则为东关大街。

中城街内各巷,亦均有栅栏。如街北隍庙巷(现在科委对面),太平巷(粮油食品局门前西边),街南白市巷(现已开宽为国防路一段),靠城墙向南有一小巷无名(现在人民旅社西侧),东关大街街南有铁市巷(现为铁市街),街北大北门巷(水利局西侧)等处均有栅栏,一九三四年鲁佩璋任专员兼县长时,以其有碍交通,将栅栏一一拆除。

东关大街街南面除铁市巷,向东则有仓房巷(妇婴保健站东侧),再向东则有一小巷(泗中北门斜对面),东牛市巷(党校西直通广场),陶庵庙(即广胤庵)巷(福利院西),街北面有大北关巷,文昌宫巷(人民电影院东)。

南关街西有三官庙巷,庙两侧有小巷均可行人,南边巷仍在(现搬运公司大楼南),北巷已无复存矣。向北往西后仓两个小巷现仍保存(县鞋厂对面)。杀猪巷(现为商会街西段)内向南有一小巷名为拉屎巷(现商业局楼后面)。街东有南牛市巷(现在的工业品市场),会馆巷通向花园井(现鞋厂)。小北关街东有四衙卷(现北关粮店),四衙巷对面有一小巷通城隍庙后,无名。大北关之东有灶君庙巷(在县直幼儿园南),现为居民住宅,巷的痕迹已荡然无存矣。另外在商会街有花园井巷(现为人民路南段),向东数步有王侠举巷(现在城关饭店对门),铁市街西有陈泽普巷(现名酒厂),南牛巷南有公太院巷(竹器厂西侧)。北关状元街中段向北有小巷,因巷内有礼堂,故名为礼堂巷。城内小巷,纵横交错今天市政建设,旧貌改观,有的巷,仍有名有地,可有的街巷名迹皆无,只是在年岁比较大的人记忆中留有印象。

泗城街道,多为青石铺成,因年代久远,路面高低不平,同时铺街条石,被手推车(即独轮车,当时的运输工具)磨损,留下了一条条深深车印。中城街街面虽没有南关大街宽阔,但街的两面店铺林立,晚上户户商号点上汽灯。这在三十年代,小小县城,亦云壮观。

古城寺庙

泗城建制历史悠久,在封建时代,又是以神道设教,故城内寺庙颇多。其最著名者为释迦寺(现城关直属粮站),又名东林寺。寺不知建于何时,寺院建筑气势宏伟,神像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惜在五十年代,寺的山门、影壁、客堂、藏经楼等古建筑,均拆除殆尽,唯留下一大雄宝殿(在粮站院内,已列为县级保护建筑)。寺之西有郑公祠(原泗虹公园内,抗战前国民党政府曾在该处办民众医院。现在粮站院内)。其北有广胤庵(现为福利院)。东关大街街北有关帝庙(现城关二小)。大北关则有灶君庙、延福庵……。在延福庵,国民党曾设烈士祠于内,又一度为泗县第一区署。于一九四六年经过泗城战役的炮火,原大北关的街道和公共建筑,荡然无存。解放后居民陆续于该处建房,鳞次栉比,现又另是一番气象了。马王庙(现为公安局门东)向西有韩氏宗祠(现有总工会)。城隍庙,又名西林寺(现在人民武装部),庙内前门为花戏楼,楼为砖木结构,飞檐画栋,楼前雕刻精美,人物花鸟,形神兼备,向内东西厢房为十殿阎君,正殿供城隍忠佑王,后殿为城隍奶奶坐像和睡像,每年正月十五为城生日,烧香拜神,或举行赛会,实为壮观。西邻为子孙堂(在科委)。南关城门内东侧则有火神、玄帝二庙(现为百货、五金仓库)。再复沿城向东,有龙王庙、白衣庵(均在南环路向东拐弯处)。龙王庙早在大革命时期曾为农民协会,后国民党政府在此设立国术馆。惜所有房屋,因年久失修,无人过问,次第倾倒,无复存在。白衣庵在广场南边,自庵废后,变为乱冢地,日军侵犯泗城时,曾作为屠杀中国人民的刑场。两处多年来实为荒烟蔓草,荆棘丛生之地。然今日则红瓦鳞鳞,闾阎栉比,与往昔荒凉,实有天壤之别。

从释迦寺西行,有坐西向东的华王庙(内供奉华陀)、万寿宫江西会馆,内供许真君),现两处均在泗中东院。再西行(现在道院街)有红卐字会,又名道院(现在电器厂东),对面有三公祠、泰山庙、尚书祠,三公祠战前为义务小学,建国后曾为雪枫小学。泰山庙,原先邑人陶震川先生废庙改为民生工艺厂,后国民党泗县县党部、泗报社曾同时驻此。尚书祠(即陈氏宗祠),陈氏家族曾在此办初级小学,两个班为复式教学,校长为陈玉楼先生。作者曾启蒙于该校。后因时代变迁,学校停办。以上三地,现均为水利局的部分宿舍。

铁市街中段有一小庙,名为“观音堂”(城关一小北边)。庙门坐东向西,正殿面北,内祀观音大士及子孙娘娘。对面偏房,为僧人(女尼)住址。庙门、正殿均在六十年代拆除,改建民房,但偏房仍由原看庙女尼居住(女尼于1996年去世)由观音堂向北,有老君庙(现三居委托儿所),转南有天主堂,在日伪时期,意籍神父麻克宰办私立崇正小学,建国后为城关一小。在天主堂后,有东狱庙。鲁佩璋主泗时收回庙产,改为慈渡庵(因庙为公产,庵是私建,现一小后门)在东关外有蚂蚱庙(现在东关外河北梁魏庄),财神庙(现在东关大桥西北角)。小北关外有玉皇阁(现在泗州电影院)。城内状元街有礼堂(现在合作总社后院),又名悟真堂,是在礼人,……戒烟酒者集会之所。西后仓有同修堂(是刘梦九夫妻同修之地,现已为民房)。居士林又名乾元堂(在大北关,现在供电局大楼后),是吃素人集会之处。以上建筑均皆倒塌拆除,变为民房。

西关外有火星庙,原有僧人住持,在鲁佩璋主泗时,废庙建为农林学校(建国后为泗县农场,现在物资局后)。城内花园井有山西会馆,是客泗山西人集资兴建。大门向南,门前有影壁,进大门为戏楼,是宁波工人施工,并有东西看楼,戏楼上雕刻精湛,戏台前横木上刻廿四孝图,人物栩栩如生,堪称精工,惜毁而不复存焉。大殿内祀关帝,临商会街为春秋阁,馆东侧临花园井有一棺柩院,为山西人死亡后停灵于此,现会馆各个建筑均陆续拆除,唯独正殿仍在,现为教育局印刷厂。

泗城孔庙(文庙)及文昌宫,早期改为学校。先后为泗县第二高等小学,泗县县立中心实验小学,泗县县立文昌宫小学,西院为泗县县立文庙女子小学。一九三八年秋泗城沦于日寇,日军合两校为一,作为日军司令部。胜利后国民党泗县县政府曾在该处设立“中正小学”。解放后,泗城小学亦曾在此,后学校迁出,县委会驻此。古文庙的旧有建筑,现存大成殿一座,属省级保护文物,在县委办公大楼后面。

泗城城内,除上述庵、观、寺、庙外,尚有邑人氏族家庙甚多。如西关外北园有魏庙,街南后街有高庙,南关外有尤庙,规模均较小,又分散零星,更因年代久远,不能一一记述。

泗阳老式建筑 泗城建筑旧话(4)

80年代的泗县县城及周边地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